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督查的情况汇报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督查的情况汇报尊敬的督查组各位领导: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关于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市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基础上,集中全部精力、动员全部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046户、87070人,已脱贫34480户、85902人,未脱贫人口566户、1168人,贫困发生率%。我县“一企连三产”“一林生四财”“一地生四金”“一业配多策”生态林业扶贫模式,在中国•南宁生态文明论坛上作为典型模式全面推广推行。“春雨工程+智慧分级诊疗”模式,被《中国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健康扶贫》蓝皮书收录,被国务院扶贫办、人民日报等单位评选为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健康扶贫优秀案例。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和省委书记王东峰同志专门莅临围场调研指导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省委赵一德副书记对我县的“N+1”扶贫模式,做出“围场县的扶贫从本地资源禀赋出发,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批示。一、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把党的领导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压实各级责任,统筹各类资源,凝聚各方合力,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一)领导机制坚持高站位。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衡量政治站位的一次重大考验,强化组织领导、砸实攻坚责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部署上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统筹协调到位。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针对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巩固提升、防止返贫、问题整改等重点任务,制定出台《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和目标责任分工》等政策性文件25个,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等各类会议26次,研究攻坚举措,协调解决问题,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特别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省市县万名干部与万建档立卡户“结对子”,全县169个贫困村和143个非贫困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936名驻村干部全部驻扎贫困一线,确保各项帮扶政策举措落地落实。二是责任落实到位。继续保持“1+10+N”组织推进体系人员架构、职责分工稳定不变,严格明确职责定位,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县委书记带头遍访全县所有贫困村。所有县处级干部分包37个乡镇,每周至少抽出两天时间实地督导、一线调度,对发现问题立即处置、及时销号。行业部门紧盯指标,88个部门分包37个乡镇,分行业、分领域进行业务指导和实地督导,及时提供专业支持。各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全员驻村入户,对剩余贫困户实行叠加包扶,确保全部脱贫。三是督责问效到位。坚持抓过程促结果、强调度促落实、严问责促成效,整合各类督导检查事项,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设路线”的方式,对责任、政策、工作落实等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建立整改、责任、时限清单,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地。对因责任落实不力、工作推进不力等影响脱贫大局的相关责任人,严肃问责。(二)推进机制坚持高效化。聚焦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问题,整合资金、政策、机制等资源要素集中投放,加快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步伐。一是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制定出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020年度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加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健全资金使用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今年,共投入县本级财政资金18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亿元,安排扶贫项目42个。二是加大政策指导强度。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科学整合、高效对接,制定出台《脱贫攻坚“双查双改双迎”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形成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组合拳”。三是加大专班推进速度。围绕产业就业扶贫、防止返贫致贫、问题整改等关键领域,建立专班推进机制,涉及“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11个重点部门打乱股室、打乱建制,抽调整合本单位80%以上业务骨干组建专班,集中攻坚、重点突破,活跃带动脱贫全局。(三)帮扶机制坚持高标准。抢抓协作帮扶、定点帮扶等多重政策叠加机遇,主动对接、积极作为,全力争取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支持事项,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力量。一是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交流互访、分管领导深度对接、职能部门分线合作,双方互访对接13批次,互派挂职干部9名、专业技术人员32名;实施帮扶项目12个,总投资亿元,预计10月底全部完工;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80人;累计争取天津各界捐款万元,签定《携手奔小康协议》11份。二是借势中央省市定点帮扶。争取生态环境部定点帮扶资金万元,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6个,带动40个村万人受益。争取省直“五包一”、市直“三包一”帮扶资金4500万元,实施村级光伏电站、产业扶贫等各类项目70余个,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三是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等形式,引导社会帮扶资源和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目前,全县169个贫困村与120家企业结成帮扶对子,投入资金6684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282个,帮扶贫困人口24692人。二、坚持精准方略,聚焦重点、全面突破,确保脱贫攻坚政策落地落实坚持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强弱项,以强有力的举措全面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见效。(一)聚焦收入“达标线”,用心用力稳定增收。坚持把贫困户稳定增收作为核心,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肉牛、肉羊、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统筹推进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科技扶贫等成型模式,健全完善入股分红、进园务工、土地流转等多重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打好抗疫情、促增收“组合拳”,确保贫困群众增收不降低、收入有保障,基本形成了以百万亩马铃薯、百万只肉羊、百万头肉牛、百万亩林果、百万人次乡村游、百万千瓦清洁能源”“六个百万”工程为统揽的扶贫产业体系,贫困户产业项目覆盖率、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覆盖率、贫困村技术指导覆盖率均达到100%,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实现稳定增收。