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韶山红色教育系列活动有感参加韶山红色教育系列活动有感10月19日---10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教育系列活动,来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的摇篮、红色之都——韶山。在这里,我们寻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积淀深厚的革命精神,重温激情澎湃的峥嵘历史。四天的行程短暂而紧凑,但每一处的人文景点和革命故事都让我收获良多。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当年走出韶山冲时立下的壮志。正是这首他走出家乡时写下的《离乡》,在他内心深深的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他接触到大量新书籍和新思想后,这颗种子也慢慢发了芽。少年时期的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宣扬新思潮、呼吁拯救国家的书籍。书中所宣扬的变法革新思想、富国强兵之道令毛泽东眼界大开、耳目一新。他已经强烈地意识到,拯救处在危难之中的国家和民族,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从此,他更加认真地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希望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1910年,16岁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了韶山冲,迈向了更广阔的新天地,他立下志愿,“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在伟大理想的推动下,不断顽强地寻求着救国之道。十几年后,历尽千辛万苦的毛泽东,终于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思想武器,找到了一条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光明之路。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孩子,到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个爱国者,到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在这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是韶山精神的精髓,也使得韶山精神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大放异彩。二、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无数先烈用鲜血浇灌了胜利的果实,换得今天的和平与安宁,这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六位亲人:杨开慧,毛泽东的妻子;毛岸英,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长子;毛泽民,毛泽东的大弟;毛泽覃,毛泽东的小弟;毛泽建,毛泽东的堂妹;毛楚雄,毛泽东的侄子。呕心沥血几十年,自己的六位至亲先后离自己而去,但他都默默咽下悲伤继续前行。毛泽东的6位亲人,在中国革命初期、井冈山斗争中,在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战争等历次坎坷中,藐视风险,不屈不挠,敢于牺牲,一个个为革命献身。毛泽东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对照毛泽东的大爱,我们应该深思。究竟是该爱人还是爱己,是该爱小家,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小家“添砖加瓦”,疯狂“赚取”物质财富;还是该爱“大家”,为了公司的利益,孜孜不倦,忘我工作,努力营造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三、勤奋上进的好学精神毛泽东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自少年时起,毛泽东同志就挤时间看书学习。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除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作笔记,深入思考外,还起早贪黑地学习。早上同学们还未起床,他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晚上,同学们已进入梦乡,他还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毛泽东的故居就像个书的海洋,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卫生间里也摆放着书。他的床一边比另一边低,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他在床上堆了太多的书,身边工作人员怕书堆倒下时把他压住。为了读书和学习,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一有时间就开卷学习,孜孜以求。毛泽东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他的学习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发扬。四、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曲折。在这个过程上凡是做到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就取得成功,背离了这条原则,革命就面临着困难和失败。面对严峻形势,毛泽东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说服教育大多数人,向罗霄山脉中段行军,使中国革命有了最初的立足点。从此开创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建军和建党等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原则。在这些期间,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否定毛泽东的正确理论与实践,坚持照抄共产国际决议和照搬苏联经验,他们的左倾错误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遭到巨大的损失。在同“左”倾错误的艰苦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著名论断,指导中国革命走出了低谷。此次韶山红色之旅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毛主席的精神财富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我们站在毛泽东铜像广场,向毛主席铜像献花、鞠躬时;当我们走进毛泽东纪念馆,近距离重温毛主席一生大事记时;当我们踏入毛泽东故居,追寻他学习和成长的轨迹时;当我们亲临橘子洲头,朗诵《沁园春·长沙》,感受伟人豪迈的胸襟时,这位济世伟人描绘出的壮美绚丽的历史画卷仿佛历历在目,尽显辉煌。作为革命的后继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历史的红色之旅已经结束,但未来的红色之旅却刚刚开始!我们要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永久动力。***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