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三文言断句练前提醒1.审读,就是审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段,理解所断句的大意。2.得“法”:一是推语意,先断易;二是找虚词,断语气;三是明句式(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助断句;四是定关系(文段的结构或逻辑关系),明结构。3.避“套”。避免命题人利用语言标志设的圈套,加强对文意的准确理解。1.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分》)答案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解析“曰”是停顿的标志,“晏子曰”“《诗》曰”后均应断开。“崔子”指崔杼,直呼其名,起强调作用,其后应断开。“乎”是句末停顿的标志,其后均应断开。“恺悌君子”是成语,其后应断开。“求福不回”承前省略主语“君子”,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参考译文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公孙氏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公孙氏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2.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然则猛盍并不仕秦?曰:猛之才高于诸葛亮而澹泊宁静不及即其治秦也亦以英气为之而多不可耐使亮不遇先主则必不仕吴魏者亮之所能也。猛不遇晋则并不仕秦者,非猛之所能也。(节选自侯方域《王猛论》)答案猛之才高于诸葛亮/而澹泊宁静不及/即其治秦也/亦以英气为之/而多不可耐/使亮不遇先主//则必不仕吴魏者/亮之所能也(“不遇先主”和“则必不仕”之间可断可不断,不计分2数)解析“高于”表比较,后面应跟名词或代词,故“猛之才高于诸葛亮”后应断开。“不及”是对“澹泊宁静”的修饰,应在“及”后断开。“也”是文言断句的标志,其后应断开。“而”表转折,其前应断开。“使”是假如的意思,其前应断开。“亮之所能也”中,“亮”为诸葛亮,是主语,其前应断开。参考译文这样的话,那么王猛为什么也不在秦国做官呢?我认为:王猛的才能超过诸葛亮,但他对功名的淡然就比不上(诸葛亮)。当他任职秦国时,也凭借英气去做事,却很多不相称。假如诸葛亮不遇到刘备就一定不为吴国魏国做官,诸葛亮可以做到。王猛不被晋王朝任用也不在秦国做官,这是王猛做不到的。3.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尝试论之,诗文气运,不能不代趋而下,而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然其变有穷也,精神者,不能不同者也,然其变无穷也。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节选自明·钟惺《〈诗归〉序》)答案操其有穷者以求变/而欲以其异与气运争/吾以为能为异而终不能为高/其究途径穷/而异者与之俱穷/不亦愈劳而愈远乎/此不求古人真诗之过也解析“而欲以”“而异者”中的“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其前应断开。“吾”第一人称代词,一般位于句首,其前应断开。“乎”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末,其后应断开。“其究途径穷”与“不亦愈劳而愈远乎”句意完整,前后均应断开。参考译文(我)曾经尝试谈论这个问题,诗文的气运,不能不更迭而下,而作诗的人的情意兴致,细细思虑无一不是独断追求诗作的高水平。高水平的诗歌,取法于奇异的诗歌形式罢了。诗歌的形式,不能不奇异;然而它的变化是有限的,(诗歌的)精神不能不趋同,然而它的变化是无限的。操持有限的诗歌形式来追求变化(无穷的精神),而想凭借诗作的奇异和诗文的气运相争,我认为能够创作奇异的诗作,但始终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推究有限的诗歌形式而求奇求异的人最终两者都变得有限,不也是越辛劳离初衷越远吗?这是不追求古人真诗的过失啊。4.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余考刘煦为《唐书》传文苑,爵位崇高者别为之传,惟欲令怀才憔悴之徒,千古见知,而李长吉置不录。《新唐书》亦言长吉以父讳不举进士,韩昌黎辩其非,位止协律郎,年二十有七。而今(尹)长吉业过之,李母怒其子,而尹母安之;李于晚唐词尚奇诡以鬼才称而长吉当文明盛时操椽管理待诏公事庶几吾家仙才天所赋畀人所受享今长吉愈昔长吉为甚。(节选自明·李维桢《空囊草序》)3答案李于晚唐/词尚奇诡/以鬼才称/而长吉当文明盛时/操椽管理待诏公事/庶几吾家仙才/天所赋畀/人所受享/今长吉愈昔长吉为甚解析结合上文大致判断此处说的是李长吉与尹长吉的不同。生活的时代不同,风格不一样,尹长吉比李长吉更优秀。“晚唐”后应断开;“以……称”是固定结构,应单独成句,其前后应分别断开;“文明盛时”也与时间相关,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庶几”表推测,一般放于句首;“天所赋畀”另起一句,其前后分别断开;“今”有“现在的”之意,其前应断开。参考译文我考证刘煦作的《唐书》,其在文坛流传,爵位崇高的另外作传,只是想让有才不得志的人,被后世的人知道,而李长吉却没有被录入其中。《新唐书》也说李长吉因为避讳父亲的名字不应进士举,韩愈也为他辩解,李长吉做到协律郎的官职,年仅二十七岁。而现在的尹长吉已经超过了以前的李长吉,李长吉的母亲为她的儿子感到生气,而尹长吉的母亲却为儿子感到安心;李长吉生于晚唐,诗词崇尚诡谲之风,以鬼才著称,而尹长吉生在文明鼎盛时期,管理事务独当一面,等待宫廷的诏令,大概就是所说的仙才,上天赐予的天赋,在人世间独享,现在的尹长吉超过以前的李长吉太多了。5.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又或以盘错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钝者,此其胸中岂异伍卒?