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畜牧“三春”情况的调查与建议(五篇)第一篇:市畜牧“三春”情况的调查与建议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当前畜牧“三春”情况,加强对春季畜牧生产的指导,春节以来,市畜牧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畜牧“三春”情况调查,情况如下。一、基本情况与特点1、春孵开局良好,苗禽产销两旺。受去年下半年家禽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农户养禽积极性高涨,种蛋供应不足,炕房开孵早,孵化数量大,苗禽价格高。截至3月15日,全市已产种鸡4010多万枚、种鸭蛋350万枚、种鹅蛋182万枚,分别比去年增长%、%和%;全市860家炕房,有770多家入孵开炕,并出苗鸡510万只,苗鸭万只、苗鹅万只,同比分别上涨了%、%和%。苗禽价格虽比春节前有所下降,但均高出常年,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成倍增长。2、春配势头强劲,仔畜供应紧销。由于受到去年夏季生猪“高热病”的影响,全市能繁母猪存栏有所下降,现存栏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但是受去年冬季生猪价格持续走高的拉动,农户养猪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母猪配种率迅速上升,现已配种万窝,占能繁母猪的%。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个百分点;同时,仔猪、肥猪价格居高不下,养猪效益大大提高。据推算,目前,养一头肥猪平均可获利230-240元。此外,由于牛羊市场行情比较稳定,我市牛、羊存栏和配种率与去年基本持平。3、春防准备充分,疫情形势趋缓。近年来,由于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重大动物疫情防疫工作部署早、要求高、措施实、行动快,因此,全市动物疫情比较稳定。今年的春防工作从元月11日就开始启动,市、县防指先后召开会议、下发通知、落实经费、发放疫苗、组织免疫、开展督查。目前,牲畜口蹄疫已防猪万头、牛29万头、羊万只,禽流感已防万只;并储备口蹄疫疫苗58万毫升、禽流感疫苗万毫升、猪瘟疫苗98万头份、新城疫疫苗万头份、注射器具万套。二、发展动向与趋势:1、畜牧业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分工越来越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方面传统的分散养殖逐渐萎缩,而规模化生产现在成为畜牧业的主角;另一方面,畜牧产业的聚集度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而产业内部的分工日趋明确,管理日趋精确。如石沛联盟养猪合作社、二郎口肉鸡合作社、天长鹅业经济合作社、正大的租赁养鸡、志成牧业的合同养鸡等都实行了“五统一分”的组织模式,即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分户饲养,社员只承担畜禽育肥这个单一环节,其他环节都交给合作社或龙头企业负责,这样既整合了资源,减少了投入,又规避了农民的技术和市场风险。2、畜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增强。我市拥有优越的市场区位和丰富的生产资源,这一点,不仅成为市内有识之士的共识,而且也被外地投资商所看好。因此,我市已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投资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态势。泰国正大集团、上海食品集团、上海奶业协会、广东温氏集团等外商纷至沓来。达诺乳液、天一牧业、志成食品、泽民禽业、天长鹅业、杨氏蜂业业等一批市内畜牧企业趁势崛起,辐射带动面越来越广,优质畜禽覆盖率越来越大,产品加工和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3、科技推广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得到较好地应用。新年伊始,在原有的良种良法推广运用的基础上,各级畜牧部门认真组织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科技赶集和“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积极引进推广斯格猪、罗斯鸡、sm3超级瘦肉型樱桃谷鸭、三朵花肉鹅、波尔山羊等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天一牧业已用上了远程数字自动监控系统,艾建国的鸡舍已装上了自动控温系统,志成牧业、泽民禽业都在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建立养殖基地,开展健康养殖和无公害认证,开拓外埠市场,泽民禽业的鸭苗已销到江苏、山东,志成牧业的森林鸡、水库鸭已成功进入上海、南京超市。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也积极推行畜禽“出村入区”,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构建人与畜禽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三、存在问题与建议1、投入不足。今年畜禽市场行情普遍较好,不少养殖户想扩大养殖规模,但苦于贷款无门,坐失发展良机。建议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三农”,尤其是龙头企业和养殖小区建设的信贷投放,降低小额门槛。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央[xx]1号和市委[xx]4号文件精神,尽快出台扶持发展健康畜牧业的政策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信心不足。受前两年禽流感和生猪“高热病”的影响,不少养殖户存在短期养殖行为和投机心理,缺乏长期投资的信心。建议各级农牧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和教育的力度,切实改变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扩大抓点示范,按照“五个一”,既一个产业、一片基地、一个龙头企业、一批专业合作组织、一个工作班子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在示范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3、改革缓慢。由于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动物疫病仍然是当前阻碍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当前,要以村级防疫员改革为突破口,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健全机构,理顺关系,解决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干事的问题。第二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1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14年出口蔬菜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