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5——品牌:城市最美的风景2006年是中国城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城市迅猛发展、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关键之年。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新经验、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年度报告通过理论、计量、案例、调查研究,即从总括全局和细致入微两个角度对中国城市竞争力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和网络化,城市竞争不仅日益激烈而且不断升级。品牌成为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品牌竞争成为城市竞争的制高点,清楚城市自身品牌状况,明白自身品牌怎样被潜在的旅游者、投资者、消费者和未来市民评价,清楚怎样塑造城市品牌,改变城市形象,对于城市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十分重要,报告将城市品牌确定为年度研究主题。一、计量比较发现:波澜不惊的升腾(一)2006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格局1、城市竞争力比较(1)城市显示竞争力比较表12006年中国城市显示竞争力前十名排名综合竞争力增长竞争力规模竞争力效率竞争力效益竞争力结构竞争力质量竞争力1香港鄂尔多斯香港香港香港上海香港2深圳包头上海澳门澳门深圳台南3上海呼和浩特北京台北新竹香港基隆4北京河源深圳高雄台北鹰潭澳门5广州烟台广州东莞高雄北京台中6台北乌海天津新竹宿迁汉中台北7无锡临沂台北深圳台南台北高雄8苏州东莞佛山台中鄂尔多斯青岛上海9佛山营口杭州中山基隆苏州深圳10澳门中山武汉上海台中无锡北京(2)城市解释竞争力比较表22006年中国城市解释竞争力前十名排名综合竞争力排名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学技术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区位竞争力1香港香港上海北京香港上海香港2深圳台北北京上海上海北京澳门3上海北京香港台北北京香港上海4北京上海深圳深圳基隆广州台北5广州高雄台北香港新竹宁波南通6台北广州广州高雄台北杭州北京7无锡新竹天津台中杭州厦门高雄8苏州台中台中天津台中台北潍坊9佛山武汉高雄基隆澳门温州新竹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更多信息请登录:,转载请注明!10澳门台南南京西安高雄高雄台南表2(续)2006年中国城市解释竞争力前十名(续)排名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开放竞争力1威海新竹无锡香港无锡东莞2无锡台北澳门上海台州苏州3青岛台南中山北京温州珠海4苏州惠州佛山深圳深圳深圳5绍兴台中绍兴台北常州澳门6昆明基隆新竹澳门烟台台北7烟台高雄扬州苏州中山厦门8香港香港常州无锡惠州香港9厦门北京芜湖扬州芜湖青岛10扬州徐州威海高雄威海新竹2、城市竞争力排名本报告对中国200个城市三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从国际、历史、区域、规模和收入等角度进行了较为细致和深入的观察和比较,得到的结论如下:水平低,提升快,潜力大。相对于全球一些竞争力较强的城市而言,中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但提升速度很快,发展前景较好。根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全球11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名,进入榜单的中国城市共有22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其中排名最高的是香港,位居全球第19名,其次是台北,占据第48位,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是上海,居于全球第69位,接下来依次是北京、深圳、广州等。值得注意的是:排行榜上的中国城市主要位于70名至100名之间,且以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为主,如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大连、青岛、南京、珠海、温州等。台湾降,浙江下,环渤海升。综合2004、2005、2006连续三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中国内地、港澳和台湾地区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趋势。香港保持了领头羊地位,竞争力优势尽显。澳门排名稳定,预示较大潜力。台湾地区的几个城市出现疲态,2006年较之2005年竞争力排名显著下滑。浙江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环渤海城市竞争力枪击上升。东南高,中部弱,西北低。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布特征看,2006中国城市竞争力总体格局依然是东部强西部弱,沿海强内地弱。排名靠前的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台海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竞争力较弱的依次有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具体而言:总体态势明显,东部竞争力明显强于西部,沿海城市相较于内地,优势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各地竞争力差异显著;竞争力板块开始细化,区域内城市间差距拉大。高的高,低的低,有变数。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竞争力表现稳定性迥异。高收入城市主要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几个城市,如前所述,港澳排名变化不大,台北、高雄、新竹等市名次滑坡较大。上中收入城市主要包括北京、上海等内地大城市,沿海开放省市如江苏、浙江、广东等,以及内地省份的主要城市等,从整体看,这些城市的综合实力较强,竞争力排名比较靠前。下中收入城市由于实力较弱,竞争力表现的稳定性明显欠缺,排名极易波动。大的强,小的弱,有例外。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与该市的规模大小呈正相关,这一点有绝大部分城市得以印证,但也不乏有恰恰相反表现的城市。超大规模城市主要包括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更多信息请登录:,转载请注明!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的直辖市以及部分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规模较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开放度高,因此竞争力排名靠前,三年变化较小。大规模城市主要包括中西部省份的省会城市以及东南沿海的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竞争力排名大部分集中在中上层次,显现出小幅上下浮动。中等规模城市主要包括各省的二、三线城市,其竞争力排名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波动也较大。例外的是东南沿海的部分城市,其排名属于全国中上水平,即规模较小并不成为其城市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如2006年南通排名37,扬州排名45,温州排名50,厦门排名19,珠海排名39,中山排名22。小规模城市的成分比较复杂,中西部城市大部分属于小规模城市,竞争力较弱,排名靠后。但小规模城市中也不乏表现突出的典型,该种城市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如2006年泰州排名60,绍兴排名40,台州排名49,威海排名31。另外,澳门以及台湾地区的几个小规模城市在全国的排名也居于前列。