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十三)整体把握,精准提炼,答好论述类文本主观题任务情境自从2019年高考卷题型变为两道选择题加一道主观题后,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命题走向格外令人关注。2019年高考卷考查的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那么,2020年高考卷是否会考分析概括论述思路或者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呢?都有可能。因此,我们在训练时不可心存侥幸,应该踏踏实实地把这三类主观题训练好,这样才能真正应对高考。自主检测,自我诊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学社群与文学流派张涛在文学流派研究学术史上,文学流派与文学社群是怎样的关系,学术界争议颇大。吴奔星《文学风格流派论》指出,“文学社群不等于文学流派”,“不能把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2等同起来”,“文学社群是否为文学流派,必须具体分析”。当下文学流派研究有必要澄清二者关系,这是研究地域文学流派的先决条件。“社”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繁殖生命能力的一种宗教崇拜,后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民间春秋两季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风俗习惯。到了明代,人们把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从事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的群体组织称为“社”。而文学派别,陈文新教授《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认为主要源于先秦之《诗经》与《楚辞》。他以南朝梁钟嵘《诗品》关于建安以降的五言诗“源出于某某”为依据,把文学流派溯源至先秦《诗经》之《国风》与《小雅》,以及战国之《楚辞》。随着建安以来文学独立地位的凸显,文学流派才得到充分发展,国风派、小雅派与楚辞派三种文学流派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如必须具备大家推举的社长、制定的社约、严格吸收的成员、定期开展的社群活动,等等。而文学流派则更多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文人集合。也就是说,文学流派不必像文学社群那样有严密的组织实体,只要某一特定文人群体围绕某一文坛领袖形成共同的创作风格,并在文坛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就往往把这一文人群体称为某一文学流派,至于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而文学社群则不一定要求社群成员在创作风格上的一致性,只要志同道合,皆可入社。文学社群的成员虽然多为文人士子,但这些文人士子所结社群不一定是为文学目的。如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张岱青年时期在绍兴曾结丝社弹琴娱乐,明天启二年又与其叔张尔葆于绍兴结斗鸡社取乐,黎遂球诸昆弟在年轻时于番禺结怒飞社放鸽游戏,明末大儒刘宗周还于崇祯四年在越中结学术性社群证人社,等等。因而,文学社群在范围与性质上具有多样性,在功能上也表现出较多的文化色彩。而文学流派则纯粹是一种伴随文学独立而在文学史上出现的文学现象,它是某一文人群体对文学创作规律普遍认同的结果。当然,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即使在文学社群并不发达的其他历史时期,也可能出现众多文学流派。但到明末清初,文学社群无处无之,且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兴盛,因而,文学流派的形成(特别是地域性文学流派)就不能不受士人结社的影响,众多文学流派就是在士人结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是当前文学流派研究必须要澄清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亟待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想要研究地域文学流派,首先就必须澄清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二者之间的关系。B.在明代,只要将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活动,就能构成社群。C.文学社群的成员虽多为文人,但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的范围和性质却呈现多样性。D.文学流派的形成不仅仅受士人结社的影响,还是其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答案B解析应为“组织在一起从事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3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流派的充分发展,和建安以来文学独立地位的凸显息息相关。B.文学社群的成员必须遵守社群制定的社约,定期参加社群的活动。C.文学流派组织形式松散,没有组织体系,成员创作风格相同即可。D.在明代,文人士子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入相应的各种社群。答案C解析原文第3段是“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不代表没有组织体系。3.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起源方面:文学社群是依据兴趣、信仰而确立的群体组织;文学流派则是根据创作内容、风格而划分。(2)组织形式方面: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但不要求成员的创作风格一致;文学流派组织相对松散,但有着共同的创作风格。(3)范围与性质方面:文学社群具有多样性,在功能上也表现出较多的文化色彩;文学流派是更纯粹的文学现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吃的哲学赵士林①人的吃,有两层意思:一是充饥,乃自然欲求;二是享受,乃文化消费。就第一层意思说,“吃”是人生第一需要,是人生头等大事。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恩格斯也说:“人们首先要吃、喝、住、穿……”《汉书》有《食货志》,“食”专讲农业,就是一个“吃”的问题。老子反文明,倡“寡欲”,也还知道要“实其腹”——让百姓吃饱肚子。②就第二层意思说,“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物质文明。人的“吃”不仅要充饥,还要讲究味道,这就是文化了。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中国有“羊大则美”之说,《说文解字》释“美”云:“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简言之,好吃即美。中国文艺评论讲审美鉴赏,常出一个“味”字,这又分明见出“美”从“吃”来的痕迹。③从吃饱充饥到吃好美食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普遍追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因此,“吃”,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应该继承发展;作为一种人生享受,应该合理满足。