一是实施农业产业扶贫。立足农业大县实际,以绿色、有机、功能为方向,持续壮强马铃薯、蔬菜、畜牧、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今年共投入整合资金亿元,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7个,发展种植业172万亩,肉牛存栏27万头、出栏15万头,肉羊存栏45万只、出栏15万只,农业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带动3万户贫困户稳定增收。二是实施生态林业扶贫。传承弘扬塞罕坝精神,推广“一林生四财”模式,充分依托围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林果、种苗产业专业乡26个、专业村266个,经济林达到194万亩,带动万人稳定增收。依托承德木兰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推行“一企连三产”模式,投入资金4700万元,发展生态苗木基地4400亩,带动2114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落实政策资金6080万元,累计选聘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7458人,每人每年获得7000至8000元稳定收入。三是实施光伏扶贫。采取多户联建模式,实施户用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257个,实现并网1866千瓦,带动1789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分两期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55座,总装机容量兆瓦,带动159个贫困村、788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20年,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建成集中光伏扶贫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100兆瓦,带动3400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稳定增收20年。四是实施就业扶贫。坚持科学防控疫情、有序稳定就业,注重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持续稳定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加大劳务输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等重大机遇,立足行业、产业、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面向京津冀“点对点”劳务输出,采取集中护送等形式,先后安置“点对点”护送农民工返岗29批次481人复岗,其中贫困劳动力87人。加强贫困群众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增收技能,实现创业就业。今年以来,共培训各类人员1841人。开辟就业岗位,鼓励引导县内龙头企业、扶贫车间等优先组织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大力开发护林、护路、保洁等各类公益岗位,尽心尽力帮助贫困群众稳岗就业。今年以来,共落实扶贫龙头企业补贴资金万元。五是实施科技扶贫。建立健全人才下乡、科技下乡政策体系,深化科研院所与贫困村、扶贫企业的对接交流合作,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整体提升”“个十百千万”科技扶贫工程,鼓励引导科技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开展科技帮扶,全力推动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集中投放。今年以来,共设立科技服务站37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10名,建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处、科技示范基地5个,辐射带动5200余人稳定增收。六是实施乡村旅游扶贫。依托塞罕坝、国家1号风景大道等知名品牌,建强文旅产业发展平台和“万家客栈”乡村旅游发展平台,采取“景区带示范区、企业带贫困村、客栈带贫困户”模式,实行加盟户与贫困户“1+1”利益联结,累计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23个。(二)聚焦民生“保障线”,落细落实兜底政策。围绕教育、医疗和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兜住兜好贫困群众的民生底线。一是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三免一助”等各项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控辍保学“八位一体”包保责任制,严格执行营养餐制度,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今年以来,共落实政策资金1400余万元,累计资助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等各阶段学生18861人,全县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在疫情期间,坚持“停课不停学”,采取“一对一”帮扶、送教辅资料等方式推动线上教学,实现贫困家庭学生线上教学全覆盖。二是把健康扶贫作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关键之举。实行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大力推广“春雨工程+智慧分级诊疗”模式,落实“一站式”直接结算、先诊疗后付费、慢性病认定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政策,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强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医疗服务保障水平。截至目前,共提高医疗保障救助待遇万人,提高救助金额万元;落实财政分类资助参保缴费资金万元,落实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数量增加到30种;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21186份,建档率%。三是把安居扶贫作为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指数的核心基础。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一体推进,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和“攻坚月”专项行动,紧盯“开工率、竣工率、拨付率”,全面巩固提升农村危房改造成果,全县困难群众住房安全保障率达到100%。大力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安置落实、拆旧复垦等工作,确保易地搬迁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全县25个集中安置小区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同时,坚持“两区同建”,全面落实产业、就业等后续帮扶举措,全方位增加群众资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分红性收入等各项收益,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四是把饮水安全作为确保群众正常生活的重要前提。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整合涉农资金万元,建设机井76眼,惠及54个村、万人。同时,解决突发饮水安全风险点32处,实施水质监测工程,完成全县所有贫困村水样采集工作,并出具水质监测报告,确保让群众喝上干净卫生水。五是把兜底扶贫作为保障特困群体生活的基本防线。将符合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条件的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把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4800元,月人均补差提高到260元,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6240元,投入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救助金万元,保障38586名农村低保、特困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