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仁者不忧_从精神性角度谈谈儒家伦理与健康的关系(PPT55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为什么说“仁者不忧”?——从精神性角度谈谈儒家伦理与健康的关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郭斯萍导言:(导言资料引自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博士,特此致谢!)一个现象近年来越来越突出——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个学期之前,他就有尝试自杀的经历。过去四年,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意,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有一个理工科的优秀博士生,在博士二年级时完成了研究,达到了博士水平,但是,他屡次三番尝试放弃自己的生命。他当时两次住院,用了所有的药物,所有电抽搐的治疗方法。出院时,问他现在情况怎么样,他说精神科医生很幼稚,可笑。我表现开心一点,他们以为我抑郁就好了。“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道。“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他们共同的特点: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空心病”:纯粹自我缺失性心理障碍“空心病”的临床特点:1、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2、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有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7、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随着人类疾病谱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类的疾病越发地走向精神和情感层面。专家预测,21世纪的人类疾病正在从以慢性的、生理性为基础的疾病转变为以慢性的、情感性和精神性为基础的疾病。意义治疗学认为,完整的人包括生理、心理及精神理智三个层面,其中精神理智就是追求意义的意志。人缺少生理需要就会导致身体疾病,缺少心理需要就会导致人格障碍;但如果人缺少意义的意志,不理解他存在的意义,就会产生存在挫折和存在神经症,其主要特征是人在精神上脱离自由和责任。一、精神性与心理学精神性(spirituality),也译为灵性。这个单词的词根来自拉丁词spiritus,意思是呼吸、勇气、活力、灵魂、生命,是对精神的一种描述,主要指“内部自我”的活动。后来,精神性一词有了实质上的心理功能之意,主要是与“有形的、物质的”相对而言。在西方的语境中,精神性通常指与能感知外界世界的躯体感觉相区别并超越时空、物质、能量等物理感觉极限的能力。(一)宗教精神性1、宗教通过与永恒相连为信徒建立了“永恒”的信念。宗教在超自然的世界里为人们构建了一个永恒的“彼岸”;同时在时间上又让人们相信永生。宗教通过神圣形象的人化(“上帝”),在人们心中埋下了永恒信念的种子,满足了有限人生的人追求永恒的心理需要。2、宗教通过促进了人的情感联通,满足了“路人甲”的尊严感。人是意识性与社会性兼具的动物,培根说过:“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论友谊)因此,任何个体都要生活在社会与家庭中并与他人连结,而这种连结是以情感为基础,以尊重为依归的。宗教生活为信教者实现这种连接提供了契机和场所。在宗教团体中信仰的纽带将人与人、人与神圣连结起来,建立人与人、人与神圣之间尊重、平等而纯洁的关系,满足了教徒尤其是路人甲们的归属感与存在感。或者说,信教者正是通过宗教生活而连通了人际情感的正能量从而克服了因为人的意识性所致的对孤独、冷漠和死亡的恐惧。3、宗教是信教者寻求自我超越与服从的力量。自我超越使人越出了经验自我被动的有限的动物状态,使得整个人格因为纯粹自我而在现世世界里卓然独立。宗教信仰确立起来的“神圣”力量(如上帝、圆满)既是教徒超越追求的最高命令,也是其价值生存的绝对依据,还是支撑他们越出生存困境的终极力量。总之,宗教的教义、活动、仪式等不仅是宗教组织存在的方式,同时它也具有满足人们永恒、尊严、服从、超越等需求的心理功能。即宗教信徒通过宗教生活建立永恒信念、连接人际情感,获得内在的服从感、生命的目标和意义,最终实现自我超越。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的精神性的存在。(二)心理学对精神性的研究1、精神性的心理学定义心理学家对于精神性的定义的侧重点不同,常见的有以下3种观点:1)精神性是一个信仰和态度体系,是对于某种东西的追寻,如生命的意义。2)精神性是个体对于内在和外在的整合和联通感的追求和体验。通过精神性,内在的(身体,思想,灵魂)和外在的(人,环境,生命体,宇宙)的综合体得以合一。3)精神性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量。精神性是人类自我超越的固有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个体参与到比自身更伟大的神圣的事物中去。2、精神性:内外两个层面的理解内在自我层:精神性是种整合身心的力量,激发个人的生命意义与成就感,带来生命的能量。