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传统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第一节儒家文化的源流一、周公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1.周公名旦,是我国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经历了小邦周灭掉大邦殷商的历史沧桑之变。2.周公在政治思想上对孔子产生的影响: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3.周公制礼对孔子的影响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也正是西周以来的思想传统。据史载,周礼便是由周公制订的。孔子生长于原属周公封国的鲁国,而且是春秋时“犹秉周礼”、“周礼尽在”的鲁国。第二节孔子、孟子与儒家文化的产生一、孔子学说及其传播1.孔子生平与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国的贵族,因在上层政治斗争中失败,流亡于鲁国,父亲叔梁纥做过鲁国的陬邑宰。孔子像孔子早年地位低贱,当过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的“乘田”、“委吏”之类的小吏和家臣,以后主要是从事帮助贵族办理丧事赞礼的“儒”的职业,后来作过鲁国的大司寇,但为时不长。他推崇西周政体,以西周社会为蓝本构建其政治理想,并四处奔走,周游列国,上说下教。孔子讲学图他整理三代典籍,删诗书,定礼乐。中年后收徒讲学,为后来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儒学理论体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他的及门弟子和再传弟子将他和学生的言行编纂整理成书,是为《论语》。《论语》是今人研究和了解孔子及早期儒家思想的最主要的资料。(一)创立了儒家学说首先,它注重人的因素,主张“仁者,爱人”。第二,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关注社会问题。第三,希望实行“仁政”,一定的民本主义色彩。第四,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五,提倡“中有”、“中和”,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二)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作为从贵族阶级没落而来的下层的“士”,他首先揭起私学的旗帜,招收弟子,推动了学术下移。孔子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宣传和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努力。孔子故乡的泰山(三)整理了古代文化遗产。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对象主要是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于《诗》、《书》、《礼》、《乐》,主要在于重新编订。孔子赞《易》,阐发其中的哲理,《易传》为孔子所作。至于《春秋》则为孔子所作。2.孔子的基本思想A.孔子的仁学思想B.孔子的礼制思想C.孔子的认识论思想孔府3.先秦时期孔子思想的传承孔门弟子随孔子学习,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而每个人也各有所长。孔子曾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孔子弟子中较为著名的还有不少,据说,在所培养的3000名弟子中,学有所成的就有72人。孔子庙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及其后学不断分化,逐渐形成了儒学的不同派别。《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梁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便是所谓“儒分为八”。孔子研究院孔子一生经历坎坷,到处奔走,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其言行也没有得到认真的整理。而到后来,不仅孔子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弘扬和传播,到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甚至成了诸子学说中的“显学”,这都是孔子弟子的宣扬之功。在孔子生前,有的弟子可能已经学有所成,离孔子而到各地。孔子去世后,一些孔门弟子守丧三年(子贡庐墓六年),然后亦相诀而去。孟子、荀子对弘扬孔子学说,并使儒家之学成为百家之学中的“显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4.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首推《论语》。除《论语》以外,如《春秋》、《左传》、《国语》、《孟子》、《礼记》等书中也保存了孔子的不少遗言。经过孔子编订、审阅过的《诗》、《书》、《易》、《春秋》等,也都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孔子思想,也都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2005年,我国隆重举行祭孔大典二、孟子学说及其影响1.孟子生平及其事迹孟子,生卒年不详,大约为公元前385—304年。是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一说当时属鲁)人。孟子的祖先也是鲁国公族“三桓”中的孟孙氏,到孟子时代,孟孙氏已经衰落下来。孟母三迁孟子稍长,从学于子思的弟子。孟子通晓五经,尤其长于《诗》、《书》、《春秋》。他虽然没有直接受业于子思,但却属于子思学派。他的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又形成了“思孟学派”。孟子一生的与孔子相似。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孟子在后来便开业授徒了。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由于孟子的宣扬,战国时的儒学才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正因如此,后世的学者十分推崇孟子。2.孟子的基本思想A.性善论“善”是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B.“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是说,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在孟子的时代早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实现象,他对这种现象加以概括,本意是说社会是有分工的,不是什么事都是要自己亲力亲为。