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辅处乡2019年起步发展蚕桑产业,是全县蚕桑基地乡镇之一。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辅处乡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就目前发展情况看,辅处乡蚕桑产业体量小,起步时间短,在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取得更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是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一、辅处乡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基本情况简介辅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部,距赫章县城78公里,离威宁县城44公里,位于东经104度19分02秒、北纬27度08分51秒处。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8℃之间,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1100mm,无霜期230天,最低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2300米,乡内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较好,以山地地貌为主,为典型的山区,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由于山地较多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隐患严重。乡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由于桑树生长期长,光合产物积累丰富,桑叶产量高、质量优,是蚕生长发育优质的营养供给地。乡内无工矿企业,没有环境污染,无极端闷热、阴冷等恶劣气候,利于栽桑养蚕。通过今年种桑试养蚕,蚕茧质量好,蚕茧粒茧丝长平均在1080m左右,解舒率高达75%以上。目前茶花村已建成蚕桑产业核心区1个,建立了幸福村专业示范村1个,形成茶花村、幸福村蚕桑产业示范点。乡党委、政府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乡情实际,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蚕桑为重点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出台了《辅处彝族苗族乡关于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蚕桑产业发展。引进了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乡种桑、养蚕技术指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了“种桑、养蚕、收茧”产销一条龙,农贸一体化的产业生产格局。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和集中项目资金及土地资源优势,在幸福、茶花和开嘎三个村打造集生产示范、养殖于一体的农业蚕桑种植基地,共发展种植面积达1300亩。二、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一)蚕桑产业基地建设资源利用不足。全乡蚕桑产业集中在白泥河沿线3个村,发展参差不齐,蚕桑产业资源部份集中,一份分散,发展乏力,蚕桑户均种植规模较小,由于是当年种植产量低,与务工相比效益不好,且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桑树园中的桑叶闲置浪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蚕桑产业主要体现在农民单一的栽桑上,农户养蚕还未启步,缺乏成功的“桑蚕养殖”模式。(二)技术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无蚕桑科技指导人员。技术人才指导养殖形势严峻。现在生产一线中没有懂蚕桑的技术人员,对蚕桑生产发展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更新学习,养殖技术滞后现象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是新兴产业,农民对种桑养蚕不了解,从而导致建桑园后出现只种不管的情况。二是对蚕桑技术的推广应用较差。(三)龙头企业产品较为单一。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缺少龙头企业加入和带动,对蚕桑产业的稳固发展影响大,还缺乏更详细的统筹规划和龙头公司的带动。(四)投入渠道单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对蚕桑产业项目支撑少,乡财政财力又十分薄弱,致使对产业的投入十分有限。作为依靠市场经营发展的养蚕农户收入不会很高,且各户现在种规模较小,农户自身无力也无意对蚕桑生产给予较大投入,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运行也不够规范,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没有系统化,对产业资源的凝聚作用还没有真正凸显出来。三、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发展对策(一)政府积极引导,统筹协调。集中资源优势全力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以实现桑园规模化、养蚕标准化、蚕茧优质化、经营产业化,资源多元化为工作目标。建议:一是应成立由乡党委、乡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蚕桑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抓蚕桑产业发展。二是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蚕桑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各村基地也要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对蚕桑生产重点村、基地村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惩责任制,将具体任务分解细化,严格考核,严格奖惩,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共同抓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同时依托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具体抓建产业各项工作,重点开展蚕桑实用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推广,加大对桑农的种植养殖培训力度,让桑农懂技术,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创新力度,形成蚕桑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员、种养大户、合作社实行奖励。全乡现有栽桑量96万株,按照科学规划、整体布局、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生产理念,新栽桑按照集中成片的原则,以示范村、示范组、示范户为重点逐步向专业化方向转变,现有桑树资源通过租赁承包、有偿转让和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促使桑树资源向大户集中,巩固、扩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实现基地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转变。加大对养殖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养蚕积极性,全面推广多批次滚动养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重抓3个产业村、鼓励大户养殖,在每个村建基地,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集中成片建设标准化桑园,打造好已建园的茶花村、幸福村、开嘎村基地,示范带动新建其它村发展种植养殖。到2021年,力争实现全乡种植桑树达到5000亩以上,养蚕4000张,产茧达到60吨以上的目标。四是积极推动蚕桑生产基地的蚕桑科技示范建设,重点从“栽桑养蚕、林下养鸡、桑园套种、桑枝培菌”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实现桑园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还要结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五是建立乡蚕桑病虫害防控中心站(农业服务中心)及村病虫害监测和防控指导点认真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六是要建立公司蚕业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建立蚕桑产业发展风险储备基金,实行蚕茧定单,确立收购保护价政策,确保产业稳步发展。(二)积极培育市场经济新型主体,强化在蚕桑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理顺蚕茧收购体制,推动企业的技改。依托农民经集体经济合作社建立蚕桑生产技术服务体系是适合现行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为变股东”的政策,实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农户入社、社员入股、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的原则,推动蚕业规范运行。结合乡级蚕桑产业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实际情况,建议积极推动村级合作社与乡农业服务中心融合与统一发展,依托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的公益性农业(蚕业)服务机构,推动基地村建立蚕桑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蚕茧质量检测,完善蚕茧生产和收购的服务网络。促进蚕业家庭经营适度规模发展,千方百计做好桑树资源流转,让零星分散、闲置浪费资源逐渐向大户聚集,重点培育把蚕桑产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专业户和重点户,实现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变,种植桑树的村要依托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推动蚕桑家庭农场规范发展。(三)以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科技支撑适度发展桑园间作,立体化开发。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的立体农业发展思路,示范推广桑园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桑园土地,冬春在桑园林下套种洋芋,夏秋在桑园林下种植蔬菜,一年套种两季办法提高了桑园综合效益。调整养蚕布局,科学化养蚕。以提高养蚕单张产茧量为核心,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大力推行小蚕共育和全面实行蚕病统防统消,确保农户全面养上优质小蚕。统一配发蚕药、统一用药标准、统一消毒时间,力争按张种量有偿配给蚕农石灰粉等蚕需物资,强化“三消防病”(蚕前彻底消,蚕期经常消,蚕后立即消)措施,同时大力推广省力化蚕台(蚕架)养蚕和纸板方格技术。在养蚕布局上,建议适当延迟春蚕出库时间,适度加大夏秋蚕比重。在桑树品种上,建议选择抗病能力较强、叶质不易老化、萌芽较早的品种(农桑14号)。(四)充分发挥桑树的饲料和生态等综合价值,推动蚕桑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对已建落后桑园进行全面良桑化改造,提高现有桑园产能。推动实施生态叶用桑园建设项目,既要发挥桑树在栽桑养蚕中的经济带动作用,又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桑树的生态保护和养护作用,稳固蚕桑产业基础。推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方向是桑枝食用菌生产;结合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桑枝食用菌的生产,既合理消化废弃桑枝,又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积极探索实践桑枝、桑叶、蚕沙等资源综合利用,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由单一蚕茧向多元化产品转变,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结合辅处乡饲养山羊的传统,积极探索养蚕结束后剩余桑叶饲养山羊。依托辅处距离威宁县城较近的优势积极发展城市近郊休闲观光蚕桑产业适度发展果桑稳固蚕桑产业基础。推动“饮桑椹酒、吃桑枝菌、品桑园鸡”等一条龙的旅游活动,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助力辅处蚕桑产业发展。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