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参与公共管理的政府外组织4.1社会团体4.2事业单位4.3公共企业4.4私人部门4.1社会团体4.1.1社会团体的相关概述4.1.2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4.1.1社会团体的相关概述1.社会团体的涵义2.社会团体的特征1.社会团体的涵义共同特征说互益说公益说特殊目的说社会团体是以一定数量的会员为基础,会员具有共同的公益意愿或价值观且在实践行为中予以展现,同时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满足、自我发展的非政府组织。2.社会团体的特征非政府性与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治性公共权利性信息性4.1.2社会团体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第一,社会团体具有聚集社会经济资源,提高国民经济动员效率的功能。第二,社会团体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水平。第三,社会团体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第四,社会团体能够在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4.2事业单位4.2.1事业单位的相关概述4.2.2事业单位的现状透视4.2.3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4.2.4事业单位参与公共管理的实现路径4.2.1事业单位的相关概述1.事业单位的涵义2.事业单位的分类3.事业单位的性质宗旨4.事业单位的特征1.事业单位的涵义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2.事业单位的分类全额拨款类参照公务员类财政补贴类自收自支类3.事业单位的性质宗旨事业单位包括一些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来源多为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等。4.事业单位的特征活动特征功能特征4.2.2事业单位的现状透视1.人员急剧膨胀,财政供给压力大2.机构设置重复,资源浪费严重3.服务竞争性不够,社会效益低下4.体制与机制欠灵活,管理创新性缺乏4.2.3事业单位改革的历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2007年党的十七大至今4.2.4事业单位参与公共管理的实现路径1.推进事业单位的转型2.构建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分类体系3.建立与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制度4.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1.推进事业单位的转型第一,回归公益性第二,强化专业性第三,提高独立性第四,加大社会性2.构建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分类体系行政类事业单位、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3.建立与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制度从外部来看,就是要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从内部看,要建立法人治理制度4.完善事业单位改革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实体法律制度程序法律制度4.3公共企业4.3.1公共企业的相关概述4.3.2公共企业的公共责任4.3.3公共企业参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安排4.3.4公共企业参与公共管理的机制设计4.3.1公共企业的相关概述1.公共企业的相关概述2.公共企业的特征3.公共企业的功能1.公共企业的相关概述区别一,公共企业与国有企业划分依据不同。区别二,公共企业的利益目标是追逐公共利益。区别三,公共企业在接受政府政策安排上,与国有企业不同我们认为公共企业是指持续存在的、以为社会提供具有公共性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经营活动的、且具有一定盈利目标、受到政府特殊管制措施制约的组织化经济实体,而不论这些经济实体是否与国家或政府之间存在资本联系。2.公共企业的特征公共性有偿性盈利性管制性3.公共企业的功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功能4.3.2公共企业的公共责任1.公共企业的公共责任是一种对公众的义务2.公共企业的公共责任是一种对特定服务对象的义务3.公共企业的公共责任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行为4.公共企业的公共责任是公共责任和私人责任相妥协的产物4.3.3公共企业参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安排1.政府规制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政府规制市场进入限制价格限制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定的制衡关系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方式分为三大类:委托授权、政府撤资和政府淡出4.3.4公共企业参与公共管理的机制设计1.内部监督机制2.外部监督机制3.公共企业的激励机制1.内部监督机制组织目标与使命的监督组织规章制度监督董事会监督独立董事监督监事会监督2.外部监督机制政府监督第三部门监督社会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3.公共企业的激励机制适度竞争机制公共企业能够获得较稳定的收入,企业家有激励从事这一领域公共企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具有政治性,党和政府非常关注公共企业和企业家个人,使公共企业和企业家可以获得发展的巨大的空间4.4私人部门4.4.1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管理的可行性4.4.2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建构4.4.1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管理的可行性1.企业公民身份2.私人部门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参与3.私人部门的公益作用1.企业公民身份美国,“企业公民”主要指企业在其主流活动之外的志愿慈善捐赠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公众的反应和利益要求,努力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寻求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点。2.私人部门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参与公共服务市场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服务领域最伟大的变革之一。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动力,源于其作为“经济人”的动机。3.私人部门的公益作用私人部门在参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过程中,虽然其营利本性并没有改变,但是其客观的行为后果却具有公益性。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私人部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打破了政府的垄断地位,公共服务主体日益呈现多样化状态。4.4.2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建构1.改进市场准入制度2.公共—私人合作(PPP)合作3.建立保障私人部门利益的机制4.加强市场监管制度1.改进市场准入制度成功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必须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引进竞争机制,特别是对于公共事业中的非自然垄断领域为防止市场进入的“官商勾结”和“权力寻租”,政府有责任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使私人部门得以通过畅通的渠道获得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相关信息。2.公共—私人合作(PPP)合作PPP是指公共行政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此概念的基本哲学理念是将双方的要素结合起来,以期从双方“最好的”特点的结合中获得合作的好处。3.建立保障私人部门利益的机制制度悖论4.加强市场监管制度政府制定监管制度,既要充分考虑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政府在加强市场监管机制的同时,应预防监管者被经营者“俘获”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