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诺贝尔奖(TheNobelPrize),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网友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1、诺贝尔物理学,杨振宁(安徽合肥出生,早年外出留学,1964年加入美籍,20xx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终在为中国物理学做奉献。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老先生还积极发声坚决支持邓老。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希望他继续留在国外发挥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至会直接骂中国人是黄祸、黄皮猪、垃圾人种。所以有些国际科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流组织,帮助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交流。杨振宁先生的努力,触动了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他们纷纷站出来帮助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打开了学术交流的大门。并且,杨振宁先生留在在美国做的物理研究的那些年里,工作性质和给美国人造导弹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他所主持的最前沿物理研究,短时间内不可能作为任何武器应用,并且这些学术成果,杨振宁先生都印在脑子里,带回了中国。1971年,杨振宁开始回到中国旅居并开展物理学教育以及讲座。七十年代的中国并非像今天一样富足,而是依旧十分贫穷落后,很多家庭都吃不饱饭,还有数亿人在温饱线上挣扎。由于当时国内局势和经济形势依然很不乐观,所以物理学科研条件和物理学科知识储备十分短缺,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是一片空白。因此,杨振宁回到中国旅居后,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国家,然后全身心地投入了搭建前沿物理学教育体系的工作当中。按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另外,杨振宁还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ThefirstChinesetowintheNobelprize,而且是在1957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件事的意义也绝不亚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什么?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的科研水平和条件都不如别人,可邓稼先却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而与此同时,杨振宁也站出来说,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所以,这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冲击是突破性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人信心的基础性支撑。实际上,杨振宁自己也曾多次在许多场合表示,他取得诺贝尔奖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但是,他给年轻一代带来的还不仅仅是信心。1978年3月,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1983年12月28日,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1984——1986年,杨振宁倡议的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吴健雄物理奖和陈省县数学奖相继成立。1997年,在杨振宁建议下,清华大学决定根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20xx年底,杨振宁回北京定居。清华大学盖了三幢大师邸一幢给杨振宁,一幢给姚期志,一幢给林家翘,姚和林都是杨振宁劝回来的。杨振宁如今尽管已经90多岁,却依然会给本科生上课,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启发指引着这些中国科学界的未来人才。所以,杨振宁不仅科学成绩令世界瞩目,他给我们国家带来的贡献也同样是巨大的,其中很多都是改变中国明天的宝贵资源。他,独自一人把清华大学的冷原子凝聚态的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他,义务参与建设了中国六十多个一流的物理实验室。他,全身心投入了中国物理学的教学工作,开展诸多免费讲座交流和实验指导。————他和钱学森、邓稼先、于敏一样,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伟大科学家。2、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本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公认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那是我在村中小学读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自理生活的能力很差,又加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有一个名叫郭兰花的女生,特别愿意看男生往我裤裆里塞东西。她自己不好意思动手,就鼓励那些男生折腾我。男生折腾我时她笑得点头哈腰,脸红得像鸡冠子似的。后来,这个那时大概刚从乡村师范毕业、年轻力壮、衣冠洁净、身上散发着好闻的肥皂气味的高个子张老师来了,他严厉地制止了往我裤子里塞东西的流氓行为。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气,骂道: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我哭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有一次,他让我到讲台上去念一篇大概是写井冈山上毛竹的课文,念到生气蓬勃的竹笋冲破重重压力钻出地面时,课堂上响起笑声。先是女生哧哧的低笑,然后是男生放肆的大笑。那个当时就十七岁的、隔年就嫁给我一个堂哥成了我嫂子的赵玉英笑得据说连裤子都尿了。张老师起先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训斥大家:你们笑什么?!待他低头看了看我,便咧咧嘴,说:别念了,下去吧!我说:老师,我还没念完呢。因为我念课文是全班第一流利,难得有次露脸的机会,实在是舍不得下去。张老师一把就将我推下去了。我堂嫂赵玉英后来还经常取笑我,她摹仿着我的腔调说:春风滋润了空气,太阳晒暖了大地,尖尖的竹笋便钻出了地面......张老师到我家去做家访,建议母亲给我缝上裤裆。我母亲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议。缝上裤裆后,因为经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后来,大哥把一条牙环坏了的洋腰带送我,结果出丑更多。一是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引得众人大哗;二是我到办公室去给张老师送作业,那个与张老师坐对面的姓尚的女老师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我说不打,她非要打,张老师也要我打,我只好打,一打,裤子就掉了。那时我穿的是笨裤子,一掉就到了脚脖子。尚老师笑得前仰后合,说张老师你这个爱徒原来是个小流氓......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因为,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重读那些批语,心中很是感慨,不由得恨断送了我的锦绣前程。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忆起写作文的辉煌。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我问他: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他说:岂止是不用放牛!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1973年,我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挖完河回家,脸上蜕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书名就叫《胶莱河畔》。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泽东的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故事是这样的:元宵节那天早晨,民兵连长赵红卫吃了两个地瓜,喝了两碗红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队部开会,研究挖胶莱河的问题。他站在毛主席像前,默默地念叨着:毛主席呀毛主席,您是我们贫下中农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念完了一想,其实红太阳并不热烈,正午时刻的白太阳那才叫厉害呢。正胡思乱想着,开会的人到了。老支书宣布开会,首先学毛主席语录,然后传达公社革委会关于挖河的决定。妇女队长铁姑娘高红英请战,老支书不答应,高红英要去找公社革委会马主任。高红英与赵红卫是恋爱对象,两家老人想让他们结婚,他们说:为了挖好胶莱河,再把婚期推三年。这一边在开会,那一边阴暗的角落里,一个老地主磨刀霍霍,想把生产队里那匹枣红马的后腿砍断,破坏挖胶莱河,破坏备战备荒为人民......这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也记不清了。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后来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1978年,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写一个地主的女儿(妈妈)爱上了八路军的武工队长,离家出走,最后带着队伍杀回来,打死了自己当汉奸的爹,但中妈妈却因为家庭出身地主被斗争而死。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写与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又被退了回来。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信的大意是: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信的落款处还盖上了一个鲜红的公章。我把这封信给教导员看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行啊,小伙子,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后来我调到保定,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文学的事就暂时放下了。一年后,我把那几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我写了许多,专找那些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终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莲池》发表了。3、20xx年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因发现发现青蒿素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难得的是,屠呦呦是从传统的中药方出发,不断筛选考证,用现代化学提炼手段分离、提纯组分,从而获得了抗疟的高效药————青蒿素。无论从中医传承方面还是实际医学成就方面都当之无愧。相较于文学奖项与和平奖浓厚的政治因素,医学奖更令人信服。作为中国著名的药学家、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相信许多人对屠呦呦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最重大的贡献就在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相应的科研成果,是抗击疟疾的良药,拯救了全球亿万人的性命,今年年初还被BBC评选为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