1注重挖掘分析,把控形象概括鉴赏题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但多数散文不是直接抒情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来完成。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常考题型有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题型1概括分析形象特点散文中的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目的并非塑造形象,而是借助形象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或事物),也可以有多个中心人物(或事物)。对于形象概括鉴赏题,应当从多个角度去概括分析,并深入思考形象的内涵和作用。☞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2016·浙江卷)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母亲》)概括分析物象特点:(2015·北京卷)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说起梅花》)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品质”“性格特点”“形象”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熟知类题通法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3角度”1.从记叙事件的角度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3.从抒情议论的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概括分析物象特点“3步骤”2说明:第三步不是答题必有,有些只要求概括特点的可省略。☞解题思路示范[典例1](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是的,阿南婶!”“我也想去。”“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催,催,催,催;催,催,……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看见了没有?”“自然看见了,阿南婶!”3“象蛇一样的长吗?”“有点儿象。”“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真的很奇怪。”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我自己?”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是的,阿南婶!”“火车跑得很快吗?”“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那末比航船还快?”“自然自然。”“它是怎样跑的呢?”“那可说不上来。”“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4(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题)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评价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考查的是鉴赏散文中的形象特征。“联系全文”,界定了思考的范围,“评价”应主要对具体形象进行概括和评述。抓角度找对应,细比对从记叙事件的角度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母亲的劳作和忙碌,写出了母亲对火车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的情况,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从描写手法的角度①“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可知,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母亲一直也没有亲自去看过”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从抒情议`论的角度这篇文章的抒情议论不多,大都是通过对母亲的描写来刻画形象的,该点可以略去。答案: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阅读《母亲》(阅读文本见“[典例1]”),完成后面的题目。(原创,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题)这篇文章中除了塑造了“母亲”外,还描写了村里人,这些人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答案:①“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的“一阵人”,这些人思想开放,敢于面对5外面的世界;②“经过她的身边”的“村里人”,“从省城回来的人”,面对母亲不断地问长问短,有些“不能忍受”,表达出他们的自私与冷酷。题型2分析物象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3·浙江卷)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牛铃叮当》)(2)(2011·北京卷)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祁连雪》)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物象、“艺术效果”“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熟知类题通法分析主体物象作用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1.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2.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3.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4.寄托作者感情。分析次要物象作用1.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2.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3.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解题思路示范[典例2](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牛铃叮当李清明①水乡多水牛。②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即6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③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院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草便能果腹。④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耙田;农闲时分,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拉”出来。⑤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班好伙伴最好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⑥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⑦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能将它们分开。⑧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⑨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不再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7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算是谁家的。⑩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⑪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有删改)(分析次要物象作用题)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5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题干中“牛铃”“艺术效果”等关键信息,已明确此题考查“物象作用”,由文章内容可知,此文是围绕“水牛”来写的,所以“牛铃”应为次要物象。抓角度找对应,细比对结构角度①由题目“牛铃叮当”可知有照应题目的作用。②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