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与比较高屋建瓴2009年02月16日09:22:04房地产行业网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一体化突飞猛进,伴随着信息、知识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竞争全球化的新时代。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尤其是太平洋两岸的地区政府,正积极致力于检查、培育和提高城市竞争力,以期在新的世纪对全球实施最有利的战略资源争夺。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国各城市也需要了解和把握全球化时代下决定及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需要认清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一、城市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明确直观含义却又不易精确把握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转化资源的能力,以及争夺、占领、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既复杂又抽象的概念,要把握和理解好其内在的联系和要旨,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广泛的实证研究,同时研究还应建立在较为科学的理论框架基础之上。有关城市竞争力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大的内容:1、城市竞争力是一个混沌的动态系统城市是一个动态的、混沌的、多层次的系统,因此城市竞争力具有混沌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所提示的一般特征,依循一定的规律运行。城市竞争力系统是由大量的、多层的和多维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众多子系统的运动状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从而使整个城市竞争力系统的状态也不断变化。混沌学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混沌是一种能够通过非线性动力实数所表现的复杂性明显化的现象,即指貌似无序却实际上有序的现象。所谓非线性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并非严格成正比例的关系,它既存在着正反馈的倍增效应,也存在着限制增长的饱和效应。混沌系统即是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混沌系统理论对城市竞争力分析的启示意义在于:(1)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初始条件的微变化均可能产生未来行为的巨变,即会产生所谓“蝴蝶效应”。但初始条件所处的阶段不同,系统受影响的程度也随之不同。一般而言,在临界点附近控制参数的微小改变,会从根本上改变系统的参数,初始条件中非常细微的变化都会最终导致系统行为的极大变化。(2)混沌系统是由大量的、多层的、动态的子系统构成,众多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在不断改变,整个系统的状态随之发生变化。整个系统状态不仅是子系统的总和,而且是各系统的综合平均效应。(3)混沌系统是有组织的结构,其各个子系统间的行为是彼此相关的。混沌系统的子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次序,往往在空间上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在时间上表现为演化目标的同向性,系统越有序,其组织化程度越高。(4)混沌系统的发展方向,不但取决于实际的状态及偶然性,而且还取决于一种对未来的预测——主观必然性。系统发展方向不仅取决于实际条件,还受达到最后状态的目标制约。2、城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价值收益体系城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它也常常为利益谋求发展,为效益参与竞争。城市的竞争和发展主要通过城市产业来实现。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也是产业的聚集地。城市中各种产业发展和竞争的收益集合构成了城市价值收益的主要部分。城市产业收益是指城市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时所获得的产业增加值收益,它是城市拥有或控制的城内外产业所制造和实现的净增加值的集合。城市产业收益状况则是指城市产业增加值的总体规模、增长速度、效益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城市产业收益呈非优化成长状况时,城市天然固有的和再生成的收益可能招致损失。当然,城市产业收益未能完全包括城市的天然收益和非货币化收益。城市通过外部竞争获得的收益是其收益的重要构成部分。城市竞争的实质是资源和市场的占有与争夺,具体表现为资金、资源、人才、服务对象等领域的竞争,围绕利益最大化原则,各种资源会在不同城市、地区或国家间进行流动和转移。从产出角度看竞争收益,主要表现为区际贸易、投资、服务等方面的竞争收益。由于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公司内部贸易及其他非贸易活动迅速发展,城市贸易收益的表现日益复杂化且难以测量。但是,城市对外贸易是城市竞争收益的主要来源,同时对城市的增长收益有重要影响作用。据上述混沌系统理论和城市价值收益理论,我们可将城市视为由若干产业组成的价值体,按产业类型可分为成熟产业价值体、中间产业价值体和创新产业价值体;按价值来源可分为工业租金价值体、成本节约价值体和要素报酬价值体。城市产业任何局部或整体的变动都将导致城市企业价值体的动态变化,从而导致城市总价值体系的变动。二、我国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设计由前文所论述的城市竞争力的分析理论中可以看出,城市竞争力的衡量比较复杂,设计测量和分析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也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我国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思路:1、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为了尽量准确科学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投入和产出的基本关系,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1)逻辑性原则。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建立在混沌系统论和价值体系论的理论基础上的,因而设计时应尽量按照要素与价值收益的逻辑联系,选取、归纳和分类要素指标。并且,这些是从不同方面表现收益或对收益有贡献的要素指标,同时这些要素对经济增长和市场占有的贡献也大都被经济研究给予过充分的经验验证。(2)先进性原则。拟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要依据前述逻辑思路在指标选取上超越于传统的指标体系,而且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也要渗透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竞争的最新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反映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也应被包括在指标体系中。(3)经济属性原则。拟设计的指标体系主要反映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故应着重从经济角度选择指标。