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目录第一篇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竞争力研究报告总报告: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竞争力提升分报告之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与自主创新能力分报告之三:影响民营企业R&D投入的因素分析分报告之七:自主创新与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分报告之八: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50强分析第二篇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典型案例介绍案例:走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万向集团案例:企业生命力源自自主创新——吉利控股集团案例:创新塑造民族品牌——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第一篇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竞争力研究报告总报告: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与竞争力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现状与特点按照科技部公布的制造业企业行业分类标准,结合全国民营企业创新现状,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样本企业技术创新主导模式进行分类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一)区域创新差距明显、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创新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对此,可用民营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加以说明。例如,到2004年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共申请专利15415项。其中,东部地区11397项,占全部专利数的74%;中部和西部分别为2380项和1638项,各占全部专利数的15.4%和10.6%。显然,东部地区民营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远比中西部地区活跃,专利创新活动占全国的七成以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地区。具体分析,东、中、西等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区域外省市之间民营企业的创新差别也是十分悬殊的。例如,在东部地区,专利申请位居前五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省(3721项)、浙江省(1909项)、山东省(1855项)、江苏省(1317项)、上海市(933项),第1位的广东省是第5位上海市的4倍多;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安徽省(574项)、河南省(451项)、河北省(338项)、湖北省(286项),安徽是湖北的2倍;而从全国角度看,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昀高省份(广东省3721项)与昀低省份(海南省9项)相比相差高达413倍。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各省市自治区专利申请结构也千差万别。在15415项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数为5700项,占全部专利申请数量的37%,不到四成。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583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80%,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40%;中部、西部分别为671项和446项,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11%和9%,占本地区专利申请数量的28%和27%。可见,东部地区除了在专利申请总量上占有优势外,在发明专利申请上的优势也很明显。此外,东部地区自身的专利申请结构(40%的发明专利比重)也要远远好于中部(28%)和西部(27%)。(二)原始创新倾向大于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重庆、辽宁、浙江、广东、云南、河北、吉林、江苏、湖北等10个省市的通讯化工、医药、造纸、金属制品、设备制造、化工等20多个行业的822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自主创新能力调查,建立了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数据库在822家企业中,有1个以上专利的企业275家。在275家有专利企业中,数据完整,能够计算出自主创新能力指数的企业有105家。我们据此建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数据库。。经筛选和整理,剔除商贸、房地产、服务业等个别非制造业企业后,完整填列“创新模式选择”调查项的样本企业共计767家。在767家样本企业中,有378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为原始性创新,占企业总数的49%;有299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引进、模仿再创新,占39%;有65家企业填写的主导技术创新模式是集成创新,占8%;选择其他创新模式的为25家,占3%。(三)不同行业创新形式的选择具有明显差异。不同行业因竞争激烈程度和技术发展速度的不同,在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是正常的。从调查的结果看,在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中,原始创新倾向的主导地位昀为明显,选择原始创新的样本企业数是选择引进模仿创新样本企业数的两倍以上。这说明中国电子及通信工业的技术创新已经越过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自主创新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对专用设备制造业来说,由于技术引进程度和速度受行业发展和市场的双重限制,在客观上反而刺激了国内专用设备制造业原始创新活动的发展。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主要以引进模仿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创新的主导模式。这与中国多数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引进或模仿西方技术成长起来这样一个背景有关。在选择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上,不同行业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按照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分类,767家样本企业中,有383家企业选择采取独立自主的创新模式,占样本企业总数的50%;有275家企业选择联合创新模式,占36%;有109家企业选择了其他创新方式,占14%。就行业特征来看,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以联合创新为主导模式,这可能与行业领域创新风险大、创新投入高有一定关系。尽管联合创新是世界创新领域的普遍作法,但由于法律制度、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限制和制约,中国产学研之间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机制还很不完善。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在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仅凭自身信誉是很难维系技术创新联合体的顺利运作的。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联合创新还不普遍的一个主要原因。(四)集成创新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较强。创新模式决定着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创新理性较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状况相匹配的创新模式。在这里,我们可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来衡量样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并据此比较不同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差别。