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海外华文文学复习提纲1.填空题15分2.多项选择题5题共20分3.简答题2题共16分4.材料分析题2题共24分5.论述题1题共25分绪论部分海外华文文学概论1、海外华文文学生成原因海外华文文学的作家绝大多数是从中国移居海外的华人,在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时,他们体验着异域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对比,他们在异域生存面临种种挑战,于是他们提起笔进行文学创作,他们采取文学创作的方式目的:(1)思乡抒怀:如《野生植物》、《春天,遂想起》(2)记录生存现状:如《野生植物》、《春天,遂想起》(3)感受异国文化:如《伦敦爱情故事》逐渐地,创作作家越来越多,作品也越来越多,进而成为一定的文学现象,故而生成了海外华文文学。2、海外华文文学定义海外华文文学,是指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地区用汉语写作的文学,是中华文化外传以后,与世界各种民族文化相遇、交汇开出的文学奇葩。3、海外华文文学主要特征(1)故土性(故乡性):展现中国经验与世界性的结合回望故土,失根漂泊,回归的渴望:余光中《乡愁》云鹤《野生植物》文本中体现对中华传统的固守:《龙子》《齐人老康》(2)融合性,沟通中外文化异族交往、生存困境等题材的写作语言的混杂性“出世仔”、番仔婆艺术技巧上的学习欧美华文文学(3)本土性:融入异域文化对当地景观、民族风俗、价值观、审美观、语言、服饰等方面的表现。语言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德士、巴士、波立(警察)、沙越哩(你好)、娘惹(侨生女子)等。4、中国意识指什么,有何具体表现(1)海外华人的“中国意识”“中国意识”涵盖所谓的“爱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祖国”、“传统”、“炎黄文化”等词语群所包含的意义。身份批评:来源于外界的压力,首先是西方的入侵导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拯救中华的理想由此生发。移民海外更敏感于自己的民族身份;二战后各国或地区逐渐经历华侨到华人的身份变动;华侨更多民族意识,与爱国联系在一起;华人则更多趋向落地生根,与居住国紧密关联。在海外用汉语写作也是一种中国意识的体现。(2)文学中“中国意识”的表述①对乡土中国的书写:思乡、故土回忆、家园记忆、童年忆往等。个人性的“故乡图景”:有的是作家记忆中真实的故土,有的则是父辈祖上口述流传的故乡图景。大量的人文景观:出现乡土中国的符号书写,比如长江、黄河、长城、江南、唐山等。②对现实中国的关切:体现海外华人作家的知识分子责任感,对中国的变乱、前途表现出关注和焦虑。欧美华文文学偏重这一类型,东南亚则较少,战后几乎完全没有。作家将自己视为中国人,从中国人的角度看中国现状和社会问题,体现出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作家:聂华苓、於梨华、白先勇、陈若曦、张系国、严歌苓等。题材:1949年之后的两岸分裂,文革内耗情感:家国感未能泯灭,无法为国家分忧而自责,去留抉择成为叙事的主要线索,牵动人物行为。③对“文化中国”或“美学中国”的渴求与向往这是一种美学乡愁,抽象的精神追求。要回到永恒的古典审美情趣中,或者说永驻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中。与政治“爱国主义”并非完全一致,不能决定作家价值。美学风格:感伤、悲剧、回忆、焦虑5、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海外华文文学的兴起,整合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拓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视野。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港澳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是“缺席”的,因而这个文学史的版图是不完整的。近二十多年来,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引桥”的台港澳文学的研究成果,已不同程度地被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中,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了完整的形态。