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8单元 写作 第二节 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 突破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突破二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对应学生用书p328(2019·北京)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导析】这是一道传统的命题作文。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解释“韧性”的含义。第二句指出中华文明体现出“韧”的精神,即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精神。第三句指出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在什么时候表现得更为显著。第四句指出“韧性”的时代意义。综合起来看,材料告诉我们:中华文明具有“韧”的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这种精神。题干提出了两个要求,给出了一个提示。两个要求,一个是明确作文题目——“文明的韧性”,一个是规定作文体裁——议论文;给出的一个提示是写作角度——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据此在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中华文明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中华文明为什么具有这种“韧性”)、“怎么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发扬“韧性”)等角度展开。作文立意:中华文明百折不挠;“韧”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发扬“韧的精神,助力民族复兴;等等。[例文]文明的韧性“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每当听到这首《长江之歌》,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的中华文明。它像长江,从远古走来,源远流长;又向未来奔去,散发无限的活力。它又像一棵参天大树,风雨吹来,沙雪打来,虽饱经风霜,却自岿然不动。与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比较起来,中华文明独具一种韧性,如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鉴往可以知来。了解中华文明之所以坚韧不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将之发扬光大,助力2民族复兴。中华文明有以人为本、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而“仁”的思想决定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找到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大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代又一代的儒生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使之绵延不绝,光耀千秋。儒家思想,活在汉儒苦读的“春秋三传”里,活在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劝诫里,活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里……以人为本,以仁为本,儒家思想千年绵延不绝,其来有自!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善于推陈出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文明像一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面种植了儒、墨、道、法等形态各异的“花”;它又像一条河,接收了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注入科学与民主的新鲜水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玄奘和尚西行取经,清末学子出国留学,中国共产党人引进马列主义……中华文明正因为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才能够不断推陈出新,葆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注重传承。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程颐……儒家思想薪尽火传;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中华汉字代代相传;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华民俗绵延不绝。学校里的尊师重道、书法中的观帖临摹、节日中的习俗传承都是中华文明注重传承的表现。人生代代无穷已,文明绵延不断绝。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注重传承,才有了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韧性,一直延续到今天。虽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韧性十足,但因近代中国落后于人,饱经内忧外患,中华文明也曾遭受怀疑、诋毁甚至否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自信也不断增强。当前我国提出的“民族复兴”当然包括“文明振兴”。没有文明的振兴,民族复兴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我们要继续发扬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积极因素,助力民族复兴。如今,振兴中华文明、助力民族复兴的重任落到我们肩上。“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东西方文明交会的今天,我们自信有能力继往开来,重振中华文明于世界文明之林。[点评]本文立意紧扣材料,一方面分析中华文明有“韧性”的原因,一方面论证民族复兴离不开文明的振兴,对材料理解准确。在重点论述中华文明具有“韧性”的原因这一部分时,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且原因分析切中肯綮,具有说服力,同时大量的引用增加了文采。不足之处是由于篇幅所限,结尾略显仓促。3对应学生用书p329一、议论文写作要点一览图议论文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或主张以充分的材料证明观点和主张要素论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态度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材料、依据事实依据理论依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演绎法——由一般到个别分类按论证方式划分立论文——从正面论述其观点,说明其观点的正确驳论文——对反面论点进行驳斥,确立其正确观点按议论文的社会功效划分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评论——即评述某一件事、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的议论文杂文——即直接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其他——如果是议论性的实用文,包括“书信”“贺辞”“祝酒辞”“演讲稿”“序跋”“悼词”“讲话”等4议论文结构基本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论证结构双面对照式并列式剥茧式贯珠式层进式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论证方法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证明论点引证法——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喻证法——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类比法——用另一同类事物或事例比较说明论点对比法——用反向事例或事理比较说明论点引申法——又叫归谬法,先假设所驳观点是“正确”的,从而引申出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其错误二、精于选材,确立论据议论文写作的关键之一是精于选材,寻找最恰当的论据。