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受体抗体(TRAb)是鉴别甲亢病因,诊断GD指标之一。7.TSH受体刺激抗体(TSAb)85%~100%的新诊断GD阳性。8.眼眶CT和MRI甲亢突眼患者,评估眼肌受累程度。9.甲状腺放射性核素扫描。七、治疗(一)一般治疗适当休息,注意营养,限制碘的摄入。(二)药物治疗1.抗甲状腺药物适用于所有甲亢患者的初始治疗。主要有硫脲类和咪唑类两类。2.其他药物(1)复方碘溶液仅用于术前准备和甲亢危象。(2)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术前准备,也可用于131I治疗前后及甲亢危象时。(三)放射性131I治疗1.主要适应证(1)中度甲亢,年龄>25岁。(2)对抗甲状腺药物有过敏反应,或长期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者。(3)合并心、肝、肾疾病等不宜手术,或术后复发,或不愿手术者。2.主要禁忌证(1)妊娠、哺乳妇女。(2)年龄<25岁。(3)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或活动性肺结核者。(4)外周血白细胞在3×109/L以下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者。(5)重症浸润性突眼症。(6)甲亢危象。(7)甲状腺不能摄碘者。(四)手术治疗手术指征:①继发性甲亢或高功能腺瘤;②中度以上的原发性甲亢;③腺体较大的甲亢,伴有压迫症状或胸骨后甲状腺肿;④抗甲状腺药物或131I治疗后复发者;⑤妊娠早、中期的甲亢病人具有上述指证者,应考虑手术治疗,并可以不终止妊娠。青少年甲亢或症状较轻者,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器质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为手术禁忌证。【必备例题】女性,50岁,突眼、颈部增粗、心悸1个月。患者于1个月前受刺激后出现心悸,活动时加重,眼睑浮肿,眼球逐渐突出,颈部增粗,多食易饥,大便3~5次/日。既往体健。查体:T36.8°CP86次/分R20次/分BP130/80mmHg,眼球突出,甲状腺Ⅱ度肿大,弥漫对称,质中,甲状腺上极可闻血管杂音,心界不大,心率121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下肢无浮肿,手颤(+)。辅助检查:FT3、FT4增高,TSH降低,血、尿常规正常,肝功正常,ESR正常,EKG:心房纤颤。解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诊断: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甲亢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纤颤诊断依据:1.中年女性,急性起病,发病前有精神创伤史;2.主要表现突眼、颈部增粗、心悸、多食易饥,大便3~5次/日。3.查体示眼球突出,甲状腺Ⅱ°肿大,弥漫对称,质中,甲状腺上极可闻血管杂音,心界不大,心率121次/分,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手颤(+)。4.实验室检查FT3、FT4增高,TSH降低,EKG示心房纤颤。(二)鉴别诊断1.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发热、颈部疼痛,高代谢症状,血沉增快,一过性甲功增高,甲状腺摄131I降低,两者呈分离现象。2.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无症状性甲状腺炎)没有明显的发热及颈部疼痛,可有高代谢症状,一过性甲功增高,甲状腺摄131I降低,两者呈分离现象。3.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有高代谢症候群,甲功增高,甲状腺B超及甲状腺核素扫描提示多发结节。(三)进一步检查1.TSH受体抗体,TPOAb、TGAb检测:是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2.甲状腺B超:观察甲状腺肿大的程度、血流量及有无结节。3.甲状腺摄131I率+甲状腺扫描:甲亢的特点为摄碘率增高,高峰前移,扫描可观察有无结节。4.肘静脉压测定观察有无右心衰。5.必要时跟眶CT、或MRI:观察眼外肌有无增粗,球后有无炎性细胞浸润。(四)治疗原则1.一般性治疗低碘、低盐饮食。2.抗甲亢药物治疗。3.β受体阻滞剂。4.如有心功能不全,可加用洋地黄制剂。5.对症处理。单纯性甲状腺肿一、临床表现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甲状腺常呈现轻、中度肿大,表面平滑,质地较软。重度肿大的甲状腺可引起压迫症状,出现咳嗽、气促、吞咽因难或声音嘶哑等。胸骨后甲状腺肿可使头部、颈部和上肢静脉回流受阻。二、辅助检查血清T3、T4正常。血清TSH水平一般正常。三、诊断结合临床表现、B超检查结果和T3、T4测定正常。并注意是否伴发有甲亢与癌变,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四、治疗一般不需要治疗。对甲状腺肿大明显者可以试用左甲状腺素(L-T4)。对甲状腺肿明显、有压迫症状者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急性并发症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一、分型1.1型糖尿病(T1DM)胰岛素绝对不足。2.2型糖尿病(T2DM)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①胰岛β细胞功能的基因缺陷。②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③胰腺外分泌疾病:胰腺炎、胰腺手术、肿瘤、囊性纤维化病、血色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④内分泌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升血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生长抑素瘤、醛固酮瘤。⑤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⑥感染。⑦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⑧其他。4.妊娠期糖尿病二、临床表现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2型糖尿病: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②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乏。③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表6-29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起病年龄及其峰值多25岁,12~14岁多40岁,60~65岁起病方式多急剧,少数缓起缓慢而隐袭起病时体重多正常或消瘦多超重或肥胖“三多一少”症状常典型不典型,或无症状急性并发症酮症倾向大,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酮症倾向小,50岁以上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肾病35%~40%,主要原因5%~10%心血管病较少70%,主要死因1型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脑血管病较少较多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低下或缺乏峰值延迟或不足胰岛素治疗及反应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生存,对胰岛素敏感生存不依赖胰岛素,应用时对胰岛素抵抗(30%~40%)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