当然,经济发展状况,在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将最终决定和影响城市的其他方面,如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2、衡量城市竞争力的十三大指标我国设计的城市竞争力指标衡量体系将城市竞争力分为硬力和软力两大类,硬力又细分为八大分力,即区位力、环境力、结构力、设施力、资本力、科技力、劳动力和聚集力;软力细分为五大分力,即开放力、制度力、秩序力、文化力和管理力。(1)区位力:一是自然地理区位,含自然区位交通便利度综合指数和城市在区域中的优势度指数;二是经济区位,主要指经济腹地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三是政治、科技文化区位,含城市行政等级指数和城市科技文化中心级别指数。(2)环境力:主要包括城市环境综合指数。城市园林绿化综合指数、城市环境及风景名胜优美度指数。(3)结构力:一是产业结构,包括非农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主要是单位企业的年总产值;三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人口密度指数和城市产业布局合理度综合指数。(4)设施力:一是基本基础设施,含市内基本基础设施综合指数和对外基础设施综合指标;二是技术基础设施,含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和城市交通、通讯、信息设施的综合指数;三是社会基础设施,含文化基础设施综合指数和卫生基础设施综合指数。(5)资本力:一是资本实力,含城市年末金融机构总贷款余额、城市总贷款余额含年平均增长率、证券外汇市场交易额;二是金融控制力,国内金融机构总部综合指数和国际金融机构综合指数。(6)科技力:一是科技成果的应用,含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高科技产业综合指数;二是科研实力,含研究院所综合指数、R&D投入综合指数、专利产品数量。(7)劳动力:一是劳动力数量,含城市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城市从业人员一定时期的增长数;二是劳动力素质,含科技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劳动力平均科技文化水平综合指数;三是劳动力的培养,含中等教育以上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等。(8)聚集力:一是企业聚集,含城市企业增长数、外资企业指数;二是人口聚集,含城市总人口和城市人口增长率。(9)开放力:一是经济开放和保护,含城市开放和一体化程度综合指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指数和国内外人士来城市的总数;二是经济对外依存度,含外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国内外贸易依存度。(10)制度力:一是经济制度,含经济市场化指数、非国有和股份制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二是政治法律制度,含公务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个人权益保护制度综合指数;三是制度创新的程度,主要有体制创新综合指数。(11)秩序力:一是社会秩序,含社会治安状况综合指标、社会稳定性及预期指数、经济违规发生率指数;二是经济秩序,含经济平稳性指数、经济均衡性指数和经济安全性指数。(12)文化力:一是社会意识精神风貌。含创新精神指数、兼容心理指数、竞争意识指数;二是道德风尚价值取向,含价值取向指数、劳动观念指数、交往操守指数。(13)管理力:一是政府管理,含管理水平指数、政府战略指数、公务员人均城市国内生产产值;二是企业管理,含企业整体管理形象、企业经济效益指数。从某种意义上讲,上述十三大分力更好地阐释了城市竞争力常用的四大指标,即GDP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收入,因此使城市竞争力衡量更具体细致、更具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三、我国主要大城市的竞争力比较根据我国城市的经济区域分布,如珠江三角洲、闽浙沿海、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西部地区等及城市规模特征,将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等,选出了20个具代表性大城市进行竞争力分析比较。这20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杭州、苏州、东莞、宁波、南京、天津、大连、西安、青岛、武汉、成都、重庆、石家庄、哈尔滨和南昌。这20个城市一般都有城市统计年鉴或城市年鉴,其中的数据都属于国家的标准统计数据。以这些统计数据为原始数据,通过前文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推理得出一些新数据。将这些数据形成的主观指标、客观指标和主客观结合指标输入城市综合竞争力数学模型中,通过计算、整理,得出如下20大城市竞争力排行榜(见表2-1):表2-1我国20大城市竞争力排行榜表从上表可以看出,竞争力最强的4个城市为上海、深圳、广州和北京;南昌、哈尔滨、西安、石家庄等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差。总体上看,前十强的城市都在东部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珠江、长江流域的城市竞争力又要比环渤海地区的强。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大致地看,城市竞争力由强到弱依次是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另外,最引人注意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的东莞、青岛等中等城市的竞争力竟在武汉及重庆等大城市之上。从城市竞争力的十三个分力的排行榜来看,分力排行榜与综合竞争力的排行榜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区位力排名前五位的是上海、苏州、武汉、北京和西安,然而西安的综合竞争力却排到了倒数第三位;环境力排前五位的是厦门、青岛、北京、大连和石家庄,但石家庄的综合竞争力则排到了倒数第四位;结构力前五位的是北京、广州、南京、哈尔滨和杭州;劳动力前五位的是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和南京,而此方面深圳却排到了倒数第三位,等等。另外,从横向来看,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四位的城市中,上海在结构力、环境力、制度力方面竞争力差;深圳的劳动力、结构力、环境力、区位力排名较偏后;广州的环境力、制度力、劳动力也缺乏优势;北京的制度力、文化力、管理力仍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城市竞争力由于内涵广泛,涉及面广,城市某一方面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不代表城市竞争力就强。只有充分利用好城市各种资源,积极挖掘城市发展潜力,协调好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关系,城市竞争力才能得到质的提升。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通过城市竞争力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各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制约城市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各城市政府在当前良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行政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吸引与本市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来城市落户,推进本市优势产业群集,促进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等方面可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