而则使诸大将肩蟒围玉,相与拜跪之。固宜为其所轻,而日有愤噪之变也。虽日推毂[注]铸印于以称,曰文:饰则得矣,勘乱则未也。(节选自侯方域《八阵图序》)注推毂:推车前进,比喻推荐人才。答案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解析做文言断句题首先要把语句放入文本中,在语境中据意断句,可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帮助断句。“虽然”是关联词语,可在其后断开;“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句式相同,中间及其前后应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参考译文所以我一直希望当今天子重文而轻武。虽然如此,如今以文臣的身份来担任武事的,在朝便在枢府掌重权,到边地便为督抚管军事,我都曾有机会见过他们,大约多是因资历长而得到的地位。又或者因为是错综复杂的险地,狡狯伶俐的人善于躲避,却把它移交给愚笨无能的人,这种人胸中的见识和普通士兵又有什么区别?然而却让诸位大将肩披蟒袍,腰围玉带,一起来跪拜他。本来就应当为他们所轻视,以致天天都有不满和哗变的情绪。虽然天天举荐人才,委任将领来支持他,只能说:好名声得到了,平息骚乱却没有做到。46.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苍蝇,苍蝇,吾嗟尔之为生!既无蜂虿之毒尾,又无蚊虻之利嘴。幸不为人之畏,胡不为人之喜?尔形至眇尔欲易盈杯盂残沥砧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若何求而不足乃终日而营营?逐气寻香,无处不到,顷刻而集,谁相告报?其在物也虽微,其为害也至要。(节选自欧阳修《憎苍蝇赋》)答案尔形至眇/尔欲易盈/杯盂残沥/砧几余腥/所希杪忽/过则难胜/若何求而不足/乃终日而营营解析“尔形”“尔欲”这两句是对举关系,是说明苍蝇的两个方面,“尔欲”前应断开。“杯盂”“砧几”是对偶句,这两句结构相同,“砧几”前应断开。“所希杪忽”意为“你的欲望十分有限”,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若”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应断开。“乃”是发语词,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应断开。参考译文苍蝇啊,苍蝇啊,我真为你的生命感到可怜!(你)既没有黄蜂、蝎子的毒尾巴,又没有蚊子、牛虻尖利的嘴巴。有幸没有令人畏惧,却为什么不讨人们的喜欢?你的体型实在太小,你的欲望很容易满足,酒杯饭盂中的残汤剩菜,案板上面的一点余腥,你的欲望十分有限,太多了你还无法承受。你那点要求哪儿不能满足,为什么还要一天到晚到处钻营?追逐气味寻觅芳香,几乎没有你不到之处,片刻就能集结成群,是谁为你们通报的信息?你作为动物确实太小,可是造成的祸害却很重大。7.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吴纯甫)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先生益厌世事,营城东地,艺橘千株,市鬻财自给。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旁,诵诗而已。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者如今世之文何如哉。(节选自归有光《吴纯甫行状》)答案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者/如今世之文何如哉解析“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即“绝不为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前省略主语“先生”,在“绝不为”前后应断开;“曰”表示说,和后面说话内容应断开;“亦”为连词,其前可断开;“亦不过明此心之理”句意完整,其后可断开;两个“者”为句末标志,其后均应断开。参考译文四十四岁,(先生)才在南京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先生更加厌弃世事,料理城东土地,种植了上千株橘树,靠卖橘子才刚刚够供给自己生活。每天关闭大门,不再(与外界)有所往来,让儿女围绕侍奉在书桌旁,诵读诗词罢了。年少时候所喜欢的诗文,决不会再作,说:“《六5经》是圣人的文章,其中的内容也不过是表达人们心里原有的道理,如果我们心里已经明白了这个原有的理,就不必一定要到《六经》中去寻找了。(与《六经》相比,)当世的文章又是怎样呢?”8.用“/”给下面文言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富润屋,德润身”之解,亦复如是。富人所处之屋,不必尽为画栋雕梁,即居茅舍数椽,而过其门、入其室者,常见荜门圭窦[注]之间,自有一种旺气,所谓“润”也。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此家门枯槁之过润之无其人也。(节选自清·李渔《治服》)注荜门圭窦:编竹为门,穿墙作窗。指贫穷人所居之处。答案公卿将相之后/子孙式微/所居门第未尝稍改/而经其地者//觉有冷气侵入/此家门枯槁之过/润之无其人也解析“子孙”是与“公卿将相”相对应的另一类人物,其前应断开。“所居门第”是另外一件事的主语,其前应断开。“而”表转折,是文言断句的标志,其前应断开。“而经其地者”是“觉有冷气侵入”的主语,断不断均可。“此家门”句是对以上现象存在原因的解释,其前应断开。“润之无其人也”是对这一解释的补充说明,应于其前断开。参考译文“富润屋,德润身”的含意也是这样。富人住的房屋,不必都是雕梁画栋,即使住在几间茅草屋中,经过他的家门、进入他的卧室的人,常常能够感觉到在简陋的房子中自有一种兴旺之气,这就是所说的“润”。公卿将相的后代,子孙衰落,所居住的房屋即使没有任何改动,但是经过这里的人,也会觉得有冷气袭人,这是家道衰落的缘故,没有人能够使它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