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四模块 专题一 微积累——学语文在平时 清单六记练结合串记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清单六记练结合串记5类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识记效率。识记方法示例一线串珠法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颗颗“珍珠”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太白”,称号“青莲居士”,称籍贯“青莲”,称排行“李十二”,称官名“李翰林”,称爵名“李侯”,特殊称谓“谪仙人、诗仙、酒仙”归类联想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想,即由一点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的联想,或相反的联想等比如记忆屈原时,首先把屈原的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再由屈原发散联想。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一、古代历法1.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2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4)年号干支兼用法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2.纪月法(1)序数纪月法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2)时节纪月法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3)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3.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2)序数纪日法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3)特定称谓纪日法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4)传统节日纪日法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3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③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④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⑤花朝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早春》)⑥寒食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⑦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⑧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⑨初七、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⑩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⑪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⑫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⑬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⑭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4.纪时法(1)天色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太阳偏西)。具体如下:夜半(23~1点)、鸡鸣(1~3点)、平旦(3~5点)、日出(5~7点)、食时(7~9点)、隅中(9~11点)、日中(11~13点)、日昃(13~15点)、晡时(15~17点)、日入(17~419点)、黄昏(19~21点)、人定(21~23点)。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木兰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2)十二地支纪时法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5.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6.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57.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对点训练]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二、科举制度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6(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科举制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明清科举简表科别内容项目院试乡试(秋闱)会试(春闱)殿试考场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京城和各省城贡院(省城)京城贡院(礼部)皇宫(宫殿)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特派官员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皇帝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日期三年之内两次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乡试次年三月,杏榜会试同年四月,金榜7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1)童生试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2)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