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局部的完善细处修改更精妙宋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欧阳修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一串文字换成“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中心明确”属于高考作文的技术等级。“中心明确”是说一篇文章一般只能提出一个主要问题,确立一个中心思想,并让这个中心贯穿文章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对文章来说,中心是灵魂,材料是骨肉,能够表现中心的材料就选用,否则就应毫不吝惜地舍弃。中心突出与否,不在材料的多少,而在材料的质量高低。做到“中心明确”应把握以下几点:1.抓住主旨:材料作文要以材料本身包含的最佳主旨来立论,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或记叙过程以主旨为轴心,有目的有意识地有所侧重。2.选取一点:为防止文章观点多而论述不深,记叙平均用力而不精,从多个角度中提炼选取感触最深、准备最充分的角度进行论述、记叙很有必要。3.抽取共性:找出事件的共同特征,或挖掘共同的本质集中笔墨有针对性地行文。4.一针见血: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直接拿出自己的观点,自始至终围绕这一中心选材。5.贯通一气:在记叙议论的过程当中,以一种情感、态度贯穿全文,含而不露,但旨意2是可确定的,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文章不惮千遍改,优秀的作品都是经历打磨才完成的。完篇之后的修改,除了在内容和文字方面进一步完善外,特别要注意局部性失误。文章都是由中心思想、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对偏离中心的材料要毫不客气地删除;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中心模糊或偏离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一个段落以至一个自然段也要有明确的中心,中心对我们的构思和表达起着导航的作用。这中心可以写出来,也可以藏在自己心里,但不管怎样,中心必须明确。如果中心模糊,思路就会混乱。缺少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文章就会像一盘散沙。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文章主题自然难以集中,这种情况下匆匆动笔就会出现一些游离于中心外的句子和段落。顺着这些内容写下去就可能偏题或跑题。由此可见中心模糊危害极大。二、材料选择的失当与不足衡量材料质量的标准有三点:典型性、新颖性和现实感。典型性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能够吻合而且体现我们所表述事物、观点的本质。从生活中选取材料时,生活给他呈现的必然是一幅多色彩、多条块、多侧面、多头绪的画卷。这些材料从体现本质属性方面说,有的鲜明有的隐晦,有的充分有的只见端倪,有的显现真相,有的显现假象,有的昭示必然,有的纯属偶然,有的代表主流,有的代表支流……那么作家只能选取充分地显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材料。典型的材料具有本质的真实,能代表主流,体现必然性,因而能以一当十。材料的典型性,不在材料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材料本身对文章主题的表现力,有些材料看上去似乎很小,量也很少,却是典型的,对表现主题有“以小见大”的效果。新颖性是指材料要新颖。材料的新颖性包括两个方面。它既指新近发生、不为读者所熟知的事实及观点,又指过去就已存在,但没人用过,或虽有人用过,而自己又从新的角度去阐释的材料。某一材料用得滥了,就使人失去了新鲜的感觉,它的作用也会降低。材料要“抢眼”,作文切忌在文章中出现万能例子,如屈原、哥白尼、张海迪,因为这些例子太老了,要举别人不知道而你知道的例子,或者举现实中新出现的人或事。现实感指的是我们应该立足现实,尽量从现实中取材。材料要贴近生活,积极反映社会热点,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要紧跟历史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爱人类,这既符合作文教学的规律,也是中学生成3长的需要。