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贾兴洪!1管理学原理贾兴洪第一篇概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第一节管理与管理过程一、认识管理1、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优秀企业的共同特征是,在法律、道德以及其他市场经济运作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最少的投入生产和供应社会所需的产品、半产品或者服务;2、企业的本质是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稳定的秩序以保证组织能够生产或提供相对于竞争对手在价格、性能或者同时在这两个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产品或服务。3、无论企业还是非营利性组织都需要管理;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的理解1、古典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被尊为“管理理论之父”的亨利·法约尔,其代表作为《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2、“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其代表作为《管理实践》。3、“经理角色管理学派的掌门人”亨利·明茨伯格,其代表作为《管理工作的本质》。4、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其代表作为《经理人员的职能》。5、决策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其代表作为《管理行为》。6、管理过程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其代表作为《管理学》。三、管理的定义:1、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协调活动与他人一起或者与通过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2、协调工作是区分管理岗位和非管理岗位的重要标志。3、效率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4、效果是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四、管理的过程与管理职能1、计划:计划职能是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以获取目标以及制订计划和协调活动的过程。2、组织:组织职能是指安排工作以及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3、领导: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激励下属,影响工作中的个体或团队,同别人或者通过别人去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4、控制:控制职能是指按计划标准来衡量所得的结果,并对工作中发生的偏差进行纠正,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5、管理与领导之间的差别在于,管理是通过利用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并用其强制性保障目标的实现,而领导则可以运用权力之外的活动影响人的行为进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第二节管理者一、组织结构与管理者1、管理者是通过协调工作,与他人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2、组织结构有不同的职位及其关系构成,而职位是职务、职权和职责的凝结点;结构的存在保证了管理目标的实现;整日忙碌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组织结构的载体。二、管理者的层次1、基层管理者:最底层的管理者,通常被称为主管,也可以称为生产线的线长、组长或工长。2、中层管理者:处在基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之间,中层管理者可能具有部门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或者事业部经理的头衔。3、高程管理者:处于或接近组织的顶层,他们承担着制定广泛的组织决策,为整个组织制定计划或目标的责任。三、管理者的角色1、信息传递角色:指管理者要在组织内维持和发展信息网络;信息不但是决策的基础,也是决策执行的前提;2、人际角色:指管理者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含了人与人以及其他具有利益性和象征性的职责;3、决策制定角色:指管理者就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做出抉择;四、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指管理者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经常要处理非管理人员所要从事的工作;2、人际技能: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懂得如何激管理学原理贾兴洪!2励、引导和鼓舞员工的热情和信心,这对于每个管理者都很重要;3、概念技能:指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能力,要求管理者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清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概念技能反应可管理者思考、信息处理和计划的能力;第三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1、全球化;2、互联网与电子商务;3、信息与计算机技术;4、学习型组织渴求;5、创新与变革;第二章管理的环境、责任与道德第一节管理环境一、系统与组织1、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他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两种基本系统,即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二、管理环境1、企业的外部环境a、具体环境:顾客:顾客或者客户是吸收组织产生的主体;供应商;竞争者;压力集团;人力市场;b、一般环境:经济条件;政治/法律条件;社会文化条件;技术条件;全球条件;2、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它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工作状况以及企业的综合能力,是企业系统运转的内部基础。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企业实力现状,找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因素,辨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寻找外部发展机会,确定企业战略。环境的变动性和复杂性是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维度,利益相关者管理是降低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3、企业内部环境分析的内容:a、企业资源分析:企业资源可分为有行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b、企业文化分析:企业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c、企业能力分析:企业能力是指企业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三、环境的不确定性1、环境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的程度由两个维度决定,即环境的变化程度和复杂程度;2、环境的复杂性:指组织环境中的要素数量以及组织所拥有的与这些要素相关的知识广度;第二节管理责任一、利益相关者理论1、利益相关者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这些相关群体与之关系密切,反过来这些群体也可能影响组织;2、利益相关者是环境的构成要素,环境是利益相关者决策和行动的结果;3、利益相关者管理扫描和监控;跨域管理;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1、社会责任是企业承担“追求有利于的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它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社会责任是组织目标的基础;2、社会义务是指一个企业应当承当相应经济和法律责任的义务,社会义务是企业运行的基础之一;3、社会响应是指一个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的能力,它强调管理者针对其从事的社会行动做出实际的决策;第三节管理道德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规则和原则,管理道德是指管理决策是与非的判断问题;一、四种管理道德观1、道德的功利观:指完全按照结果或后果制定道德决策;2、道德的权利观:指关于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和特权的观点,包括言论自由、思想、隐私权、生命与安全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3、道德公正理论:要求管理者公平和公正地贯彻和加强规则,并在此过程中遵守所有法律、法规。4、社会契约整合理论:认为应当根据实证因素和规范因素制定道德决策,这种观点允许做出“可接受”的道德决策;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学原理贾兴洪!31、道德发展阶段:个体道德发展经历三个阶段,即前习俗阶段、习俗阶段和原则阶段;2、个人特征:a、个人特征包括个人价值观和个性变量;b、个性变量包括自我强度和控制点;c、自我强度是指自信心强度,即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正确判断并通过行动达到目标的程度;d、控制点是衡量人们相信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程度的个性指标;3、结构变量:结构变量包括组织结构设计,这一指标衡量组织成员行为受到清晰指导的程度;4、组织文化:a、组织文化是组织全体成员所秉持的信念、认知和价值观等,它会影响到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b、问题强度是指行为结果的影响和潜在影响的程度,它反应出行为实施者面临的心理压力;三、管理道德水平的提升1、雇员甄选;2、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3、领导:道德准则要求高层管理者以身作则;4、工作目标和绩效评估;5、道德培训;6、监督与保护机制;第三章管理理论简史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想1、人本管理思想;2、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3、重道、明德、知止、行法、重术的管理思想;第二节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一、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2、亚当·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即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二、查理·吧贝奇的管理思想查理·吧贝奇认为工人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并竭力提倡所谓利润分享制度,提出按照生产效率不同来确定报酬的具有刺激作用的制度;三、欧文的管理思想欧文认为,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可使工厂获得更多利润,是人事管理的先驱;第三节古典管理理论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泰罗的代表作实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他的主要观点如下: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基础;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c、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一个彻底变革;2、科学管理理论的制度a、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b、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c、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d、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e、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1、企业经营的六大职能:a、技术职能:即生产、制造和加工;b、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c、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d、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及设备使用安全;e、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f、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2、管理人员解决问题遵循的原则a、分工;b、权利与责任;c、纪律;d、统一命令;e、统一领导;f、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g、人员的报酬要公平;h、集权;i、等级链;j、秩序;k、平等;l、人员保持稳定;m、主动性;n、集体精神;第四节行为科学理论一、人际关系理论管理学原理贾兴洪!41、霍桑试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2、霍桑试验的目的是要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只要结果是: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这一点是科学管理的观点截然不同的;3、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c、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d、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二、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2、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双因素理论1、双因素理论是一种激励模式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2、双因素理论包括:a、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保健因素可以归纳为十项,即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b、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归纳起来有六种,即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3、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4、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四、X理论、Y理论和超Y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57年首次提出X理论和Y理论;五、Z理论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员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Z理论的主要观点:1、企业对员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3、实行个人负责制;4、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5、对员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员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6、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7、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第五节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一、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