(二)2006中国城市速度竞争力格局速度竞争力是指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它是一个增量值,反映了城市价值扩展的速度及潜力。衡量速度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长期增长较快,潜在竞争力强。近年来,中国城市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增速远高于全球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水平。整体增长偏快,速度令人担忧。2005年,我国各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4.64%,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34个城市增长率在20以上,105座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高于15%,250个城市增长率在10%以上。持续高速增长,2005小幅下降。从历史角度看,三年来,我国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率均超过13%,其中2003年为13.12%;2004年最高,达14.79%;2005年小幅回落,为14.34%。区域间存在差距,环渤海领先。在我国各地区的城市中,增长最快的是环渤海地区,达19.63%,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的各个城市表现突出,各城市的平均增长率超过20%。珠三角地区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位居其次,为16.09%,体现出了持续领先的发展能力。东北和长三角地区的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5.02%和14.75%。,西南、中部和西北地区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相对较低,使得速度竞争力偏低。台湾地区的各个城市增长率较低造成,新竹和台南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省的增长率为12.36%,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城市增速快,高、低收入城市增速缓。从收入视角看,中等收入城市的增长率最高,其中上中收入城市的平均增长率超过15.50%,在各类城市中处于领先水平;其次为下中收入城市,为14.30%;低收入城市的平均增长率居中,为12.11%;高收入城市的平均增长率最低,约为7.60%。除超大城市外,规模越大,增速越快。从规模视角看,特大型与大型城市的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特大型城市的增长率最高,达14.70%;大型城市次之,为14.61%。超大型城市于中小型城市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小型城市为14.34%;超大型城市的增长率相对较低,为13.59%。(三)2006中国城市质量竞争力格局质量竞争力反映的是城市生活质量。这里主要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反映城市居民平均的私人收入和公共收入水平。1、城市质量竞争力增长快。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17.26%,超过了人均GDP的同期增长速度,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更多信息请登录:,转载请注明!这说明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保证。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城市的人均财政收入也呈上升趋势,有利于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也说明城市经济活动的强度和规范度得到提高。2、城市质量竞争力差异明显。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处于第一档次的是台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之后是环渤海地区,落在后面的依然是中部、西南、东北、西北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所体现出的差异不可小视,高收入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上中收入城市水平的三倍,而上中收入、下中收入和低收入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别不大,分布较为均衡;我国不同人口规模城市之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亦存在一定差别,总体特点是超大型城市优势突出,其它大、中、小型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随规模递减,但下降趋势较为平缓。从人均财政收入看:地区之间,收入最高的区域是台海地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珠三角地区位居第二,然后是长三角地区、华北地区,东北、中部、西南和西北则相对落后,与以上四个地区拉开了差距;不同收入水平,11个高收入城市的人均财政收入是13个低收入城市的83倍,也是上中收入城市的5.5倍。同时,上中收入和下中收入城市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前者人均财政收入几乎是后者的3倍;从人口规模的角度看来,处于优势的依然是超大型城市,体现出收入随规模递减的局面,但趋势较为平缓。(四)2006中国城市效率竞争力格局1、人均GDP人均产出水平与国际大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美国的大多数城市人均GDP都处于4万美元左右,欧洲的主要城市也达到甚至超过这一水平。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人均GDP位于1-5万元人民币之间,其平均值为2.5万元左右,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人均产出水平增长迅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展迅速的城市已开始向国际水平看齐,逐步缩小与台北、汉城和香港等城市的差距。3年间城市人均GDP增长幅度超过25%,说明单位要素的使用效率也得到稳步提高。人均产出水平差异明显。地区间差异的问题依旧存在,较为突出的是福建、台湾等组成的台海地区,以及珠三角、长三角和华北地区,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地区的人均GDP水平较低。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均GDP的高低与城市规模呈现一定的趋势。具体来说,从超大型城市到小型城市,人均GDP随人口减少而递减。2、地均GDP高收入城市地均GDP指数与国际城市差距小。以市辖区和建成区计,包括港澳台在内我国300多个城市地均GDP平均值约为3.7亿(人民币)/每平方公里左右,而欧美主要城市的平均值约为10亿(人民币)/每平方公里,以人口密集、地价昂贵而著称的纽约、东京、伦敦、汉城等城市的地均GDP则更为惊人。总体来说,以知识密集度高、附加价值高的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在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上明显占优。全国城市地均GDP增长快。地根紧缩的背景下,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的不断上升成为城市竞争力继续提升的基本前提,这也意味着土地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土地收益的增长,统计表明我国主要城市的平均地均GDP的逐年提高,呈上升势头。城市间地均GDP差异明显。从地域分布看来,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位于第一集团的是珠三角、长三角和台海地区,华北地区凭借环渤海地区城市的优势紧随其后,西南、中部、东北、西北则较为接近。从收入差别来看,高收入城市的地均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