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忘我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反之,能量占用越少,剩余能量就越大,人的精神状态就越好。当能量占用等于零时,人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红楼梦》上说:宝二爷见到姐姐,忘了妹妹;见到妹妹,忘了姐姐。后来宝玉出家,变得拿得起、放得下,大致也体现了佛法布施的精神。佛陀们创造的这些理论,就是让人们通过修行使得能量占用趋近于零,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生活、工作中去,最大限度地快乐,最大限度地发挥好自己的才干,以追求人类的幸福。追求佛的真谛就是舍法,即舍去以前之法,做到无法,也就是永远不要做教条主义的奴隶。佛经中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过河,河对岸是一座山,可是这个人过了河,仍然背着船去上山。故事很简单,意义却不简单;无法不易,舍法更难。佛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智慧。二、管理的最高原则: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国人的血脉中已经无意识地滚淌着老子文化的血液;像“急流勇退”、“虚怀若谷”、“以柔克刚”等,至今仍然是很多中国人的人生信条。老子的伟大之处不限于此,他的著作还包含着高深的哲理和济世安民的智慧。如果对他的思想进行高度概括的话,可以用两句话来说明:一是“反者道之动”,二是“无为”。(一)“反者道之动”包含的哲学智慧“反者道之动”概括了他的哲学智慧。哲学思想一般都是从探索宇宙的本源开始的,老子也不例外。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不是水、火、风等具体的物质,而是“道”。道是一个混然而成的东西,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既没声音,也没有形体,但却超越于万物之上而永久不变,无时无地不在运行。它创造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这个“道”,就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所生所养的根本。道既然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是天地万物所生所养的根本,当然和天地万物不同。天地万物是事物,可称之为“有”;道不是事物而是形而上的存在,只可称之为“无”;但道能创生天地万物,又可称之为“有”———道兼有“有”和“无”。说得清楚一些,“无”是道“体”,“有”是道“用”,但体必先于用,所以无的层次要较有为高。正如老子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无法用言语去叙说,只能去领悟。无就是道,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实,道不过是超乎现象界而已,它不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捉摸认识的,所以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道既超越时间,也超越空间;既无所谓寿夭生死,也无所谓大小广狭。庄子说它是“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它虽然创生万物,自己本身却丝毫无损,并且这种创造性能力永远生生不息、无所不至———正所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之用就是道如何创生万物以及创生万物后的生养。其生成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一”是什么呢?是“有”。以理气二者而言,道是理,一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这气是阴阳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气”;“二”就是阴阳二气;“三”就是阴阳二气再加上其作用形成的“和气”;然后万物逐渐生成———这就是宇宙的生成过程。道在创生万物之后,即与万物同体,内存于万物之中,畜养抚育万物。不过内存于万物之中的道,不叫道,而叫“德”。“道”是“德”之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只有体用之别,没有本质的差异。道虽然生万物、哺育万物,却无私心主宰万物、占有万物,而完全是自然而然地无心而成化———可见老子的哲学思想与他的管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道创生万物,德畜养万物,道和德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所以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珍贵德的。道之所以受到万物的尊敬,德之所以受到万物的珍贵,是因为道和德创生万物而又不加以干涉、支配,而任万物自然地生长。道能够创生万物,德能够畜养成万物、培育万物、长成万物、爱护万物;但道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而不自恃其能长成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真可称为微妙深远的德了。正如老子云:“道法自然”。正因为如此,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反之,道若有所企图,反而违反了万物的平衡和和谐,那便是戕害万物,哪里谈得上“生化”呢?道无私、无为;而万物生立与否,全在于能否效法道、从道———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宇宙变化之法则,还是道。这个“道”又是怎样呢?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反”是大道运行之规律,当然也是宇宙变化之法则。“反”字有三个意义,即相反相成、反向运动、循环往复。相反相成是指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的、对立的形态所构成的,如美与丑、高与低、善与恶;同时宇宙万物也有相成的一面。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对立统一原理。反向运动是针对宇宙万物无不相反对立而言的。老子特别重视负面、反面的价值,他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曲则全,枉则直,敝则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他是想告诉人们,一切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本质;不能只看正面,还要看反面。所以,委屈的反而可以保全,弯曲的反而可以伸直,低下的反而可以盈满,破旧的反而能够更新,少取的反而可以多得,多取的反而弄得迷惑。圣人明了这个道理,不自我表现,所以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昭著;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大自满,所以才能长久。