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智慧中国哲学---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从头到尾都是教我们如何做人,为我们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规范,提出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内圣外王”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内心修养成为圣贤之人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二、孔子漫谈•元代皇帝元成宗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圣旨曰:“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血统高贵,出身低贱•商纣王之家族血统•父亲:叔梁紇(士阶层)•龙生、虎养、鹰打扇•三岁时父亲去世三、孔子哲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其涵义有四:•一是“仁者,人也。”•二是“仁者,爱人”•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一)亲亲--对亲人的爱•“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孝经·圣治章》:“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亲亲:对亲人之爱----对父母的爱---孝•鳝鱼的故事•日本抛弃老人的习俗教授的心理测试•1、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女人非常漂亮。有一天,女人遇上车祸毁容了,问,这个男人会不会还爱这个女人?A一定会B一定不会C可能会爱•2、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这个男人是个大老板。有一天,这个男人破产了,身无分文了。问,这个女人会不会还爱这个男人?A一定会B一定不会C可能会爱父母之爱亘古绵长•儒家讲的孝就是对父母之爱的感恩回报。“百善孝为先”,孝之永恒价值和普遍价值都不可否认。•儒家思想把道德活动放在一个非常自然、非常可靠的基石之上。孝的价值质疑•韩非子:“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于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其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母之泽乎!”(《韩非子·六反》).汉末孔融的“言论”•父之于子,当有和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母之于子,亦复溪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基督教之博爱•三大理念:信、望、爱信主才能得救,信主才能有希望,因为,爱来自于上帝,上帝就是爱!“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响应上帝的召唤去爱人,你才能赎清罪孽,死后才可回到天堂。这是基督教的一种基本诉求。基督教的教堂,哥特式建筑,高高的尖顶上面的十字架坚定地指向苍穹,无论阴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仿佛在向世人宣示着一个不灭的信念:皈依上帝才是唯一得救之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个人权利至上,吞没了本来应该温情脉脉的伦理关系,一切关系法律化,人际关系也冷冰冰、硬邦邦,很可怕。•基督教到了中国以后,也明确主张教徒要孝敬父母,要做父母的好孩子。•比尔·盖茨:“孝,是不能等待的。”佛教之“爱”•“四大皆空”:构成宇宙的根本元素只有四样----地水火风,且宇宙都是空幻的,人不要太执著、太认真、太贪恋世俗的一切,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斩断尘缘”“六根清净”:“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一切欲望的来源。•佛教中国化:《坛经》里说“恩则孝养父母”;《佛说孝子经》“佛以孝为至道之宗”•佛家“年轻人找佛的故事”传统“孝”之局限•孝与忠混在一起•《吕氏春秋》:“人臣孝,则事君忠”;•“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对于专制帝王来说,孝不过是手段,忠才是目的。•孔子:“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曹丕和邴原•曹丕:“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耶?父耶?”“父也!”•“父母论”现代之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祭妹文》之小妹)•孝成为礼教带来的问题当孝成为对个性的压抑,对个人情感的蹂躏,对个人权利的剥夺时,就往往会酿成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巴金的《家》“五四”对孝道的批判:一是提倡个性解放,冲破家族压迫;二是提倡政治解放,推翻专制压迫。(二)、仁民—对大众的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从对亲人的爱推广开来,就进入爱的第二个层面“仁民”——对大众的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佛教“天堂地狱一水隔”故事“富之教之”•孔子认为实现“仁”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大众的幸福。治理国家,首先应该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权,使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有可能、有资格对他们进行教化。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天地之性人为贵•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陶渊明:“此亦人子也,当善遇之。”•白居易:“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古代歧视商人•汉代法律规定:商人上街穿鞋必须一只白、一只黑。•明朝的法律规定,商人走路必须溜边走,穿粗布衣服。(三)爱物—对天地万物的爱•人情味儿的宇宙,“仁,天心也”•天人合一。宇宙在中国人眼里是生命的鼓动,是情趣的流荡,是严整的秩序,是圆满的和谐。是安顿生命的家园。中国人对大自然、宇宙充满认同感、亲和感、和归宿感。程颢《秋日偶成》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罗素:每当我和科学家谈人生,谈完了,回家我就想自杀,但回到家,看到家里的花园(审美世界、艺术世界、中国人的文化世界),又觉得人生充满盎然生趣。(英国,诺贝尔文学奖)•把无情的事物有情化,把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怀。•苏东坡:寄天地于蜉蝣,渺沧海之一-----《前赤壁赋》“须将幕席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爱的缺失•五常仁为本•仁义礼智信,以信为例•爱的缺失,最严重的精神危机•西方获普利策奖记者自杀、中国众多人拍摄女性自杀、广西冷漠一条街人生境界:圣人—大丈夫—君子•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说大人则渺之,无视其巍巍然”;“说大人则渺之,无视其巍巍然”•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涂之人皆可以为禹”•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做个君子•(二)高山仰止——司马迁的追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三)下学上达——极高明而道中庸•把平凡的事都做好就不平凡•《易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个世界、两个世界•西方宗教型文化都讲两个世界:•基督教:上帝之城、世俗之城;•佛教:西方极乐世界和人间。•伊斯兰教:天国和人间。•天国是永恒的、美妙的、欢乐的世界,人间则充满缺陷和罪恶。人来到世间就是遵循神的使命勤奋工作,慈爱大众,赎清罪孽,最后回到天国,享受永生。具有虔诚宗教情怀的宗教徒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投入人生事业。中国人“一个世界”的文化观•庄子评价孔子:“六合(天地、东西南北)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执著人生,珍爱人间,•只羡鸳鸯不羡仙。•桃花春水绿,池上鸳鸯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寂寞嫦娥舒广袖。毛泽•在人间已是癫,何苦要上青天,不如温柔同眠。《包青天》歌曲•耳熟能详的说法里积淀着深厚的人生智慧。“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是凭借恭敬有礼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人讲一个世界,一个人生,珍爱人生,“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没有宗教迷狂。培育了一种入世理性的、实用的文化意识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四海之内皆成兄弟。”•西方是依靠神圣的力量,在神的圣殿里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西方纵然有些宗教徒很迷狂,但是纯正的宗教情怀,培育了一种深厚的文化意识,培育了一种敬畏感,灵魂时常受到鞭挞、受到净化。精神更加高蹈,更加崇高,更加深沉,文化可能更有深度。•“东圣西圣,心同理同”---冯友兰生死拷问•关于死生的慨叹:•孔子:“死生亦大矣!”•陶渊明:“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曹操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西方宗教“终极关怀”:宗教徒在神的怀抱里解脱死亡中国人在一个世界里,完成生命的不朽•肉体的不朽靠传宗接代•精神上的不朽----“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宋代张载“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就是发挥《易经》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呵护一个和谐的自然;为生民立命就是实现孔子所说“富之教之”,实现孟子所谓仁政王道,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继往开来,弘扬优秀传统,开拓新的生活,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生命多么美好,自然如此美妙,天地何等仁慈!那么,又何必去追求虚无,讲究寂灭,舍弃生命,颂扬苦痛,皈依上帝呢?就好好地活在世界上吧!”----当代大哲李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