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复习任务群三 古典诗歌鉴赏任务(八)“情”“法”合一,品玩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任务(八)“情”“法”合一,品玩佳句,赏析艺术美必修教材古诗主要艺术特色一览表课题主要艺术特色课题主要艺术特色念奴娇·赤壁怀古虚实结合,对比烘托,借典抒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借古讽今氓赋比兴,对比离骚(节选)比兴,象征蜀道难想象,夸张,反复登高情景交融,对仗琵琶行并序通感,比喻,对比,侧面烘托,双线结构锦瑟起兴,用典,直抒胸臆虞美人乐景哀情,虚实结合,比喻蝶恋花烘托,反衬(乐景写哀情)雨霖铃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点染声声慢叠字,烘托,情景交融任务情境赏析诗句是近几年高考古诗考查的热点题型,它综合性强,自由度大,既考查对诗句含意、情感的理解,又考查艺术技巧及其表达效果;可以从内容、形式、语言、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因此,考生答起来难度较大。不过,任何题型都有其规律特点及答题方法,了解了这一点,可以说该题型也没什么难度,关键在于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如何驾轻就熟。自主检测,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宿左省①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明朝有封事③,数问夜如何?注①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757年,唐军收复被安史叛军控制的长安,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②金钥,即金锁。玉珂,即马铃。③封事,密封的奏疏。2鉴赏“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了出来,而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颈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这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诗人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诗意深蕴,笔法空灵。“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代“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诗的首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很有讲究。请简要赏析。答:答案(1)描写了宁静幽美的宫廷夜景图:在傍晚逐渐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2)紧扣诗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诗人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虽无一字点题,可又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诗人的匠心。(3)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花朵隐约,栖鸟啾啾,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4)情景交融。首联描写了宁静幽美的宫廷夜景,景中含情,流露出收复京师、官复原职的喜悦。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欧阳修其六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3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其七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鉴赏《采桑子(其六)》:这首词描写的是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清明时节,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的游春队伍。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俱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这首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满目繁华,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这两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声音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敞阔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就可想而知了。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象,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带入到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巳西湖好”,就不难看出,词人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采桑子(其七)》:上片用“旌旗”来比况荷花的“红幢绿盖”,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词人紧扣“西湖好”的总写到展开具体描写,碧绿清澈的湖水承载着小船与游者,长长的湖堤长满茂密的芳草,满眼的绿意,扑鼻的清香,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词的上片主要通4过视觉写“西湖好”。下片写词人泛舟荷花深处,饮酒听曲,赏花饮酒的活动,已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了。“醉里归”写出词人心情十分惬意,这是观赏西湖美景所导致的,此时西湖之美就自在不言中了。全词词人游览荷塘,官场上的失意和烦闷,都被这荷香和微雨冲散,带回的是一颗超尘脱俗的心境。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的洒脱情怀。(1)两首词都借表现西湖的景色美好,都通过反映对西湖的喜爱。答案花酒醉(2)这两首词中画线句子的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试作赏析。答:答案《采桑子(其六)》:①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的游春队伍。②色彩映衬。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采桑子(其七)》:①直接描写。西湖美好,连旌旗装点也已不必,红幢、绿盖随着自己前呼后拥,写出了荷塘荷花的热情与美好。②比喻、色彩映衬。把荷叶比作红幢、绿盖的仪仗,写出了荷塘荷花开放的旺盛姿态。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湘妃怨·和卢疏斋《西湖》马致远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鉴赏马致远善于捕捉典型景象绘景抒情,只寥寥几笔,就把读者带入了三月西湖,春风暖日,管弦声声,莺飞花妍,游人如织,“宜歌宜酒宜诗”的令人陶醉的境界。描绘出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自然景色,雨后黛山,如鬓柳烟,就像睡足初醒的西施,令人神痴意迷。(1)“春风骄马五陵儿”中的“五陵儿”与“五陵年少争缠头”中的“五陵年少”意义相同,都是的代称。答案贵族子弟(写“子弟”或“年轻人”也可)(2)赏析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答:答案①以西子比喻西湖,描画那远处一抹青山,正如美人深黛色的眉毛;近处如烟的柳丝,真像美人蓬松的头发。②寓情于景、景中含情,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表现出自己悠闲的心境。③炼字精妙,“颦”字令人联想起西施捧心皱眉的妍媚姿态,富有情致;“拖”字画出了和风吹拂、柳枝斜长的动态;“堆”字使人想见美人乌发之浓密,似乎高耸的发髻5就浮现在眼前。④语言清新明丽,间杂口语,读来雅致又不失活泼。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月杜甫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鉴赏全诗对月伤怀。前四句,写羁人之感,属自叙。后四句,写离妇之情。江月漾光于水上,高楼一望,顿觉身寂影孤,真堪思杀。盖天边久客,至老不还,恐远死他乡也。因想清影之下,玉露浓重,半轮之傍,天河掩没,月色明皎如此,此时绣字空闺者,烛残挑罢,得无对之而颦眉乎?当与上沾巾者,同一愁思也。(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答案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答案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诊断内容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审题是否了解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否把握了这类题型的审题要点?读诗是否能读懂所给材料的内容?是否能结合内容读懂手法?答题是否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赏析角度?是否能结合位置赏析其表达效果?总体印象6审、读、答,精准突破赏析佳句题是一种以诗中佳句为赏析对象的综合性题型,其题干有明显特征,即题干中几乎必有“赏析”或“分析……妙处”这样的用语。它有两种提问方式:(1)未规定鉴赏角度,即自由式鉴赏,这是最主要的提问方式。如:请分析××句(联)的妙处。(2)限定了鉴赏角度,即限定式鉴赏①请赏析××句(联)的写景..艺术。(限定在“写景”角度)②××句(联)描写..精妙,请赏析。(限定在“描写”角度)③××句(联)虚实相生....,请简要赏析。(限定在“虚实相生”手法)审题时,除了要审出鉴赏的角度是自由式还是限定式,还要审出所给诗句在诗中的位置。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解答赏析表达技巧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一看到语言材料就急于判断表达技巧,而没有经过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所以,在答题之前,我们一定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细读、品鉴。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准确地判断出所用的表达技巧,赏出表达效果。试以2015年全国卷Ⅱ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晚唐巧句”——“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为例。两句中的“象”有: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池面,吹柳絮而行的鱼。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再想象成这样两幅画面: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游戏。当在脑海中形成这两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