因此,老子要求人守柔、居下,要人无知、抱朴。他要人居于反面,是因为反面才是到达正面的捷径。宇宙万物周流不息,但最后还要返回其本源———“道”,这就如同我们哲学上讲的辩证否定规律。老子说:人的心灵本来是虚明宁静的,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因而观物不得其正、行事则失其常,所以我们要尽力使它回复到虚明宁静的状态。这样,我们就能从万物的生长、活动看出他们由无到有、再由有返回到无的循环反复情形。万物虽然繁杂众多,但是最后总要回复到他们的根源———“静”。“静”是他们的本性,回复到根源就是复归本性,这是自然的常道。知道这种自然的常道可以称为明智;如果不知道这种常道而轻举妄动,那就要产生祸害了。(二)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他的管理思想,“无为”正是他管理思想的高度概括。“道”以“朴”为核心,也就是以“无”为核心。“朴”的原义指树皮或未经加工的木材,喻一种原始状态。“朴”虽然小于“道”,但却以“无”为心,即最无偏见的心、最纯朴的认识,那是天下不可臣服的东西;君王(管理者)若能“守朴”,天下万物都将宾服。用老子的原话就是“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无为”用在管理上就是“无为而治”;要做到“无为而治”的境界,管理者必须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也就是要求人无欲、无私,不争以成万物之私、万物之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天地是永恒无限的。天地之所以能够永恒无限,是因为它们无私———它们生长万物,只是为了生长而生长。得道的圣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处处谦虚退让,结果反而得到大家的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舍己为人,结果反而身受其益。这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的原因吗?结果反而成全了自己。世人得失名利之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恐慌,遇到大的祸患也因而身惊。为什么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恐慌呢?因为在世人的心目中荣宠是高上的,屈辱是低下的;得到荣宠就觉得高贵,受到屈辱就觉得丢人,所以得到也惊,失去也惊。为什么畏惧大的祸患呢?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假如我们能忘了自己,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喜欢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就可把天下托给他。忘我、忘身、以身寄天下,这是老子对仁君的渴盼。“小国寡民”是老子“无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老子认为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没有冲突纷争,纵使有各种武器也不运用;没有苛刑暴政,人民不需冒着生命的危险迁移到远方;虽有船只车辆,也没有机会去乘坐;虽有铠甲兵器,也没有机会去陈列;人民像古代那样用结绳来记事。人人恬淡寡欲,吃的虽是粗食,但觉得很甘美;穿的虽是破衣,但觉得很漂亮;住的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适;风俗虽很简朴,但觉得很快乐。和邻国之间彼此都可以看得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也可以听得着,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相往来。这是多么平静祥和的世外桃源啊!既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又避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从来也不会有生态环境之恶化,从来也不会有机巧、奸诈,人人质朴去智,无欲、不争。现实中,由于人是社会人,不能完全停留在孩提婴儿时代,人有贵贱之别,有非分之想;于是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竞争,国与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竞争、战争之谋略与杀人的武器同时出现。竞争和战争又以其最原始的动力推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历史从冷兵器时代经过火器时代,不断发展到核武器时代;经济模式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商业、工业时代,走向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时代,从金本位制走向纸币化时代,进而进入符号经济、虚拟经济时代。人类配置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先进,速度越来越快,近几十年的发展所积累的财富超过以前人类历史经济总量之和。人类资源有限,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人和自然的不协调、人的异化问题令人担忧。几千年前老子也许已经感觉到人类竞争的不和谐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老子的“无为”思想除了告诫人们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还对我们今天实施可持续的发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要建立一个相对“无为”的政府,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小政府,大社会”。但在改革过程中,很多官员习惯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但不想“无为”,还在无限地扩大政府的权力。譬如,在国企改革方面,中央一再倡导“国退、民进”,“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很多政府部门仍然审批项目,国不但不退,反而有增无减……这些现象的发生,也许除了不懂得“无为”管理,可能在根本上与利益、权力、私心有密切的关系吧!老子的“无为”还告诉我们,对现实中的很多冲突、矛盾多采取疏导的方法,尽量不采取强制、镇压的方法。仔细想一想,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训还少吗?“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智慧,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修养境界。三、柔性化管理:修身以安人与孔子的安和乐利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几千年,其影响之深之远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孟的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