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五节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五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的知识多是常见的,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内容包括诸多方面:科举考试、古代教育、古代官职(包括机构设置、职务变迁、职能、待遇等)、姻亲制度、风俗礼仪(包括典章制度、王位传承、丧葬、节日等)、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等等;头绪繁多,面广量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典型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整理并识记。但由于文化常识题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有个别选项也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能熟练运用整理积累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一、古代文化知识复习诀窍对应学生用书p128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我们不妨高度关注教材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初高中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家及作品介绍;②课文注释中的重要的文化知识;③课本附录部分的专题知识介绍;④课文行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文化知识。总之,立足教材,抓住重点,随文复习,随文整理。强化训练,整理笔记做好教材复习的同时,适量的试题训练也必不可少。练习不是做得多效果就一定好,做一定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命题的一般规律,明白其导向。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丰富博杂的文化常识,我们必须重视笔头的记载、笔记的整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妨结合具体试题例句,把我们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及时归类整理到笔记本上,或及时整理制作成专题知识卡片,利用课余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加以记忆。分门别类,把握实质我国古代文化知识博大精深,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给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所以,我们的笔记整理工作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按照古代官职、人物称谓、科举制度、天文历法、礼仪知识等标准进行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或者,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识性知识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或者,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把表示2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表官职提升的词语有“升”“迁”“晋”“进”等,表官职贬降的词语有“谪放”“贬谪”“左迁”“迁谪”等,分组对比,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在记忆中,我们尤其要注意认真把握每个条目中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它们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理解复杂的古代文化现象的基础,是核心知识。例如人的称谓中关于“姓”“名”“字”“号”的基本知识就是如此。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深入进去,把握其具体的内涵,而不能仅作肤浅的识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具体的文化概念。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解析]“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答案]B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B.三代: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解析]“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三代”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答案]B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3B.祠,亦称祠庙,一般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解析]“左迁”不是指授予官职,而是指贬官。课内《琵琶行·并序》中有“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白居易由京官“左赞善大夫”贬为地方官“司马”。[答案]C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征辟”,是中国古代(主要是两汉魏晋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举荐人选,被举荐者经过朝廷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由秀才参加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解析]“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举行”。[答案]C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解析]“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答案]B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4一百六十篇。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解析]“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答案]B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解析]“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答案]C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解析]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答案]C56二、古代文化知识题解题技巧对应学生用书p130对古代文化知识正误的判断,主要靠复习备考时的大量积累,但在考场上碰到平时没积累到的文化知识,就需要通过词语出现的语境和拆分词语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分析语境,巧妙判断文化常识题的四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这就只能依仗我们平时的积累,答题时我们可以凭积累先锁定熟悉的选项,直接判定正误。余下的个别选项有时需要借助语境,从语句体现出来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如“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中“首相”一词,显然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体内容。拆分词语,剖析语素虽然文化知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每个语素的意思能够进行初步判断。如“建储”一词,联系“建都”一词,“建”应是设立、确立,动词;联系“王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可推知“建储”一词为动宾结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寻进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文中指后者。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解析]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推断有两种常见的方法:①从具体的语境中把握词语的意思;7②根据拆分词语后得到的词语的意思进行推断。A项,①从“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的整体意思和“下(到……去)”字来分析,文中“诏狱”是监狱的意思;②拆分“诏狱”,“诏”为皇帝下命令,“狱”有案件和监狱的意思。A项正确。B项,①从“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的语意分析,“夺俸”是一种处罚方式;②拆分“夺俸”,“夺”为剥夺,“俸”为俸禄。B项正确。C项,①“右侍郎”是职官名,“兵部”是古代的衙门机构,即官署;②拆分“兵部”,“兵”有兵器、军队、军事等意思,故“兵部”是有关军队的部门。C项正确。D项,①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的“进行请教”“虚心纳谏”的表述错误;②拆分“存问”,“存”有慰问、省视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意思。[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解析]A项,“篡”为臣子夺取君位,“虐”为残暴狠毒,“篡虐”即做事残暴有夺权的言行。前文“入奉大统”即登上皇位。综合分析,A项正确。B项,“朝”有朝见、朝廷、拜见、聚会等意,“服”为服装。据此可判断“朝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把“朝服”狭隘地理解成上朝穿的衣服,从而缩小了它的意义。C项,“开”有开创、建立等意思,“府”有官府、府衙的意思。综合分析,“开府”有建立府衙的意思。D项,“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为城镇。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领地等。再联系封建中央集8权的政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