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的定义与测量(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壓力的定義與測量神經系統與壓力生理學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是整合所有身體的系統。對於大而複雜的有機體來說,神經系統提供內部間的溝通以及傳遞內部和環境間訊息的作用。神經元的結構與訊息傳遞方式:神經傳導素的作用:所有神經元依其功能可以大致分成三種: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周圍神經系統:神經系統的一部份,分佈在腦和脊髓的外面,可分為兩部份,軀體神經系統:作用於肌肉與皮膚,透過脊髓傳遞,但是頭頸部位的感覺和運動衝動不經由脊髓傳遞,而是直接由發自腦幹的12對腦神經來控制。自主神經系統(CNS):自主是自我管理的意思。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不需要意識思考,但是,我們可以經由練習運用意識來進行對自主神經系統的控制。(生理回饋法)自主神經系統有兩個分支: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會在緊急、壓力和情緒化的情境下動員身體的資源,WalterCannon(1932)稱之為「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反應型態。交感神經系統使身體進入運動肌肉的緊張準備狀態,以因應攻擊、防禦或逃離之需。副交感神經系統會在正常和無壓力的狀況下促進放鬆的作用。副交感神經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作用在相同的標的器官,但是功能相反。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以正腎上腺素和乙醯膽鹼來傳遞訊息。自主神經系統以交感神經作用平順適應外界刺激,快速動員資源,最後再經由副交感神經活動來恢復到正常的運作。神經內分泌系統:內分泌系統由全身的無管腺組成,神經內分泌系統由內分泌腺組成,受神經系統控制。特定的標的器官只接受特定荷爾蒙的影響,荷爾蒙可以在標的器官上直接作用或是導致另一種荷爾蒙分泌的效果。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的作用密切,也具有許多類似的功能,兩個系統都分擔、合成與釋放化學物質,神經系統使用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傳導素,內分泌系統中使用的是荷爾蒙。神經元的活性快速而作用期短,內分泌系統的反應較慢而作用期長。兩者也都具有傳導、控制、整合與調適行為的作用。腦下垂體:與下視丘合作來調節與生成荷爾蒙,腦下垂體前葉生成七種荷爾蒙,其中的腎上腺皮質刺激素(ACTH)在壓力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用在腎上腺皮質。腎上腺:為內分泌腺,包括外層的腎上腺皮質與內部的腎上腺髓質,其分泌的荷爾蒙與壓力反應有關,腦下垂體分泌ACTH,刺激腎上腺皮質釋放醣皮質醇、可體松,交感神經刺激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壓力反應的生理學:壓力事件腦下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醣皮質醇可體松身體能量的來源,增加血糖濃度以提供能量,可體松可以抗發炎,對抗受傷組織的腫脹反應。下視丘(自主交感神經系統)腎上腺髓質兒茶酚胺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ACTH壓力理論HansSelye的觀點:壓力是一種外在事件從1930到1982,Selye致力於研究壓力與身體疾病的關係,起初,他認為壓力是一種刺激,但是到了1950年代,他開始用壓力來代表有機體的反應,為了區分二者,他以壓力源(stressor)表示刺激,以壓力(stress)表示反應。他將壓力概念化為非特殊的反應,認為壓力是由多種環境中壓力源的任何一種所導致的一般生理反應,各種不同的情境都會促進壓力反應,而且其反應總是相同。一般性適應症候群(GAS):是身體為保護自己而對抗有害物質的一般性反應。分為三個階段:一、警覺反應(alarmreaction)。