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的密码——《桃花源记》再解析桃源的密码——《桃花源记》再解析摘要: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桃源是他所以为的一个理想社会的存在,有着与当时的外在社会不同的地方。我们把那些不同称作桃源的密码,并通过对它们一一的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理想。关键词:陶渊明桃源密码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神秘的,除了那个因好奇而“欲穷其林”的渔人,桃园外的再也无人有缘走进它的“绝境”。虽说“后遂无问津者”,但并不是因为世人怠惰于寻找,而是寻找实在无果,才放弃了寻找。也许陶先生的本意就是不想让世人找到的他理想的桃源,你再努力也是白搭。陶先生的桃源,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存在,陶先生在其中设置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理想的密码。一、绝境。“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这是一个空间上的绝境:那个幸运的渔人从一个“极狭”的山洞走进去的。“极狭”二字说明了桃源的难易被发现,而且从文中所述“遂迷,不复得路”可知,渔人进入的极狭山洞只是为引进一个见证者而特意“临时”设置的通道罢了,平时是不存在的。老子曾也设计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陶先生的桃源连鸡犬之声都不可相闻,这是陶先生的设置,是他理想中桃源的密码;桃源的绝境还是一个时间上的绝境:自秦时居,不复出焉。桃源之外的历史就停在“秦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源拒绝了桃源之外世界的时间规则,我想桃源中人不是“不知”境外之史,而更多可能是不想知道。这在渔人离开时桃源中人的叮嘱中可见一斑,“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是不愿外人知晓桃源的。二、美好。桃源的景色是优美的。一进入桃源便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给人纯净的美好感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安然而祥和;桃源的生活是富庶的。生活在期间的人们衣着“悉如外人”,他们的生活并不因隔绝而落魄;桃源的人们是幸福。“黄发垂髫,并怡然之乐”,老人和孩子们的快乐是有代表性的,可以象征整个社会的和乐与幸福。胡适先生曾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需考察的三件事之一就是看这个国家怎样对待他们的孩子。孩子们如花的笑靥里洋溢着桃源的幸福。三、知礼。对于桃源之人而言,渔人是不速之客。但他们对待渔人的态度却很友善。虽“大惊”,但没有用“非我族类”的眼光冷遇,更没有乱棍驱赶之。相反,他们稍作问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好客,礼仪至此。当全村人知道了渔人的到来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在桃源停留的整个的过程中桃源展示出的是崇高的人性之美。四、无官。陶先生在《桃花源记》的记述里桃源的世界里没有官员的出现,存在还是不存在我们无从知晓,就陶先生对官场的态度而言,陶先生的理想世界里我想应该是没有官员的。即便有,也不会像柳宗元先生《种树郭橐驼传》所描述的官员那样,“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桃源里的官员也肯定是能懂“养人术”的官员。桃源的生活无官而有序,家园屋舍可以俨然,土地阡陌可以平旷,男女衣着可以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可以怡然自乐……这是一种让人欣喜的有序。陶先生桃源理想密码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可以回溯到老子那里去,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们还可以到孔子那里去,《论语•侍坐章》里孔子赞同过曾析的观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当西方社会再老子和孔子那里寻找人类生存的智慧的时候,我们又在未来看到了桃源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