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讲儒家思想文化一、起源与发展(一)起源:祭祀司仪;以六艺教民者《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1、孔、孟与儒家思想2、焚书坑儒的影响3、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4、南北朝佛教的盛行与儒家思想的衰微总体特点: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西周的礼乐传统,重血亲人伦,追求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性三品”的人性论:影响:禁锢着人民的头脑,桎梏着历史的发展,同时,又使儒学定于一尊,董为儒学发展的功臣5、唐代“三教”并行政策与儒家的抗争6、宋明儒学的复兴与演变7、新儒学的兴起韩愈朱熹(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朱熹:外在权威的宇宙法则转化为---道德自觉的心性理论影响:一方面,存天理,灭人欲;另一方面强化了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尊孔崇儒,推重“心性之学”主张“文明对话”“文化中国”“援西学入儒”(三)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四)儒学经典著作《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儒家发展的几个阶段1、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都是十分具体的、为人处世中践行的规范和原则,而不是一般的抽象的形上学原理2、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为汉帝制法”,是为“素王”,把儒学宗教化。3、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性理学以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和复兴儒学为己任,复兴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积极吸收和融合玄学、佛教、道教(和道家)的理论为己所用,使得许多本来属于伦理修养层面的问题与政治制度层面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而分割不清,使得本来建立在自觉原则上的规范,变而为强制人们接受的律条。4、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康有为借儒家孔、孟思想来宣传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此后新儒家不仅汇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玄的思想、方法,而且也广采博纳近代西方新康德主义、柏格森主义等理论内容,努力完成“光大道统”、“继续政统”、“建立学统”的文化使命。春秋战国西汉宋明产生并初步发展、百家之一确立正统地位新发展并形成儒教1.孔子:仁、礼、忠恕、中庸、为政以德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3.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治、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朱熹:理气论-先理后气、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3.王阳明:心即理也、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末清初1李贽:儒学异端、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孔子权威;用童心说(真实的思想感情)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公其非是于学校;工商皆本3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董仲舒3.三纲五常设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1.二程:天地只有一个理,批判与继承确立正统地位董仲舒3.三纲五常曾国藩修身三十六字诀01、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者,事竞成;02、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欲稍得成,从恒下手;03、专:凡为一事,事皆贵专;以专而精,以纷而散;04、熟:熟极生巧,妙无不熟;万事皆熟,熟则能强;05、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广宽,得道多助;06、静:静能生明,怒以伤身;静以修身,宁静致远;07、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08、暇:人生苦短,莫图便盖;事忙易错,且更从容;09、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忙里偷闲,小处放松;10、明:人贵自知,自知则明;偏信则暗,兼听则明;11、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12、硬:刚正不阿,铁骨正之;迎难勇进,雄壮豪迈;13、俭:俭以养德,贫而自强;物欲丧志,侈以败业;14、重:心胸宽博,举止端庄;步履稳重,字墨刚劲;15、廉: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节欲莫贪,克己复礼;16、勤:刻苦求进,勤学善思;懒惰误己,勤奋兴财;17、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18、忠:忠实处事,忠诚为人;忠孝持家,忠心敬人;19、仁:仁术并用,以仁爱人;仁礼并施,稳聚人心;20、诚:推心置腹,言而有信;精诚所至,始终如一;21、敬:平易近人,不卑不亢;内外兼修,乐道人善;22、恕:宁人负我,我勿负人;宽以待人,容人之短;23、和:恶语难消,忍过事堪;和睦相处,万事谐通;24、谦:谦虚谨慎,好学穷理;满则招损,谦者受益;25、挺:艰难险苦,坚定意念;决不气馁,振作精神;26、辣:激浊扬清,赏罚严明;恩威并重,治病救人;27、变: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28、悔:遇有不测,自查反省;汲取教训;以利再战;29、耐:人生六耐,缺一不可;临危应耐,耐以生存;30、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31、滑:化危为夷,缓解矛盾;以滑化险,急中生智;32、展:化大为小,一展了之;诱其松懈,自我发展;33、浑:难得糊涂,愈致混淆;藏锋剑锐,戒骄装愚;34、忍:修身养性,志存高远;忍气静心,平息愤争;35、退:节制锋芒,谦和退避;激流勇退,养精蓄锐;36、圆:既讲原则,也讲艺术;举止留心,内方外圆。明代作弊马褂三、儒家思想基本观念1、仁的观念:内涵:仁者爱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程颢)表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方法:孝。《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义的观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者宜也”。(《中庸》)“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行而宜之之为义”(韩愈《原道》)“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3、礼的观念“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文天祥的绝笔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4、智的观念“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上)为学的工夫,并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使良知、良能发扬光大的过程。“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王阳明《传习录》中)5、信的观念“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6、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内圣范畴,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外物在人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位置,亦即破除了外物在人内心的不正确位置(王阳明所谓“破心中贼”),使人的内心能够不接受外物的不正确或不正当的诱导和诱惑,这样人的良知就会显现。“知至而后意诚”——就是说人的良知显现出来以后,自然就会坚定自己修学圣贤之道的决心,而不会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自欺欺人。“意诚而后心正”——就是说人有了坚定的决心以后,自然就会对修学圣贤之道过程中的任何困难,都可以“不忿懥”“不恐惧”“不忧患”,对任何可能导致自己放弃修学圣贤之道的东西,都“不好乐”。“心正而后身修”——就是说人有了“不忿懥”“不恐惧”“不忧患”“不好乐”之心,不受任何干扰之后,就会自觉的将圣贤之道贯彻于自己的一切行为之中,并使自己成为圣贤一样的人,最终实现“身修”的目的。格物、致知是“内圣”的第一阶:即“明本性”;诚意正心是“内圣”的第二阶:即“坚道心”;修身是内圣的第三阶:即“行圣道”。其中格物、致知是内圣的基础阶段,即“破心中贼”的阶段;修身是内圣的发挥阶段,也就是将“破心中贼”的成果发挥于外在行动的阶段。诚意、正心则是联接“基础阶段”与“发挥阶段”的重要保障。仁礼一体和“以礼为体,以法为用”构成分层践行的礼法体系,超越社会形态、超越阶级形态的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永久和谐的科学完善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方略。“内圣外王”涵盖了“塑造人”的理论和“塑造人群(含人群、社会和国家、世界)”的理论两个方面,事实上也就是涵盖了整个社会学的全部领域。三、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1、以王道仁政来化导天下的治国理念2、“要在中央,事在四方”的政治制度3、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4、“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人际伦理5、“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观念6、乐观而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7、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儒教——孔庙——圣教、儒学——书院——文教、儒仕——国子监——政教,儒门一家三教四、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即学而优则仕。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形成“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五、儒家文化对现代文化的负面影响第一、重道轻器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器”。《礼记·王制》说:“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种思想源于儒家的传统”。罗素《中国问题》第二、“重人情贵亲疏”对现代化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亲亲”,在利益上“公”、“私”不分,在心理上“人”、“己”难离第三、儒家文化重整体,倡协同的特点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荀子:“(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体主义要求每一个人都“忘己”、消融于群体之中,而且却并不主张平等,而恰恰是要保持等级。因袭惯例、迷信权威、盲目服从、思想刻板、听天由命、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处事老成、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以及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保守性格。第四、儒家“中庸”思想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过犹不及”、“允执其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