二、抗拒階段(resistancestage)。持續時間取決於壓力源的嚴重程度和有機體的適應能力有多長。適應性疾患,與連續性的、持續性的壓力有關。抗拒壓力會導致改變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加感染的可能性。三、衰竭階段(exhaustionstage)。當有機體抗拒壓力的能力衰竭,會產生崩潰的結果,特徵是刺激副交感神經,讓身體功能保持在平衡狀態的副交感神經,為了補償先前交感神經過高現象而出現不正常的過低。衰竭階段經常會導致憂鬱,有時甚至會導致死亡。評價Selye的觀點:只注重壓力的生理層面,忽略心理因素,包括情緒成份與個體對壓力事件的解釋。JohnMason(1971)除了批評之外,還假設人們表現的一致性壓力反應源自於情緒。Selye的研究以動物為實驗對象,而忽略了人類的因素,例如對壓力經驗的知覺和解釋。Lazarus的觀點:對壓力事件解釋的重要性多於對事件本身的看法。不能只是依憑環境事件或個人反應來定義壓力,而是要依照心理情境的個人知覺,包括潛在的傷害、威脅、挑戰,與個人知覺到的調適壓力的能力。心理因素不同於Selye的觀點,強調解釋與知覺,並且以人類為研究對象。根據Lazarus的觀點,個人的壓力效果是基於個人受威脅、弱點和調適能力的感覺多於壓力事件本身。也就是說,生活事件不會產生壓力,而是自己對情境的觀點導致該事件成為壓力。Lazarus&S.Folkman定義壓力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特別關係,藉由個人的評價將其視為重擔或超過他或她所能負荷,且危及他或她的健康」。這個定義包含三個重點:一、壓力是一種交流狀態(transaction),是個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二、交流的重點是評估個人的心理情境。三、該情境必須為構成威脅的、挑戰的或有害的。評估Lazarus&Folkman(1984)認為人們可以用初級評估、次級評估和重新評估三種方式來評估情境。初級評估(primaryappraisal):不是最必要的,但是在次序上是最先要做的。良性狀態評估的意義為視該事件有好的意涵,而有壓力的評估意義就是將該事件是為有害的、威脅的或挑戰的,而且每一種都可能產生一種情緒。Lazarus(1993)定義:傷害(harm)為已經造成的心理損傷;生氣、厭惡、失望或悲傷。威脅(threat)為傷害的預期;擔心、焦慮或害怕。挑戰(challenge)為個人克服困難所具備的信心;興奮或預期。情緒不會產生壓力,壓力是由個體對事件的評估所生成的。次級評估(secondaryappraisal):初步評估之後,對自己控制狀況或處理傷害、威脅、挑戰的能力形成了自我的印象。此時會思考三個問題,「什麼樣的選擇最可行?」「我可以用哪些策略來減輕壓力?」「有效嗎?」當個人相信他們能做某些事情時,就會產生改變,亦即當他們相信自己能夠成功的調適壓力時,壓力就會減輕。重新評估(reappraisal):當得到有用的新訊息時,評估總是能夠改變。重新評估不一定每次都會減少壓力,有時也會增加壓力。弱點當個人受到責難,或是在某些個人重要的情境中缺乏資源時,最可能產生壓力。這些資源不是生理的,就是社會的,但是其重要性是由心理因素決定的,例如情境知覺或評價。只有生理或社會的缺陷不足以產生弱點,關鍵在於他是否認為此情境對其是重要的。弱點不同於威脅,而只是一種潛在的威脅。當個人缺乏資源導致未來可能會面對威脅或傷害時,便稱之為弱點。因應壓力理論的重點在於有無能力因應壓力情境,Lazarus&Folkman定義因應為「時常地改變處理特定的外在或內在需求的認知和行為,這些要求被評估為負重的或超過個人資源」。包含四個重要特徵:1.因應是一種過程;2.因應不是自動的;3.因應需要付出心力;4.因應是努力地處理情境,但控制與支配是不需要的。健康的人要能因應壓力有賴於許多資源,Lazarus&Folkman(1984)列舉於下:一、健康與能量。二、正向想法。三、問題解決技巧。四、社會技巧。相信自己可以得到他人的支持與合作,或是有被社會支持與被他人接受、被愛、被獎賞的感覺。五、物質資源。壓力來源不同的理論觀點,主張壓力有不同的來源和嚴重度。其中,每一種理論都提到環境與個人因素,而這兩種壓力源都與健康有關。環境許多人的環境壓力來源與都市生活有關。包括噪音、污染、擁擠、畏懼犯罪和人際疏離都與城市生活有關。但是,環境壓力不只侷限在都市生活,而且每一種壓力源不只會單獨出現,而且這些壓力源的結合都發生在自然的情境中。