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__孔子(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标准1、了解孔子的生平2、掌握孔子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圣人孔子》轰动维也纳,老外看戏学论语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的故乡1、青少年时代:①学习礼仪,虚心求教,30岁精通六艺:②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求学活动)35岁收徒讲学,首创私学。(教学活动)2、齐国岁月:被齐景公任命为官,后因遭到晏婴反对而返回鲁国。3、从政鲁国(51—54岁:从政生涯,人生辉煌):A.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B.取得夹谷之会外交胜利:C.改革碰壁,失意去鲁,结束政治生涯。4、周游列国(55—68岁:颠沛流离):宣传自己仁政德治主张,但未被采纳。5、晚年结局(68—73岁):整理古典文献,从事文教事业①68岁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整理六经;②73岁病逝后,其言行被弟子记录在《论语》中。一、孔子其人(生平事迹)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十六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受到当地贵族社会的排挤。困苦的境遇激励孔子奋发向上。他一面谋生,一面刻苦自学。他困知勉行,不耻下问,谦恭知礼,处世深沉。于是,很快在祔上,包括在贵族中间获得了声誉。二十岁以后,他曾经当过季氏的“季吏”,负责管理仓库,又当过乘田,负责管理牛羊,干得都很出色。1、青少年时代2、孔子赴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赴齐,三月不知肉味周敬王三年(前517),孔子赴齐国,成为高昭子的家臣,并拜见齐景公。孔子与齐太师谈论乐,学《韶乐》,欣赏音乐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道,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称善。后来,景公又问这一问题,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大悦。孔子的出现是时代的象征,他将以同族结合为基础的礼乐转换为较具普遍社会性的礼乐——社会制度,进而提出“仁”,做为礼乐实现之目标。“仁”一方面是指个人的人格,个人人格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另一方面则指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以彼此承认对方的人格为要。要实现“仁”,必须靠教育和教养;而礼乐则是实现“仁”的手段,因此要从礼乐的学习与研究着手。孔子以身作则,从事教育工作,所收学生不限阶级,诚可谓“有教无类”,其精神是可佩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孔子闻韶不知肉味的故事体现了当时音乐艺术和音乐欣赏的水平,文人和士大夫把音乐修养作为教养的一部分,孔子还由此引申观念。孔子赴齐,三月不知肉味周敬王三年(前517),孔子赴齐国,成为高昭子的家臣,并拜见齐景公。孔子与齐太师谈论乐,学《韶乐》,欣赏音乐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道,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称善。后来,景公又问这一问题,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大悦。孔子的出现是时代的象征,他将以同族结合为基础的礼乐转换为较具普遍社会性的礼乐——社会制度,进而提出“仁”,做为礼乐实现之目标。“仁”一方面是指个人的人格,个人人格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另一方面则指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以彼此承认对方的人格为要。要实现“仁”,必须靠教育和教养;而礼乐则是实现“仁”的手段,因此要从礼乐的学习与研究着手。孔子以身作则,从事教育工作,所收学生不限阶级,诚可谓“有教无类”,其精神是可佩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孔子闻韶不知肉味的故事体现了当时音乐艺术和音乐欣赏的水平,文人和士大夫把音乐修养作为教养的一部分,孔子还由此引申观念。周敬王三年(前517),孔子赴齐国,成为高昭子的家臣,并拜见齐景公。孔子与齐太师谈论乐,学《韶乐》,欣赏音乐后,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道,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称善。后来,景公又问这一问题,孔子说“政在节财”,景公大悦。孔子的出现是时代的象征,他将以同族结合为基础的礼乐转换为较具普遍社会性的礼乐——社会制度,进而提出“仁”,做为礼乐实现之目标。“仁”一方面是指个人的人格,个人人格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另一方面则指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以彼此承认对方的人格为要。要实现“仁”,必须靠教育和教养;而礼乐则是实现“仁”的手段,因此要从礼乐的学习与研究着手。孔子以身作则,从事教育工作,所收学生不限阶级,诚可谓“有教无类”,其精神是可佩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孔子闻韶不知肉味的故事体现了当时音乐艺术和音乐欣赏的水平,文人和士大夫把音乐修养作为教养的一部分,孔子还由此引申观念。管理内政:中都宰司空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外交胜利:夹谷之会改革碰壁失意去鲁3、从政鲁国4、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曹、宋、郑、蔡六个诸侯国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诗经》书影《周礼》书影5、晚年结局“吾十有五而致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经历及其为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请加以解释。我十五岁致于学习(学“道”——做人做事的基本方法、原则,学习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三十岁立身处世(立于道——即明白做人的礼节和规距,明白做事的原则和分寸。),四十岁遇到事情而不迷惑(不惑于道,许多事理悟得更透彻了。),五十岁知道天命(所谓“天命”,就是天道在每个人身上的化现而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一切命运皆是天命的反映。人生的目标就是活出自己的天命。只有真正了悟到真道的人,才能认清社会人生的真相,才能认清自己,真正顺应并活出自己的天命。),六十岁能听事达情(顺于道。不会有听不顺耳的话,一切都看得清、见得透、放得下、拿得起。),七十岁随心所为而不会超越规矩(一切言谈举止无需刻意皆“从容中道”。凡事都能顺其自然,在顺其自然当中随兴所之,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越过社会人伦的规距。)1、儒家学派的创立2、孔子的核心思想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时代因素历史传统个人作用1、儒家思想的创立经济上: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殷周时代:儒是主持礼仪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孔子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时代背景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2、孔子的核心思想礼仁⑴尊尊(核心:尊君)亲亲⑵“正名”思想⑴仁者“爱人”(首先是亲亲)⑵行“忠恕”之道——方法既有差别又具温情的理想社会⑶政治主张:施行仁政,内圣外王礼的含义及孔子的主张含义:含义:礼就是周礼,是周人的典章制度等.内容:首先是尊尊,就是卑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其次是亲亲,就是对亲人的爱。尊尊表明的是等级制与君主制的原则,亲亲表明的是宗法制的原则。周礼把君主制与宗法制、政权组织与家族组织结合在了一起。政治主张:a.孔子对违反周礼的行为及改革旧制度的举措持反对态度,提倡周礼的贵贱有序。为维护周礼,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主张用周礼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与名分一致,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仁的含义及孔子的主张含义:首先是“爱人”。其次是行“忠恕”。内容:a.孔子主张仁爱应有差别,首先是亲亲,最爱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其次是朋友,而后才是他人。这种爱是建立在自然感情基础之上的。b.孔子主张人在社会中要尽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忠恕”之道是建立在推己及人的同情心基础之上的。3、仁与礼的关系只有仁与礼结合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而有严格的等级和上下尊卑的界限,另一方面,社会依仁而使人人有爱心。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既有差别又具温情的社会。政治主张要求施行“仁政”,而施行仁政的关键是“举贤人”,而理想贤人的标准是“内圣外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的标准,也是人治社会中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孔子的教育事迹及思想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2、教育对象扩大,推动文化下移,“有教无类”。3、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4、教学方法上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6、还善于“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的得意门生1、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根源是A.二人所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2、孔子“正名”主张的主要内容是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它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从积极的意义来看,主要是A.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B.有利于规范社会等级秩序C.有利于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D.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1)政治主张: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以仁和礼的协调、结合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2)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目的:恢复周礼的权威,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中国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创办私学2、主张“内圣外王”3、创立儒家思想三、孔子的历史影响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开创了“学在民间”的新模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和传承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开明君主和政治人才的理想标准官方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影响平民百姓的日常行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世界影响:⑴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⑵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