限于样本数量较小,我们仅对原始创新、引进模仿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等主要模式下的创新能力进行整体比较,不再细化到行业。从表3可以看出在105家样本企业中,能够计算出技术创新模式和技术创新组织模式的只有100或102家。,引进模仿再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原始创新模式,而集成创新模式下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三类创新模式中昀强。而从实施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角度看,联合创新模式下的企业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的独立创新。(五)创新收益较小、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较差。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但是,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关联度的考察却发现,企业创新的经济效益普遍较低,且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也较差。我们用105家样本企业200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创新投入,用企业2005年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技术创新导致的经济产出,通过对两种创新分类标准下四种不同创新模式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简称研发收入比)与资产收益率间的相关系数进行计算由于数据完整的集成创新模式企业过少,统计结果可能会以偏概全,我们不再对集成创新模式企业的研发收入比和资产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样本企业的创新投入(研发投入占比)与创新经济产出(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程度整体上说是很低的。四种创新模式下的相关系数昀高的只有0248,且显著性水平也不理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益整体上是较低的,引进模仿创新与原始创新相比、联合创新与独立创新相比,前者的研发投入占比与资产收益率的相关性程度要高一些。(六)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新能力逐渐提高。我们在计算出各省市产业集聚度的基础上,再根据《科技统计年鉴》(2005)计算出各省市民营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新产品销售比重,然后采用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比重为技术自主创新的衡量指标,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各省市产业集聚度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8,产业集聚度与新产品销售比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产业集聚度的高低对民营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例如,在自主创新能力指数105家企业中,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重庆力帆集团和江苏波司登集团所在区域的产业集聚度较高,重庆市摩托车产业集群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50%以上,江苏省常州市羽绒服产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也超过了50%。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表面上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对现代生产技术创新组织和流程缺乏足够知识准备以及技术创新经验不足。但实际上,真正阻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是现行创新体制和创新政策存在缺陷、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缺少先进创新文化的支撑。(一)创新体制和政策存在缺陷。制度安排和政策推动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撑。尽管国家在创新制度和政策的安排上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及其发展。但是,由于我们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时期,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政策还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问题与不足。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提出来进行分析。1.全民创新环境尚未形成。人人尊重创新,争相实践创新,以创新为荣,以侵犯知识产权为耻,是已经建立起良好的创新环境的重要标志。但到目前止中国的全民创新环境建设还存在众多不足,包括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对创新者存有一定程度的偏见和歧视,而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假冒产品生产行为却普遍存有宽容心态。这种情况必然会对创新行为形成巨大负面压力。2.国家创新体系还有待完善。我们虽然初步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创新体系是建立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的,还不可避免地带有转轨的特征。因此,国家创新体系难免在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摩擦,从而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例如,现行国家创新体系虽然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但是,民营企业要想成为创新主体还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持,民营企业也很难享受国家创新风险分担政策的优惠,很难获得国家创新融资政策的好处、形成民营企业创新筹资长效机制,更难于通过整合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间的创新资源,实现自身的更大发展。3.创新激励不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不完善和不配套,是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明确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但在实践过程中有些政策却是限制性的,特别是那些资源加工型民营企业的出口更是受到了此类政策的限制。再如“36条”明确提出鼓励民营企业创新,但在实践中民营企业实际感受到的却是信贷、税收、土地和能源供给的严重不足。也正因如此,我们调查的105家自主创新型民营企业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自主创新推动负效应表现出相当明显的消极评价倾向。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通过调查表明,民营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给予了肯定性评价,并且认为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较为完善,问题是国家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较弱。因此,被调查的大多数企业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一般。这应当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二)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创新管理落后。创新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以及创新管理落后,是民营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题。具体分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人才供给数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总体上说,无论是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还是企业科技人员数量,或是企业研发人员数量,都程度不同地有所增加。但是,高质量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一是企业科技人员、尤其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