三、局部思路的紊乱与重叠表述紊乱的主要表现是前言不搭后语,句与句之间缺乏明晰的逻辑顺序,语段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或中心散乱;另外就是有些内容前后重叠。以山东高考失误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片断为例:时间是世上最好的疗伤药。跨越时间长河或许我们什么都可以记忆,即使不能忘记,留下的一定也是一丝淡淡的苦涩或者甜蜜,或许我们就在这份苦涩或者甜蜜中回忆往事,到那时所有的记忆都是财富,所有的痛苦都是甜蜜。时间虽然不会消逝,但真的不会使记忆风化。此段文字存在局部思路不清的问题。先说时间是世上最好的疗伤药,又说时间“真的不会使记忆风化”,前后自相矛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有:(1)头绪太多,结果纷杂交错;(2)思路不清,理性思维的深化欠缺。表述紊乱的主要特征有:(1)句与句之间缺乏明晰的逻辑顺序,(2)有些内容前后重叠。这两种情况有时候可以并存,而且相互影响。总之,作品是在从整体到局部的不断修改中完善的。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巴尔扎克写作,少则改五六次,多则改十五六次;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中学生作文当然不需要也没有条件如此打磨,但也要重视修改,因为在修改中,我们不但可以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积累我们在一次性写作中所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例文一《包容》这篇习作从古代到现代,从周边现象到身边生活,作者的视野是很开阔的;由对待他人的态度到自身内心世界的解剖,也有一定深度;正反对照,论证严谨,有较强的说服力。然而,这篇习作也有一处漏洞,就是四、五两段(画线部分),问题有两个:一是这两段论证的中心“学会包容也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好处,赢得人们的尊重”偏离了中心论点“懂得包容的人容易获得成功”,必须作出调整,使之重回中心论点的轨道上来;二是论据陈述的角度发生了偏差。这也是学生习作中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这则材料来说,“包容者”是招聘企业的主管,应该从他如何不计前嫌,以包容之心为企业揽才的角度叙述材料,而习作却把立足点放在了被包容的对象——小王身上,甚至还写了不少小王的心理活动,这显然表明作者没有对材料的使用角度深入剖析,而只是生搬材料。[修改稿]古代社会是这样,现代社会更是如此。(这一句承上启下)可以这样说,谁能包容,谁就给自己的人生道路铺就了成功的台阶。(紧扣“懂得包容的人容易获得成功”这一全文的中心)在现代企业中,一个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也必须具有包容的品质。有这样一个企业的部4门主管,他在一次业务洽谈会上,与另一家企业的职员发生了争执。后来,那位职员所在的企业倒闭了,他成了失业者,到处求职。恰巧那位主管所在的公司招聘职员,并且那位主管担任主考官。面对曾经顶撞过自己的对手,这位主管毫不犹豫地录取了他,而且认为求职者当时与自己发生争执,是在维护自己企业的利益,是忠于职守的表现。正是因为这位主管的包容,能够慧眼识人,他的部门才蒸蒸日上,他自己也因为业绩显著而晋升职务。(陈述的角度改为招聘企业的主管,与文章中心相符)例文二《问世间友谊为何物》[谈友谊]对于一篇文章而言,题目无疑就是眼睛,是窗口。一篇文章成功与否,题目起着关键的作用。“问世间友谊为何物”化用“问世间情为何物”,好像有文采,但不如“谈友谊”更贴切。修改稿注意到了材料的引用问题。引用材料时,要注意叙述角度,原文引用时不能漏掉关键内容,举例子要有目的性,要为观点服务。议论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要相符,前后内容要呼应,要构成一定的关系,如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和总分总关系等。例文三修改稿与原稿的变动较大。原稿的中心应为谈人的修养,而原稿中诸葛亮的例子,侧重点在“胸襟”,此处的修养,意义狭隘,仅指人的胸怀大度。第二段的中心句是“我国古代就一直重视人的修养”,而选用的例子则是现代的,材料与中心不符。修改稿调整了叙述的顺序,由古到今。所选的王安石治学严谨的例子与中心相符,而且,在此诠释了修养的积极的意义:严谨治学,强调创见,忌雷同。并与当今的学术界盛行抄袭之风形成鲜明对比,对抄袭之风进行了批判,具有现实意义。