所谓最恰当的论据,就是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要挑这样的论据,首先,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别。其次,要注意论据的推陈出新,选择论据,自然要挑自己熟悉的;感觉陌生、缺乏把握的,必然难以驾驭。但是“熟悉”不等于陈旧,如果选用的论据都是些人尽皆知的“陈谷子、烂芝麻”,虽然一点也不“陌生”,但是文章也没有一点新鲜感了。所以要选择最恰当的论据,包含了要选择新颖的时代感较强的新鲜材料。如《请您不要忘记》,文章为了证明“请您不要忘记”这个应当“铭记”的主题,先后从民工问题、环境问题和中日国际关系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上三个方面,属于时下的热点问题,作者直面现实,材料新颖,论据典型,令人耳目一新,较好地证明了论点。再次,要注意对论据的灵活剪裁。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如《滥竽充数》这个寓言,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从5齐宣王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最后,再指出几点在选材过程中的误区:①“文不对题”,即观点与材料不统一。②“盲目崇大”,即一味地追求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③“老生常谈”,即材料陈旧,缺乏时代气息。④“移花接木”,即事例中的人物、语言等方面错乱,张冠李戴。三、例谈如何妙用论据综观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考生是深得论据选用之妙的。他们在论据的选用上有着一些突出的特点。1.妙用“浓缩”材料议论文中所列举的事例,仅仅是用来阐明道理、支撑观点的,因此没有必要细致地铺叙描绘。在论证过程中,叙写论据要惜墨如金,特别是对人们所熟知的事例材料,只需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高度浓缩的材料“点”出来即可。如: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那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那些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子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让理性主持宣判》)在文中,作者从三国旧事中选出董卓、曹太公、张飞被亲密的感情所欺骗的事例,材料丰富而典型,叙述精练而到位。这些“浓缩”的材料,不仅深化了“亲疏影响认知”的内涵,而且使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使文章的观点得到了很好的论证。2.妙用“尖端”材料这里所说的“尖端”材料,是指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材料,是指有异常说服力的材料。如:我感慨于陈寅恪坚硬的品格。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事实,保持着对史学、对民生的终极关怀。国民党时期,他写下“九鼎铭辞争颂德”;十年动乱中,他又写下“文章唯是颂陶唐”。由于他的坚贞不阿,他屡遭迫害,以至于哀叹“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但从未放弃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于目盲脚膑后写成皇皇巨著《柳如是别传》。(《凭心灵选择》)作者选取了史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生选择来作论据,以深邃的目光来审视这位典型人物;正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责任,出于对民族、民生的关切,出于对历史的严肃认真,陈寅恪心甘情愿地选择了这条艰辛道路,最终赢得赞誉。选材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还带有一定的“冲击力”,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很好地突出了中心论点。3.妙用“事典”材料6“事典”是指由古代故事构成的典故,主要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寓言故事等。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用它来说理就带有了一定的权威性。如: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起了些微嗔怪之意,想将小偷抓住,但是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说:“您大老远来看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你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里。小偷有些惊慌,抓住长袍跑了。老禅师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说:“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第二天,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他们都选择了明月》)作者选用了佛典上老禅师夜晚发现小偷行盗时选择了“仁慈与宽容”的故事,借此感慨而发。老禅师的选择得到了双赢的结果,他送出的一轮心灵明月,照亮了小偷那心灵的黑洞,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一轮明月。作者在“佛典”的叙述中诠释了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显透彻。4.妙用“语典”材料“语典”是指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构成的典故,主要包括格言警句、俗语谚语、诗文语句等。这些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如:现代文艺作品中,个人成分多而英雄人物少,成功人物多而悲剧人物少。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民族需要传奇人物,也需要悲剧人物。我们国家需要生死关头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作精神的支柱,需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崇高选择。如果我选择,我宁愿“刑天舞干戚”,而不选择“结庐在人境”。因为这是我用纯粹道德良心做出的心灵选择,哪怕是悲剧,也是美的,更无愧于世。(《崇高的心灵选择》)在这篇文学短论中,马克思、周恩来、陶渊明等人和《山海经》中的诗文,作者信手拈来,贴切自然,显示了作者广博的知识面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作者通过对“结庐在人境”这种处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