擁擠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高密度的生活環境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嫌惡效果,但是在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還不清楚。Colhoun提出一系列有關老鼠高密度聚集的研究報告,發現老鼠不會無限制增加自己的數目,而且當數量增加到某程度時,老鼠的行為會改變,具有打鬥能力與階層優勢的老鼠會劃地為王,並在自己的範圍內維持較低密度,而不具優勢的老鼠則會被趕到邊緣。在擁擠的範圍內,幼鼠死亡率提高,母鼠性慾減少,有些公鼠同類相食,有些公鼠產生性偏差,所以鼠口便維持在一定的數量。這些研究證明老鼠在高密度生活環境中會造成生理、情緒和社會健康的瓦解,同時也會造成壓力。1972年,DanielStokols定義人口密度為大量人口佔用有限空間的一種生理狀況;擁擠則是一種由個體對高密度環境知覺所產生的心理狀況。區別密度與擁擠的定義是為了讓研究者在研究擁擠效果時,都能考量到個人知覺的因素。在Sundstrom(1978)的擁擠回顧研究中,發現密度和擁擠與攻擊性增加、複雜工作表現差、人際關係極度退縮、犯罪率增加,以及許多其他的負向因素有關。個人的擁擠知覺與壓力感覺有關,Evans等人(1989)在印度研究以男性為主的擁擠家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人口密度高會導致過多及不必要的社會接觸和隱私權不足,也會導致社會退縮。社會退縮會導致社會支持關係的崩解,如果再加上前述的因素,會比單一的擁擠因素產生更多的壓力與社會退縮。Paulus等人(1978)的研究認為精神療養院的擁擠環境會直接影響病患的健康。因為精神病患無法控制他們的生活型態與持續時間,所以擁擠會造成特別的不舒服。統計結果發現,病患人口數與死亡率的曲線幾乎相等(也可能是平均受照顧資源降低的緣故)。總之,高人口密度與壓力之間呈正相關,如果考慮心理因素時,影響更強。有些研究者更認為,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會與高人口密度產生交互作用而造成多種負向效果,包括疾病和死亡。污染污染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環境問題,只是現代科技更助長污染的問題,這些污染超出個人的控制之外,會對人造成極端的無助感。關於污染對心理影響的研究包括壓力與健康,這類研究都在處理個人控制的感覺與知覺到污染的嚴重性。Pankin(1969)的研究,人們不會抱怨社區空氣污染的問題,是因為他們知道抗議不會得到回應,所以感到無能為力。Rotton等人(1979)研究發現,對於控制污染的能力的高低比污染本身更會帶給人壓力。長期生活在污染環境中的居民,其心理與生理狀況會適應污染的環境。因此,污染是一種壓力的來源,但是對健康的影饗幾乎是有毒物質的直接效果,而不市透過壓力程度增加的間接效果。噪音暴露在噪音之下也會產生壓力。噪音也是一種污染,是一種有害的、不必要的環境刺激,研究顯示噪音與健康問題有關,但是,也可能是噪音的直接影響,而不是造成壓力增加所產生的間接效果。要定義何謂噪音是困難的,因為某人所欣賞的樂音就有可能是別人難以忍受的噪音。Nivision&Endresen(1993)描述噪音的主觀態度的重要性。針對繁忙都會中的居民,他們發現客觀的噪音程度與健康或壓力無關,然而,對噪音的主觀觀點與他們許多的健康抱怨有關。客觀的定義標準認為噪音會產生有害健康的效果。Cohenet.al.(1977)發現暴露在高噪音環境下的工作者,會出現噁心、頭痛、性無能、不孕和喜怒無常的報告。Cohenet.al.(1982)從自然情境研究中發現,居住在高噪音地區的兒童的血壓明顯增高,學業表現比較差,更容易分心,挫折受度低,以及傾向於放棄嘗試解答困難的題目。在噪音的壓力知覺中,控制的可能性似乎是一項因素。Glass&Singer(1972)研究發現,個人控制在評估噪音對壓力的效果上,是一個重要因素。控制似乎扮演著緩衝噪音問題的可能性。都市壓迫感EricGraig(1993)用都市壓迫感(urbanpress)一詞來代表許多影響都市生活的環境壓力源。口角與犯罪恐懼會增加都市居民擁擠、污染與噪音的感受,不只是所有的壓力源都結合在都市生活中,而且有超越個人控制的傾向,而缺乏控制力會讓人覺得有壓力,這個法則可以應用在都市環境的許多因素中。犯罪不是都市特有的產物,但是犯罪恐懼已經變成都市環境的一部分。報紙的報導是造成犯罪恐懼感的一個因素,Williams&Dic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