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单元古代诗歌阅读对应学生用书p154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人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答案]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作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970-105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22.(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答案]B(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插田歌(节选)》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朴素无华,生动有趣,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3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解析]B项,“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E项,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答案]BE(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接着看有没有使用什么表达技巧。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对应学生用书p155古代诗歌阅读是语文全国卷的重难点之一。其选材仍以唐、宋两4代的律诗为主,所选诗歌多为名家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从题材的选择上看,有映射时代主题、提升品德修养、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的趋势。题型有两种:客观选择题与主观简答题。考察面广泛,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客观题设误点小,做题时要细致;主观题题干设置具体直接,不拐弯抹角,让考生知道答题的重点。需要指出的是,比较鉴赏题这几年很受重视,特别是与课内要求背诵篇目的比较,在选择题和简答题中都有考查。备考中,我们要重点关注映射时代主流思想的诗歌,建构古代诗歌知识网络,包括常见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题材等;对推荐背诵的诗歌要了然于心。第一节基础知识要做好古代诗歌阅读题,其前提条件肯定是要能读懂诗歌。有的考生在诗歌阅读题中得分率很低,读不懂是根本原因。那么,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疏通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补上一点关于诗歌阅读的基础知识。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诗古体诗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定型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代诗歌5词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是用来搭配乐谱歌唱的。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曲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二、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结构章法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2.结构章法诗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抒情(主)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能协助解答某类试题。“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示例]诗歌结构章法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首联:起。赞美李白诗才超群。颔联:承。指出李白的诗清新俊逸的风格。颈联:转。由赞美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6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尾联:合。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另一层。三、古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古代诗歌语言受字数、句数和格律的限制,很多时候,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符合诗词格律的要求,会对诗歌的语言做一些变形处理,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改变语序、省略压缩词语、互文、用典等现象。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能帮助我们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1.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南北朝时期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过香积寺》“日色冷青松”、《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2.改变语序(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词人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7(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等。(4)定语移位。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