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复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有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训练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连词,来(2)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介词,因为(3)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连词,因为(4)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把(5)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6)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凭借2.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2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训练2.(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答案(1)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__(2)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二)“而”字用法辨析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训练3.(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B.承接C.递进(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A)(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C)(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B)(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B)(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王(《廉颇蔺相如列传》)(A)(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C)2.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3(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训练4.(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B.承接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B)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B)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A)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A)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A)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A)3.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1)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2)代入辨析: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训练5.(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B.目的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B)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A)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B)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A)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B)⑥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A)(三)“其”字用法辨析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它)”“他(它)们”,作主语;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作定语。训练6.(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②其.见重被看重如此《晋书谢安传》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4答案①相同。都作主语__②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训练7.(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推测③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委婉④其.远而无所至极耶(《逍遥游》)表选择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⑥吾其.无意于人世矣(《祭十二郎文》)表推测(四)“焉”字用法辨析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训练8.(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疑问代词,哪里,怎么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遥游》)助词,不译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兼词,于之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助词,不译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代词,之⑥置杯焉.则胶(《逍遥游》)兼词,于之(五)“与”字用法辨析“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训练9.(教材链接)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B.介词5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A)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B)③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B)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A)⑤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A)⑥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B)(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像⑤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的”。训练10.(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人称代词,他②其.曲中规(《劝学》)人称代词,它的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人称代词,自己④项王曰:“赐之.彘肩。”(《鸿门宴》)人称代词,他⑤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人称代词,他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自己(七)“者”字用法辨析“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如下表:用法例句说明指代者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停顿者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倒装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数量者此三者.,吾遗恨也。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时间者昔者./今者./曩者./古者.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状貌者貌若甚戚者.。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6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训练11.(教材链接)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表指代,可译为“……的人”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⑥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⑦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放在时间名词之后,不必译出⑧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二、文言虚词的六大推断技法解答文言虚词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然后把意义和用法代入到原文语境中去验证。比如“以”作介词时有“因”“用”“拿”等意思,当遇到文言语句中有“以”作介词的时候,就可把这几个义项代入原文中验证推断。但在牢记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还可以灵活运用一些推断方法,以提高解题的效率。技法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训练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