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专业用语应规范地暖用语的规范化未必是地暖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条件,却是地暖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任由地暖用语不规范的现象蔓延,它势必会阻碍地暖系统的推广和普及。因此,地暖行业从业者应当重视地暖用语的规范化问题,尽可能准确、正确地应用地暖术语地暖,地热,地板采暖,地面采暖,地面供暖……如果仅从字面理解,上述词汇所描述的内容应该各不相同,但是认真阅读这些词汇所在的文章却发现:这些描述的其实是同一种供暖方式———地面辐射供暖。显然,笔者和相关专家曾极力呼吁业内人士应该重视的规范地暖用语现象,虽然较一年前有所好转,但仍然非常严重。一年前,针对地暖行业用语混乱的现状,笔者曾专门写了一篇题为《正本清源,还地暖本来面目》的文章进行呼吁。此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地面供暖委员会专家王安生也专门针对这一现象写了一篇《规范地暖用语从自身做起》的文章进行呼吁。可是,一年过后,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上有关地面辐射供暖的称谓,虽然有所改观,却依然是五花八门;地暖产品、地暖技术和地暖系统仍然常被混为一谈;涉及地暖系统分类的表述常常让人一头雾水……在地暖行业持续快速发展了多年的今天,很多人仍然说不出地面辐射供暖相对准确的定义。认真审视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地暖从业者在用语规范化方面严重滞后于地暖行业整体进步的现状固然与缺乏必要的引导有直接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地暖从业者对这一现象的漠视。在很多地暖行业从业者看来:规范地暖用语远远没有规范地暖市场的竞争秩序更重要。因此,他们常常一边为地暖行业的健康发展大声疾呼,一边却习惯性地用不规范的语言宣传地暖、推广地暖。而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后果是,地暖用语不规范的现象越演越烈。让人不安的是,地暖人在规范地暖用语方面的集体无意识已经误导了地暖行业之外的人们:2009年11月下旬,在国内某知名电视媒体上播出的一个节目中,有关地暖的描述就不恰当地引用了某些地暖人士对地暖的习惯称谓——地热。不难想象:这个节目的播出,将对更多普通消费者了解地暖产生更多更大的负面影响。无独有偶,前不久,在国内某知名平面媒体的一篇文章中,壁挂炉、水地暖、电暖器这3个不同范畴的名词被堂而皇之地用来介绍3种供暖方式。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商家,利用大多数地暖从业者漠视地暖用语的心理,故意张冠李戴,混淆概念,将自己未经市场检验的产品封以“第×代地暖”产品的头衔,在市场上大肆推销。电地暖系统是以电为能源的供暖系统,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在地上铺了一层“电暖褥子”。它是将发热体——发热电缆按要求埋于地板下,把电能直接全部转换成热能,加热地板进行供暖,其50%%的热量是通过辐射方式传导,习惯上又称之为“低温热辐射供暖”。电地暖的经济、安全、舒适性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被科学家证实,其使用寿命为50年以上。电地暖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已经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地广泛使用至今,是目前世界暖通工程界公认的最理想、最先进的环保节能采暖方式之一。电地暖集中控制系统具有节能、环保、舒适、管理方便、网络调控、占用空间少、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新兴的采暖方式逐渐进入人们的居家生活。现在,全国很多省(市、区)都在推广和应用电地暖系统。以北京为例,该市2006年专门出台了《北京市居民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鼓励居民采用包括电在内的清洁能源作为采暖系统的热源。谷期电利用率可达90%%以上,可变废为宝,以电取暖据宋文波介绍,与水暖、电锅炉等相比,电地暖集中控制系统最大的特点体现在——“节能”,这也是电地暖被广泛推广的重要支点。电力行业中有“峰平谷期电”一说。通常,将一天24小时划分成3个时间段,峰期:8时~11时,18时~23时;平期:7时~8时,11时~18时;谷期:23时~次日7时。峰段电价往往相当于谷段电价的3倍。“峰谷电”可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既可缓解高峰电力供需缺口,又能促进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个常识是,发电机满负荷运转后,想要大幅度减负运转并非易事。“谷期电能”至今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直接负荷控制”手段加以利用,这不仅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隐患。统计显示,到2020年,我国浪费的谷期电相当于5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直接损失达8000亿元~1万亿元。从另一个角度说,那些没有被利用的谷期电也被称为“垃圾电”。电地暖集中控制系统就是充分利用谷期电供电取暖。形象的说法是,吃的是草,吐出来的是奶。谦亿碳晶电地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