此外,海外华文文学的早期发展,受到了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和激发,有些国家海外华文文学的拓荒者就是移居海外的中国现代作家,所以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常常有一些共同或相似的命题、话语和主题。在其早期,甚至有彼此呼应和同步的现象。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崛起,在新的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学母题的演进、更新,艺术模式的多样化,文学中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等,体现出自己鲜明的文学特点。近20多年来,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已通过有效的学术研究,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外传及其影响;同时,还吸取不同语境下不同国家华文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经验,互动互惠,拓展了自身的研究视野,为营造该学科新的学术语境作出了突出的成绩。第二章东南亚和东北亚华文文学6、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支柱有哪些?(1)华文教育的兴办:兴办华校,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2)华文报纸副刊的推动:作家们的精神劳动产品最终得以面世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3)华文文艺社团的发展:有效地聚集和维系同仁之间对华文文艺的向心力7、二战后东南亚华文文学有哪些变化?(1)二战结束后,中国战胜国的身份提升了海外华人华侨的地位。各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对华侨华人较为友善。(2)各国华文学校、华文报纸得以复办,创作也进入相对稳定和繁荣期。(3)这一时期的创作大都聚焦本土,关注当下人的生存。较少回忆性的唐山故事。实现了从“侨民文学”到“华文文学”的蜕变新马对华文文学本土化的讨论有过几个阶段,1928年有关“南洋色彩”、“地方作家”的论争,1947-1948年关于“马华文艺独特性”的讨论。马华的政治形势也加速了马华文学本土化的倾向。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取消双重国籍;冷战对华人华侨的影响;“此时此地”要与“面向祖国”结合起来。从此以后,真正意义上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得以确立。8、主要的东南亚华文作家作品(1)方北方《娘惹与峇峇》,原名方作斌,祖籍广东惠来,马来亚人。娘惹与峇峇或称土生华人是数百年居住在马来西亚、印尼或新加坡的当地华人,这些华人都在文化上受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影响的华人,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在《娘惹与峇峇》小说里,作者显然对峇峇采取批判的态度,不满其抛弃华人传统的做法。林娘惹(第二代侨民):受英文教育但儒家思想仍然能主导其行为。林峇峇则因为从小受英式教育,远离华人传统,最终落得悲惨下场。林峇峇(第三代):从小看不起自己的继父,导致继父郁郁而终。后在外挥霍钱财,气死母亲。日军来后,逼迫妻子勾结日本军官获取肥差。日本投降,他人财两空,躺在病榻。林细峇(第四代):在亲戚支持下接受华文教育,回归传统。作品通过对比手法彰显作者用意,表现比较幼稚,但触及焦点问题,即痛斥一些华人数典忘祖,如何保存传统又能够与当地文化结合的问题。其他作品:《马来亚三部曲》:《树大根深》、《枝荣叶茂》(《头家门下》)、《花飘果堕》以大树作为比喻,象征马来西亚华族发展的历史。《树大根深》马来西亚华人创业史,也是一曲拓荒者之歌。以华仁创建仁义胶园及其一生作为主线,展示华人先辈艰苦创业的悲壮场景。华仁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起自己的胶园,规模不断扩大,远近闻名。战后因政治事件的牵连,华仁被捕入狱,最终身亡妻丧。但后继有人,小儿子华国强锐意进取,预示将来必有发展。《头家门下》是“表现华人经济的成长和教育挂钩的情形,从而促成华社的觉悟而关心母语教育的发展”。大头家史德林具有第一代华人资本家的典型性格:克勤克俭,埋头苦干,为人悭吝。发家史不够光彩,临终却将一半财产捐赠给华文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三儿子史放荣,热心华文教育事业。第三部以“花飘果堕”来象征马来西亚华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小说以纪实性和政论性开创了小说的新格局。