C、“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仁政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孟子故里民本主义孟子首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辉煌命题。其一,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其二,听政于国人其三,与民同乐孟子画像第三节宋明理学与儒家文化的发展一、秦汉至隋唐时期儒家文化地位的演变1.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文化的浩劫秦始皇焚书下达后,除了医药、卜筮、种树类图书,全国一片焚书的浩劫,许多读书人迫于酷刑只好把珍藏的书籍交给政府。犯禁的儒生多达460人,秦始皇下令将他们全部坑杀在咸阳城外。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坑儒”事件。秦始皇2.刘邦:促成儒家文化地位转变的天子刘邦是一位起于小吏的草头天子,汉初大臣们对儒学没有任何的了解和兴趣,因此,儒生们不得不谨小慎微。他即位称帝之初,对儒家的《诗》、《书》等典籍没有丝毫兴趣,也就是说他对儒家典籍的教化作用一无所知。可是,后来的刘邦却与先前判若两人。刘邦“汉代重儒,开自陆生也”陆贾(约前240~前170)是楚国人,高祖建立汉朝后,陆贾奉命出使南越(在今广东),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南越王赵伦,回朝复命时,高祖大喜,升他为大中大夫。《新论》刘邦塑像3.董仲舒进献《天人三策》:儒家文化独尊地位的形成汉初的统治者为了修复战争的创伤,整个朝廷崇尚无为之治,并以黄老之学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因此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继位以后,他打算用儒术治国。但一开始却遭到其祖母、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的阻挠。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死,这就为“罢黜百家”扫除了障碍。第二年,汉武帝下诏要各地官府举荐人才,提出更为积极的治国之策。汉武帝在汉武帝举行第二次策问时,召来了一帮儒生。儒家大学者董仲舒,就在这次对策中脱颖而出。董仲舒(前176一前104),河北广川(今河北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博通六经而专治《春秋公羊传》。他在呈给汉武帝的第一策中,依据《春秋公羊传》和《易经》的阴阳之道,提出了“法天”、“正始”、“教化”、“更化”四策。董仲舒在他的第三策中建议:“凡是不在《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孔子学说范围内的议论、学术,应该全部罢去不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仔细阅读董仲舒进献的对策,基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朝廷在京城长安设立了太学。太学为《易》、《书》、《诗》、《礼》四经各设了三个专科,为《春秋》一经设了两个专科。每个专科都任命相应学派的当家大学者为博士官,负责传授各自的学说。董仲舒像4.汉末名教信仰危机:儒家文化地位的衰落所谓“名教”,即指儒家的政治原则,名即名分,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正定名分、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和等级制度。东汉时期,一方面,统治者通过学校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又通过察举孝廉等方式罗致人才。东汉王朝通过提倡经学,表彰名节,弘扬了封建礼教思想,从而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重视名节的风气。东汉陶俑东汉末年,人们对儒家所提倡的封建礼教的信仰却出现了危机。首先,人们的君臣观念出现了淡漠的趋势,与之相应,父子、夫妇、朋友等方面的人际关系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东汉末年政治家曹操东汉后期的两次党锢之祸,给官僚士大夫以沉重的打击,在自身的生存都不能自保的情况下,他们无力顾及其他,因此,他们对于如何维系社会的统一与稳定已经不再十分关切。自东汉以来,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儒家的思想主张已不能挽救社会危机,因而便对汉代以来的儒家思想进行反思,出现了像王充、桓谭、扬雄、仲长统等社会批判思想的代表。儒家原有的一些社会文化功能在无奈中丧失。5.唐太宗:儒家文化地位的有力倡导者李世民(599~649)虽然是行伍出身,但他的文化造诣却不一般。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在秦王府新设置“文学馆”,聘请了大学者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土”,分三班轮流进府值宿,陪他谈论儒家各经经义和天下大事。李世民登位为唐太宗,他又在皇宫正殿的左边设置“弘文馆”,派当朝大臣中著名儒家学者虞世南、诸遂良等人兼任“馆学士”。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开始扩充国子学。他把国子学分设国学、大学、四门、书算等四个大学院。并且还在校园建了一座儒家先圣庙。按唐太宗旨意,立孔子为儒学先圣。从此,历朝在国家和地方各级官办的学校里,都立庙祭祀孔子。国子学又经常举行演讲会,请著名学者演讲经义,凡读书人都可以去听讲。唐太宗剧照贞观年间,大唐国势强盛,由于重视文化事业,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前来交流学问,中国的国家高等学府开始对外接受外国留学生。文化事业的发达,使国民的道德和文化素质空前提高,相传当时长安城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子祭酒孔子后人、大儒孔颖达负责,组织一班学者一起整理汉末以来流传天下的各家经解,去伪存真,取长补短,写定一百七十卷《五经正义》,颁发全国。唐代大儒孔颖达二、宋明理学的流变1.“北宋五子”与宋代理学的开端与奠基理学,亦称为新儒学。理学是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北宋五子”指“理学宗主”周敦颐、象数学家邵雍、“大化”秦人的“关学”领袖张载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宋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周敦颐周敦颐一向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