第二段进一步批判在其他方面缺少修养的现象,内容充实,再一次体现材料的现实感。1.局部性失误比较常见的有几种情况?答案一是中心模糊或偏离。一篇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一个段落以至一个自然段也要有明确的中心,中心对我们的构思和表达起着导航的作用。二是材料选择的失当与不足。三是局部思路的紊乱与重叠。2.表述紊乱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案表述紊乱的主要特征,一是句与句之间缺乏明晰的逻辑顺序,二是有些内容前后重叠或矛盾。5如何使文章中心明确?1.巧借点题扣主题针对中心模糊、偏题的失误,增加明确表述文章主旨的语句或语段点题,一则可以时时提醒写作者要紧紧围绕中心,二则可以告知读者(阅卷老师)自己在围绕中心写作。这种做法对考场作文尤其有效。增加点题内容可在以下几个地方:(1)文章的开头。一般性的议论文或者散文,在开头就应该摆明观点。如果第一段用一则小故事或者用一组排比句来导入,第二段一定要有表达中心的内容,这样以后的行文才能紧扣主旨。(2)文章的末尾。写文章不管前面用了怎样的技巧和铺垫,但九九归一,在文章的末尾总要把主旨揭示出来。有些学生写作文,到了最后该点题的时候,他反而故弄玄虚,写一些华而不实的话,认为不应该明白地说出来,总要朦胧一些才显得有水平,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写作文,卒章显志是对付中心模糊的有效方法。(3)段落的首尾。一篇文章有一个中心主旨,每一段也应该有其表述的中心,把每一段的中心点展示出来,整篇的思路就清晰明了了,也不至于偏题、跑题。在每个段落的首尾加上点题性质的引领句或总结句,既概括本段的内容,又点明了题旨,一举两得。2018年全国卷Ⅱ陕西一考生作文《突破惯性思维看问题》,中心明确,重点突出。考生一开头就概述了所给的材料,从而得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即要突破惯性思维看问题;接着围绕文章的这个中心展开论证,并突出了这一观点。本文由材料得出观点之后,便对所给的材料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首先分析惯性思维的偏颇,再分析英美军方陷入惯性思维的危害,最后点明突破惯性思维的重要。层次清晰,衔接非常自然。考生在分析论证观点的过程中,多用长句,舒缓的语言显得非常严密,论证的层次之间联系紧凑,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观点。突破惯性思维看问题陕西一考生二战期间,英美军方在研究战机时认为应对弹痕多的地方加强修复,而统计学家沃德却与众不同,他认为应对战机弹痕少的部位加强维护。最后事实证明,沃德突破惯性思维看问题的方式是正确的。时间的打磨,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使我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惯性思维。惯性思维就如惯性在物理学的定义一般,保持着原有的东西,不因外界的一点冲撞而马上发生改变。惯性思维固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能免去很多思考问题时的繁琐步骤。但它也不一定全然正确,它可能会误导我们的思想之车开上一条偏僻的道路。这时我们就需要突破惯6性思维看问题了。二战的故事中,英美军方就掉入了惯性思维的轨道。这就是他们犯错的原因。由于惯性思维,英美军方认为弹痕很多的地方就更容易受到打击,所以加固了战机的这些部位后战机就没有弱点,无坚不摧了。然而,惯性思维也是个怪圈,它会把你套在这个圈中蒙蔽你的双眼,限制你的视野。于是英美军方在修复和加固战机时就犯了错。换一个角度想,战机弹痕多的地方,虽创伤多,但战机相对来说还能够承受。而弹痕少的地方虽然几乎看不见,但隐藏着更大的凶险,可能这个部位受到创伤后战机就彻底损毁了。如是一想,便可发现惯性思维的漏洞。英美军方只因掉入了惯性思维的陷阱而犯了错吗?不,还有它的调查没有做到取样的随机性。他们无法调查所有战机,只能抽取了返航的幸存战机,这样片面的调查,其结果也只能是片面的。他们忽略了没能返航的战机,说不定那些没能返航的战机就是因为在那所谓的弹痕少处有了弹痕,就造成了它不能返航的悲惨结局呢!因为惯性思维,英美军方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而正因为突破了惯性思维,沃德才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应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