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课时文化传承与创新[考点扫描悟规律]瞄考纲有的放矢析命题探寻规律考点展示学习目标真题分布考核素养高考频率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选择:2018·11,T25、2018·04,T23、2017·11,T24、2016·04,T25科学精神政治认同5年8卷4考②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选择:2018·04,T22科学精神5年8卷1考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①识记: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5年8卷0考②识记: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选择:2019·04,T24、2016·10,T25、2015·10,T23、2016·04,T25科学精神政治认同5年8卷4考③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5年8卷0考传统文化的继承①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选择:2019·04,T22、2017·04,T23、2016·10,T24科学精神5年8卷3考②应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判断:2019·04,T6、2018·11,T6选择:2017·11,T23、2017·04,T24科学精神5年8卷4考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①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选择:2016·10,T24、2016·04,T24科学精神5年8卷2考-2-②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选择:2017·04,T25、2015·10,T25科学精神5年8卷2考③识记: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5年8卷0考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①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5年8卷0考②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5年8卷0考③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选择:2015·10,T25科学精神5年8卷1考文化创新的途径①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判断:2017·11,T7、2016·10,T6选择:2018·04,T23科学精神政治认同5年8卷3考②识记: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5年8卷0考命题分析预测1.高频考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传统文化的特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2.关注热点: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第二届进博会、外国人汉字书法大赛、世界中医药学术交流、文博会的召开、亚洲文明对话会、巴黎圣母院火灾重建、乡村振兴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故宫文创等真题回放【例1】(2018·11,25)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祝酒辞中说:“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与“上海精神”相通的“和合”理念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这告诉我们()-3-A.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B.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C.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常新的D.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解析“和合”理念正在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表明我国提出的理念思想能为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大多数国家认可接受,说明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故A符合题意;B错误,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并不都是优秀文化;C错误,传统文化能够做到因时而变,其基本内涵才会增添新的内容;D与题意不符,题干并未涉及文化创新。故本题答案为A。答案A命题透析核心素养命题方式科学精神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为背景,考查考生对材料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对所学基本观点的理解。引导考生关注我国的外交及成就,在考查科学精神这一素养的同时,渗透了价值观的教育,试题难度适中【例2】(2018·04,22)“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启示我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①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③必须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④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适合题意,②是错误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适合题意;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答案A命题透析核心素养命题方式科学精神本题以教材中曾引用的名言俗语为背景材料,不仅考查考生对所学基本原理的理解,还考查了考生的文学素养,可谓综合能力考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难度适中方法点拨:全面理解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世界文化(世界性)民族文化(民族性)-4-内涵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原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规律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存在差异关系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非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母题变式1.2019年5月,来自中国的木雕、刺绣,韩国的斗笠、纸艺,泰国的木偶、陶瓷,科威特的蛋壳雕等展品在我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赢得了中外观众的赞叹。这表明()A.中华文化独领风骚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各国文化渐趋融合D.文化既是通俗的又是高雅的解析来自中国的木雕、刺绣,韩国的斗笠、纸艺,泰国的木偶、陶瓷,科威特的蛋壳雕等展品在我国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赢得了中外观众的赞叹,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答案B2.当今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民,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基础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民,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②错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答案B真题回放-5-【例3】(2019·04,24)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体验国粹之美、非遗之妙、民乐之雅。由此可见,现代传媒()①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②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③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④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秀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体验文化之美,说明了现代传媒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从侧面说明了现代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题肢②③说法正确。社会实践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题肢①夸大了现代传媒的作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说明现代传媒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的作用,故题肢④排除。本题选择C选项。答案C命题透析核心素养命题方式科学精神以互联网+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设置一个夸大其词选项和无关项作为干扰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所学基本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选材贴近学生实际【例4】(2015·10,23)近年来,某县政府倡导全民阅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佐证了()①文化进步取决于传媒的现代化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阅读能力是文化素养的标志与核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传媒的现代化对文化进步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①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标志与核心,故④错误;某县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说明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②③正确。故选C。答案C命题透析核心素养命题方式科学精神依托某地方书香社会的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能-6-力,试题难度较小识破天机: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文化多样性前提维护开展文化交流母题变式3.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共鸣。该片高度浓缩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大众传媒()①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②新传媒的出现伴随着旧传媒的消失③是传承、创造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④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共鸣,说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①④符合题意;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②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不是传承、创造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③错误。故选C。答案C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2月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开幕式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双方媒体做友好交往的传播者、务实合作的推动者、和谐共处的守望者,讲好共促和平、共谋发展的故事。这说明了()①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②传媒能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消除彼此的隔阂③大众传媒是古今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④媒体能够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中国与东盟的沟通与理解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材料体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体现了媒体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与东盟的沟通与理解,①④符合题意;传媒本身并不能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②错误;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③错误。选A。答案A真题回放-7-【例5】(2019·04,6)传统文化中能满足人精神需要的内容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解析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和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故上述说法错误。答案错误【例6】(2017·04,23)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④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题目中,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故①③入选。②④表述错误,排除。选A。答案A命题透析核心素养命题方式科学精神以我国列入联合国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所学基本观点的理解和阅读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文化遗产,题目难度虽然不大,但它既能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能增强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名师指津: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传统文化特点相对稳定性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民族性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性质精华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也应顺应社会和时代变迁,否则,也会丧失价值)糟粕阻碍社会与人的发展母题变式-8-5.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对其要继承和发扬。()解析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题中观点错误。答案错误6.2019年清明节,国家民政局紧扣“文明、绿色、低碳、环保”的宗旨,宣扬清明文化、倡导祭祀新风。“慎终追远”仪式不断变化,但孝道文化依然滋养人心,使“民德归厚”。这说明()①承袭传统孝道文化,筑牢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②传统孝道文化可以因时而变,应为其注入时代精神③传统孝道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应该传承和弘扬④传统孝道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是不变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