④中国的“吃”文化可谓发达也矣。无论主食、副食,都是花样翻新,叹为观止。讲究“吃”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即便出家人的素食也搞得精致讲究,一块豆腐也能做出多少种花样来。对中国人来说,“吃”是人生一大乐趣,故而筷子上常刻有“人生一乐”四字。从孔子开始,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杨朱更说:“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⑤当然,对讲究“吃”,也有批判者在。老子就说“五味令人口爽”,要求人们“虚其心,实其腹”,学圣人的“为腹不为目”,意思是能吃饱就好,不要做那种华而不实的奢侈追求。4⑥从人生境界的层次来看,人的道德追求,理想追求——精神追求当然要高于“吃”的追求。孔子那样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告诉人们颜色难看的食物不能吃,气味难闻的食物不能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没有调味的食物不能吃,但他自己在生活中却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称赞自己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和后来陶渊明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说是同一境界。⑦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奢侈浪费,永远是一种“恶”。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是降低人在宇宙中的尊严和地位。人的“吃”法也应该有所收敛。昔闻西南某地吃活猴脑,猴的悲啼惨号,人的津津然、陶陶然,何啻一幅地狱图!⑧由此想到,孟子的“君子远庖厨”颇耐琢磨,其实决不虚伪。⑨况且,真有文化的人,真有修养、风范、情操、境界的人,如苏东坡,是“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他们的“吃”,如同他们的“饮”,能从中品味人生。“吃”和“吃”真是大不一样。酒囊饭袋,肥肝厚肉,徒增其俗不可耐;吸血鬼,寄生虫,只落个可憎可鄙。⑩故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吃有“充饥”和“享受”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吃”是人生第一需要,第二层意思是“吃”是一种文化。B.中国的“吃”文化十分发达,主要体现在吃的花样翻新,且吃得精致讲究,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入世性格。C.人的“吃”法应该有所收敛,是因为暴殄天物是人类的耻辱,降低人的尊严和地位,“君子远庖厨”是有道理的。D.苏东坡“果蔬草木,皆可以饱”,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人和普通大众的吃是不一样的,粗茶淡饭应是有修养情操的人的追求。答案D解析“普通大众”错,“粗茶淡饭应是有修养情操的人的追求”也没依据。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文化经典,列举文化名人,使文章论证有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B.文章第⑥段将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与上文老子对比,指出老子强调“吃饱就好”,而孔子却主张、践行吃要讲究色香味。C.文章行文在几次转折、递进中,层层推进,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吃”的哲学,发人深省,耐人寻味。5D.文章作为一篇说理文,语言轻松明快,并没有一本正经地说教,却将作者的思想意旨传达得贴切到位。答案B解析文章这里并未将孔子和老子比较,写孔子是为了论述“吃”要有精神追求。6.请依据全文,简要概括“吃的哲学”的内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讲究味道,有文化之美;(2)讲究吃法,有人生乐趣;(3)不求吃喝,有精神境界;(4)避免奢侈,有人生品味。诊断内容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审题是否能读准指向,明确题型?是否能明确题干要求,理清思路?读文是否能整体感知文本,理清结构?是否能圈画重要信息,提炼要点?是否能概括主要观点,分析论证?答题是否能对应文本,检索提炼?是否能符合题干要求,转换表达?总体印象审、读、答,精准突破理解词句内涵题1.精准审题(1)常见提问方式6①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②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③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2)审题要点①判断词语的内部结构类型。如“国际式新建筑”是偏正式短语,名词“建筑”前面有“国际式”和“新”两个修饰语;“开向生命的窗子”是比喻式短语。②找准词语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确定阅读区间。2.精细读文词句内涵题本质上是一种语境阅读,确定语境即确定阅读的范围至关重要。有的词语在段内的地位很重要,只要阅读该段即可确定其含义;有的词语蕴含了全文主旨,此时就应该在全文范围内筛选、阅读。如何确定词语的语境呢?一般而言,凡是该词语出现的地方都是要阅读的范围。一旦确定了语境范围,就要展开精细阅读,把这处文字真正读懂,把能揭示该词语含义的最关键、最精要的文字圈点、提取出来。3.精准答题(1)依据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语境,那么如何依据语境呢?①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即看该词语的前后成分。②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③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该句或前后句所述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2)理解方法①看语境,理解语境义。一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有别于其本义的特殊意义——语境义。对此,最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整体思想以及词语所在的句和段的思想观点,不片面理解,不被其固定义迷惑,尤其是理解词语的隐含义,要注意词语所在句段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②看修辞,理解修辞义。有的词语本身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象征、双关、反语等。对此,宜分别处理。运用比喻的,找出本体;运用借代的,找出借体;运用拟人的,找出拟人的对象;运用象征的,找出象征体,阐释其象征义即可;运用反语的,褒贬互换即可。③看位置,理解指代义。对一些指代性词语,如是代词,要看代词前面的内容;如是非指示代词,则根据其前后内容理解。然后用代入法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看是否合适。7(3)标题含义的理解方法论述类文本的标题具有以下特点:可能是全文核心概念(词语)或论述对象的呈现,其概念具有多义性或丰富的指代性;可能是观点的表达或某种判断的表达,其观点具有高度概括性,而文中有其具体的表述;可能是形象表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