作者对华人内部龙争虎斗,整个华社分崩离析的现实极为忧心,作者试图引起华人社会的警醒。长篇特点:史诗意识,使得小说气度恢宏,雄浑壮美。注重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小说中还嵌进不少英语和马来语词汇,一些加工过的潮汕方言。构成了小说浓郁的南洋色彩。(2)姚紫《窝浪拉里》,原名郑梦周,祖籍福建泉州,新加坡人。梗概:太平洋战事爆发,“我”躲避在苏岛西北一个偏僻乡村。印尼村长收留了我。兰娜,荷兰殖民者后裔,抓到日营后逃跑出来偷东西度日,被我发现后收留。两人产生感情,兰娜在化妆品的诱惑下跟村里的麦沙鲁交易,被我发现,痛打麦沙鲁。麦沙鲁向日军告密,兰娜被抓,我逃亡。多年后又见兰娜,她已经回归荷兰人的队伍,又成为这里的高等人种。我大声叫她,她却拒绝认我,“我不认识你,滚开!讨厌的中国人!”写出了种族间的隔阂,卑微民族间的相互友爱。姚紫小说的特色:①构思新颖,情节曲折,可读性强②人物性格复杂,与情节的单纯形成鲜明对照,善写女性形象③语言清新俊逸(3)商晚筠《七色花水》,原名黄莉莉,祖籍广东普宁,“马华文坛才女”之誉。我:高二女生,与姐姐相依为命,妹妹最终理解姐姐。姐姐:裁缝①能干、善良,温顺然而遭遇情感挫折,被陈顺年骗财骗色②信奉佛教,依然期待着那个男人的归来。最后听了化缘和尚的话,注定她是孤独命,放弃了以前的等待,希望时来运转。并且将项链坠子里的那一半换成了妹妹。作者笔调清新,语言细腻,叙述简洁含蓄,颇有韵味。七色花水是一种祈福的仪式,希望时来运转,希望青春年华永驻,也希望自己能够嫁人。“流掉就流掉算了!”对青春年华逝去的无奈。P67:《七色花水》中姐妹俩挤在一个木盆中洗佛诞七色花水,那些飘浮与木盆中而最终又慢慢溢出澡盆外的菊花、牵牛花、芍药、秋海棠、胡姬花等各色花瓣,恰恰象征着女人如花的青春年华的流逝,正如作品中姐姐的那声轻轻的喟叹:“流掉就流掉算了。”小说在清幽温婉的女性叙事中,展现了一种糅合东西方艺术的极致。(4)梁放《龙吐珠》:马来土著与华人结婚后的悲剧。内容梗概:我是个混血,拉仔种,父亲从小就看不起我,在唐山有妻儿,这里的女人不过是个陪宿。吃饭我和印代从来不能上桌。二十五年后父亲撇下这里的家回了唐山。我出去华人学校上学,看不起母亲,担心被同学歧视。上学工作后再也没有回去看过母亲。婚后有了孩子才想起母亲,回来已经晚了,母亲去世。小说中凸显了华人的大种族主义,华人对其他土著的种族歧视。即使是父子之间都不可避免。作为混血的我处境尴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伊班身份。婚后生子才得以回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细节:阿爸一向就处处显得比我和印代优越。吃饭时,他一个人在桌上开饭。我和印代却坐在桌子脚边的草席上,匍匐着匋着铁盘内的食物。我不止一次要上那桌子,阿爸却一再把我喝住:“下去,下去,跟你印代吃去,弄得一桌子饭粒,脏死了。”中学期间,打篮球摔断手臂,印代得知赶了两天的路来看我。我居然不愿意她在宿舍多呆一分钟,也不愿承认是自己的母亲,因为她属于异族。然而在父亲离开后,所有的生活费用都由母亲负担,母亲善良的心全部寄托于我。(5)李永平《拉子妇》,生于马来西亚,现居台湾《拉子妇》(1968成稿,1972年出版)原名《土妇的血》,是李永平在台湾文坛初试啼声之作。选择马来西亚砂捞越地区的达雅族妇女作为表现对象,小说背景的书写也让台湾文坛感受马来亚的异域热带风景画。拉子:是东马华人对达雅族人的称呼,充满了轻蔑与歧视。小说内容:一个异族女子如何在华人家庭中失语并度过一生的故事。叙述人“我”的三叔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娶了拉子妇回来。在充满嘲谑的眼光与气氛下强行将她拉入家庭结构中,在中国色彩浓厚的传统家庭中,拉子妇受尽侮辱与歧视。而后三叔另娶唐人女子,将拉子妇及其所生的三个子女送回森林长屋中,拉子妇委顿而死。小说的关键:①高贵的华人家庭对待拉子妇的态度②三叔的改变③“我”与二妹对拉子婶感到的同情与愧疚异族通婚中最大的焦虑是对“种”的纯正性的维护在马来西亚的现实情境中,族群“身份”与族群“认同”总是联系在一起,这与血统纯正与文化纯正的意识纠缠在一起,异族他者要获得族群内部的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文荣,2001)拉子婶在进入唐人家庭之后,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虽然能讲唐人话,却掩饰不了其种族带来的地位差异。行为举止小心翼翼、慌慌张张、红着脸回答、低声回答等表现。“拉子婶也跟大家急促地笑着,但她的笑容难看极了,倒像是哭丧着脸一般”拉子婶这个角色代表着一种怯羞、卑微、哑静、被动、消极的特质。而华人家庭在接纳拉子婶时表现十分粗暴。刚从中国来到砂捞越的祖父暴怒,要赶走儿子。“听说三叔娶了一个土女,赫然震怒,认为三叔沾辱了我们李家门风。我还约略记得祖父坐在客厅拍桌子、瞪眼睛,大骂三叔是‘畜牲’的情景。”妯娌之间的轻视;喂奶、吃饭;吃呀就大大口的扒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