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命题点三分析综合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包括如下考点:①筛选文中信息;②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文言文分析综合题呈现在高考试题中,可分为两种题型:一是筛选信息题,二是概括分析题(“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考向一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筛选能力。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此考点在浙江卷中虽未体现,但鉴于对文意的理解,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了解。一、掌握1个原则:三非一析解答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项代入原文比对,然后排除那些不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确定正确的一项。在比对、排除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原则:三非一析。所谓“三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时”。[例1](2014·天津卷)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谦尊侠义之风的一组是()(3分)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②好施与,矜然诺③广义田以资通区④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⑤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⑥每闻盗则挺身出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②⑤⑥原文信息: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2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解析:①是说徐谦尊的天资、读书习惯。③说的不是徐谦尊的做法而是张公的做法。答案:D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乡里之间有纠纷,一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家道败落之后,徐君屈身折节来奉养父亲,所以他的父亲得以与几位老朋友在山水间歌啸二十余年。一切劳役都自己解决,不把它分摊给兄弟。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明末赋税劳役繁重,首倡其事的人往往使自家破败,徐君分条陈述利弊,呈报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叹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于是张公扩大公共的田地来资助全区(纳税),安置役田给各甲(出劳役)的人家,到现在还能够受益。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能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妻子有一个年老而无子的兄弟,徐君独自赡养二十余年,死后埋葬,而且每年祭祀。徐君有朋友黄某父子早早死去,留下两个寡妇一个女儿,徐君全心全意照顾3她们,把黄某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侄子,所以黄氏终身不知道孤寡的苦楚。黄氏的某个姻亲喜欢做豪气的事,忽然遭遇大祸,徐君为营救他使家道破败。他教育孩子,把亲近贤能的人结交善良的人当作第一要务。改朝换代之初,州郡里的有名望的人和侠义之士多在邓尉山、太湖一带开垦土地,徐君替他们谋求住处、资助饮食不知疲倦,不再把利害猜疑放在心上。可是,乙酉丙戌年间,盗贼四起。徐君以身作则保卫一方,每听到盗贼来临,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的壮士守卫防御。盗贼很恨他,最后杀死徐君。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有人说: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我说:游侠士因为好义扰乱国家,徐君因为好义庇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做事,上下和谐,盗贼就不能兴起。国家衰落的时候,大的官吏贪心放纵显示权威来督促他的部下,小吏剥削百姓,供养自己还要供养上级,老百姓无所依靠。此时,千户的乡村,百家的村落,如果有大户人家的杰出之士,好义轻财利,能缓解一方危难,那么穷苦百姓饥寒时有人资助,乱兵、强盗到来时有所依靠,那么他们就不会愿意失身成为盗贼。又有的人畏惧威势心念恩德,不敢为非作歹,也不忍心辜负杰出之士。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像徐君这样的人,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了吧?唉,这不单是为徐君写的文章了。非其人高考古文选段都会出现多个人物,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故意“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在一起。做题时,首先要找出句子主语,即人物对象,把那个不是要筛选的人物对象的句子排除掉。[例2](2019·天津卷)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3分)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A.①②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原文信息:衡州新学记4[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在文章开头,属于作者的观点;②是君臣重视学习的表现,是作者赞赏的做法;③是不重视学习的人的言语,作者对其予以批判和否定;④是衡州学校的名称与由来的介绍,不涉及观点或做法;⑤的意思是战乱平息未必是因为学校,不是作者赞赏的观点;⑥属于作者肯定的学习方法。由此可知答案为A。答案:A先王执政的时候,把治学当作政务,为政之道从学习中来,好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不需要特殊的习惯,为政也没有奇特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县,从郡县到天下每一个角落,推究本源,没有第二种情况。所以读书人不学习,就会有奇特荒诞的言行;为政之人不学习,5就不会遵守准则和法度。君臣上下,对待自己的学问,就像农民对待自己的田地一样,早晨是这样,晚上还是这样,始终如一。没有耕耘,就不会得到粮食,就会有年终岁末的担忧。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统一风俗一致,只是因为这个缘故。后代人做学问的风气,大概比先王的时代更加兴盛。居住安定,饮食丰富,训教约束严格,先王的时代未必是这样;但是学习只是学习,为政也只是为政,集中居住在一起,整天玩耍,他们自己喜欢的不过是能够通晓经书、收集编次文章,来取得科举等第,得到之后,就把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忘记了。一旦看到公文上规定期限要完成的政令,就说:“我将要治理政务,学习对这有什么用呢?”唉!后代谈论治理政务的人常常不敢期望像先王执政的时候,这就是将学问和政务分开了吧!国家建立的学校很完备,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有老师和学生,州县的官吏用办学效果来称说自己的政绩,凡此种种,哪里只是为了看到表面的美好而已?大概是想要回归先王过去的做法,从学问中求取为政之道吧。如果最后没有符合圣上的心意的做法,就是士大夫和学者的罪过了。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这个书院由来已久,中途迁徙到城南,读书人认为不方便,于是又迁回到旧址,这是从前教授施鼎开始迁的。石鼓学院,在潇、湘两水的交汇处,拥有名山大川的胜景。迁徙的时候,新的屋舍还没有建好。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郑丙、知州事张松,都在乾道乙酉年到任,当时恰好发生战争,三人官职不同,但责任一样,虽然一天也没有空闲,但都知道学问是为政的基础,军事是小事,于是嘱咐教授苏总龟,让他前往整修学校。不久学校建成,战事也结束了,环顾他们三人管理的地方,到处都很太平。战事停止,天下太平,未必就是因为治学,但是我唯独要上表把这件事呈上,大概是高兴于这三人认识到先王治学的意图,在战乱不断的时候,仍然不敢忘记治学,学校建成,平息战争也有功劳,治理地方也有政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所有衡州的读书人,懂得这三人的心意,那么居住在这所学校里,就不会只是专注于章句这样的小学问,而也要学习将来能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不仅仅只为取得科举等第,更要思考辅助君王、泽被百姓的业绩。让政务和学习合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第二年八月初一,历阳张某记。非其事要求筛选的人物多为传主,在文中叙述了有关他的许多细小事件,这些事件中,有的合乎筛选要求,有的不合乎筛选要求。做题时要排除掉不合乎筛选要求的事件。[例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6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原文信息: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