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高考)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三 文本11 渔父学案 苏教版必修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文本11渔父《楚辞》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目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2.思维目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脉络。3.文化目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体会他们思想的精髓。4.审美目标:赏析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激趣导入直面人生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是选择“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处世态度,还是选择“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来聆听屈原与渔父那来自远古的绝响。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一段)屈原既放.(被放逐),游.(行走)于.(介词,在)江.(湘江)潭.(楚国方言,指深水),行吟泽畔,颜色..(脸色)憔悴,形容..(形体容貌)枯槁..(枯瘦)。渔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见.(看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楚国官职,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屈原曾担任此职)与.(句末语气词,吗)?何故至于..(到)斯?”屈原曰:“举.(全)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是:这。以:因为。因此)见.(被)放。”请概括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屈原的特定情况及渔父的问话。(第二段)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拘泥,执着)于.(引出对象,可不译)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搅浑)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吃)其糟.(酒糟)而歠.(饮)其醨.(薄酒)?何故深思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呢)?”请概括段意:渔父对屈原的问话。(第三段)屈原曰:“吾闻之,新沐.(洗头)者必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新浴.(洗身)者必振衣..(抖掉衣上的尘埃)。安能以.(介词,用)身之察察..(皎洁的样子),受物之汶汶..(玷辱)者乎?宁.(宁愿)赴湘流,葬于.(介词,在)江鱼之腹中。安.(怎么,哪里)能以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句末语气词,呢)?”请概括段意:屈原就渔父的提问进行回答。(第四段)渔父莞尔..(微笑的样子)而.(连词,表修饰)笑,鼓.枻.(敲打船桨)而去.(离开),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洗)吾缨.(系帽的带子);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介词,和)言。2请概括段意: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搭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答案①见而问故②断然拒绝不受尘污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世上(的人)都是混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人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得分点:“举”“是以”“见”“放”,句意对)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哪里能让皎洁的身体蒙受污浊外物的玷辱呢?(得分点:“闻”“沐”“弹冠”“浴”“振衣”“察察”“汶汶”,句意对)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汉水清又清啊,可用来洗我系帽的带子;汉水浊又浊啊,可用来洗我的脚。(得分点:“可以”“濯”“缨”,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体会他们思想的精髓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作者在塑造屈原的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外,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2)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显示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行为、外貌: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作用: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3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渔父的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对于他的处世态度,你如何评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和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2)他的看法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如与世推移,变换角度,灵活处理世事。在保持自己品性不变的前提下,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不必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3.《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的“清”与“浊”有何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沧浪歌”是解读渔父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的精髓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渔父在世道的“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4.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是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你是怎么看的?渔父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渔父和屈原之间的问与答,表现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我认为无所谓褒贬。同时,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包容性,不同的文化可以兼容并蓄。(2)文章刻画了渔父这位高蹈遁世、不愠不怒、心平气和的隐者形象,是为了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微任务活动三赏析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使用对比手法阐述人生态度,凸显人物品格,彰显文章主旨,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除了塑造屈原这一形象外,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渔父这一形象的作用就在于衬托屈原,与之形成对比。在两个人的人生态度、人生道路与人生结果的对比中,自然显现了文章主旨。本文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对比:①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屈原从社会着眼,坚持入世,而那个假设的淈泥扬波、糟歠醨者虽也是入世,但二者的目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浑水摸鱼。两相比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4②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入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泽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这两种情景的对比,恐怕非意志特强者难以自持,然而屈原不但能够矢志不移,而且锐意于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文中塑造了屈原与渔父两个形象,有人说这不是两个人在对话,而是屈原的两种思想在较量,反映了屈原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同意。①虽然文章一开头明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的时候,但这个时候不一定这么巧地出现一个“渔父”。②根据古代有把“渔父”作“隐逸者”的代称的先例,那么把“渔父”理解成屈原隐逸思想的代言人也未尝不可。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实际上是自问自答,揭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在屈原的内心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那么执着呢?我有能力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一个危险的环境里;另一个声音是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的人格追求,不能为一时的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这两种声音,化为两种形象,于是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示例二)不同意。①文章一开头明确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是“屈原既放,游于江潭”的时候,这样一个环境中出现“渔父”是很正常的。②根据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渔父”这一意象可以是隐逸者的代称,有文章中的思想并不奇怪。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后来,楚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中,《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2.《楚辞》与骚体5《楚辞》,西汉刘向辑。为骚体类文章的总集。收录有屈原、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叹》,共计十六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骚体,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骚体的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代表作品有《九歌》《离骚》等。3.渔父——古代文人的理想化身渔即渔夫,泛指捕鱼的人,在文言文里还有一个专有词汇——渔父。“渔父”之“父”同“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父即渔翁,是捕鱼的老人。渔父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杂篇·渔夫》篇名,此渔父是位智者,他与孔子师徒在杏坛偶遇,对孔子讥讽了一番,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回归自然的主张。从此,渔父就有了几分高士色彩。史籍上至少有两位这样的渔父。第一位是在汨罗江畔跟屈原相遇的渔父,他与屈原有一番人生对话,他离去时还作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其高士风范端得很足。第二位是在乌江边与项羽相逢的渔父,此渔父自报家门是乌江亭长,他力劝项羽渡江,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不料这番言辞竟然让项羽笑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接着项羽力战自刎。真怀疑这位渔父是刘邦派来的高士。除了这两位渔父,史上还有两位真正的高士渔父:姜子牙渭水直钩垂钓、愿者上钩的故事广为流传,使其被称为最牛渔父;东汉渔父严子陵则是另一种风范,他拒绝了同学兼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江,终老林泉。樵即樵夫,指以砍柴为生的人。中国古代的樵夫虽没渔夫那么显赫,但也出过几位名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奠定了两人的友谊,钟子期就是一位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是一位如假包换的正宗樵夫;晋时有一位名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