外在世界的互动层面:精神性能与他人、宗教信仰乃至宇宙万物之间紧密联系,也可以由内在生命的往外联系与延伸,更加体会个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与强调独自体会个体的存在意义相比,精神性更需要和外在世界产生缔结,不管是与他人、与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乃至与超自然的无形力量联系。精神性的维度1:超越性:超越性是精神性的重要特征。超个人是和上帝的连接感、敬畏感与服从感,一般是针对那些归属于某种宗教信仰的人的研究。价值观引导:精神性内含于任何一种能给与生活意义和目的的价值观中。可以理解为精神性是一种对意义的探寻。结构化行为:主要集中在与制度化的宗教信仰有关的行为,关注宗教性、宗教认同及实践。精神性的维度2:Miller(2004)在针对精神性的实证研究中,以大学生作为被试,先后进行三个阶段测量,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校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精神性的两个维度:亲社会信仰(生活事件的体验、同情和利他行为等关于世界人性、自然的亲社会信仰);感知更高存在的重要性(如与更高存在的交流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或服从)。Miller的两个维度实际上是对以上多维度的综合。(三)精神性与健康1、精神性与身体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身体和精神之间的平衡能有利于维持个体的健康(NarayanasamyandOwens,2005)。有关研究证实宗教信仰是对抗慢性和重性疾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源泉,甚至能够延长人的寿命。Koenigetal.分析了超过1200篇研究和400篇综述,发现精神心理或宗教实践和健康行为有着60%到80%的相关性。在多种医学条件下,包括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紊乱,癌症,死亡,痛苦,残疾和健康行为都有影响。很多人在和慢性的、威胁生命的疾病的处理中体验到宗教信仰是他们生命的一个重要的支持(Stefaneketal.2005)积极的宗教精神性还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如有利于促进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能够帮助人们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利于人们培养宽容、感恩、仁慈等积极的情绪(Chu,2014)。2、精神性与寿命2005年,在探讨精神性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时,Powell等人发现精神性水平高的群体死亡率降低了25%,他推论参加教会和服务可以帮助健康的人对抗死亡。Chida等人在2009年对文献的检索发现高精神性可以使健康人的死亡率减少18%。在最初的人口调查中宗教精神性的保护效应与行为的独立性因素(吸烟、喝酒、运动、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支持呈现负相关。因此,他认为,精神性有助于人的生存。GiancarloLucchetti等人对1994年1月到2009年4月的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精神性对于降低死亡率具有相当大的作用,通过精神性与其他降低死亡率的干预措施进行比较发现,具有较高精神性的死亡率减少了18%。(2011)3、精神性与心理健康精神性常被心理学认为是生活质量的一个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个体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价值系统对自身生活的主观评价,它受个体的目标、期望值、标准和关注点等因素的影响(WHOQOLGroup,1995)。在Riley和他的同事们的一项研究中表明,精神性水平偏低的团体,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水平明显比精神性水平高的团体低(Rileyetal.,1998)。Pargment(2001)在对宗教信仰和幸福感的实证研究认为,信仰的有效性与人们把这种信仰融人到个人的生活中的程度是紧密相关的。那些较好融入宗教信仰的人有更高的幸福感。Meraviglia(2004)对肺癌病人的精神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精神性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作用,并且能显著预测病人的主观幸福感。Scott(2006)对进食紊乱的病人进行研究时,也发现治疗结束时,精神性组的病人与其他组的病人相比,幸福感要高。二、家族文化:中国人的精神性特点(一)中国“家”文化的特点与变迁1.传统的“家”是什么样子?传统的“家”有两大主要特征,一个是横向的“大”,一个是纵向的“久”。横向的“大”指的是这个“家”不仅包含一对核心夫妇(是以夫为中心纽带),而且包含这个丈夫的儿子、兄弟、叔伯、侄子、堂兄弟、堂叔伯等等。这种横向的“家”所包含的不仅是未婚的家庭成员,最显著的特征是包含着很多个已婚并且已有子嗣的小“家”,是一种“大家”套“中家”,“中家”套“小家”,“小家”套“个人”的层级结构。纵向的“久”,指的是这个“家”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还包含着这个“家”的列祖列宗,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