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儒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后来这些人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由于这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道德都高于常人。孔子出现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汉武帝时期,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数千年。孔子像(宋代马远作)孔子像孔子故里孔子像伦敦南岸大学孔子像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孔庙大成殿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2、在历史观方面,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3、在社会伦理方面,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孔子的生平及思想孔子是父亲64岁“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3岁丧父,少时贫贱,他管理过仓库,牲畜,后来又做司空,大司寇,时间不长。周游过卫,宋,陈,蔡,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成功,晚年回到鲁国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他曾经正乐,作《春秋》,传讲《诗》、《书》,对于保存和传播古代学术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广收弟子,传授知识。《论语》《论语》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先秦儒家人伦一、孔子的天命观和仁、礼思想五十而知天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乐思想核心—仁“好仁者,无以尚之”《论语·里仁》“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讲解58处。《论语》仁礼结合,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从修养主体来看,恭、宽、信、敏、惠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人之道。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一是服务于国家政治,二是植根于血缘基础,三是强调伦理本位,四是重视主体能力,五是抑制个性欲望。人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早期儒学也被称为“人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睦,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仁——人生观,礼——伦理观,和——社会观,中庸——哲学观,大同——世界观,修齐治平——价值观。“仁”——忠恕之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仁(109)礼(75)学(64)诗(1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仁”——忠恕之道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里仁》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论语》中有156人。《老子》中没有具体的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孔子语录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子曰:“衣敝纭袍,与衣孤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第九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第十三孔子语录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第十五子曰∶“乡原,德之贼也!”阳货第十七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第十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孔子语录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第十七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孔子的人学内涵一、以人为本。二、与人为善三、修人以德四、学而成人“贤哉回也: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李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2008奥运会迎宾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一、孔子是当时学问最大的人。二、孔子是社会批评家。三、孔子是百家争鸣的开启者。孔子死后,弟子及门人传播他的学术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门派。嫡派的孔门道统是由曾子来进行的。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著《大学》、《孝经》,孔子孙子子思师从曾子,著有《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弟子,是孔子的三传弟子。而荀子这一派是从子夏这一派流出来的。孟子像二、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思孟学派“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四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从孔子的“德治”到孟子的“仁政”是儒家政治学说的重大发展。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反映出伦理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的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人性本善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性善”和“良知”。因为性善,所以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不去培养扩充自己的善端,他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在“仁学”理论方面,孟子补充提出了“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舍生取义”,使儒家的道德观更加完备。在政治思想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出了仁政观念。荀子像尽心、知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夸大了道德意识的作用。把儒家学说向内转三、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荀子·天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富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礼法并重,隆礼重法荀子强调“性恶”,认为善是人为的表现,不是人的本性。人性恶,所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其方法一是“修身”,二是“师法”。主张强化君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还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法治是从礼义出发,以人治为本,依然是儒家的内核。汉代儒家观念第一位经学大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神学化的儒学体系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天、地、阴、阳、金、木、水、火、土、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命之所予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以“穷理尽性”为口号,带有不同于以往的哲理性和思辨性,以及为封建政治服务的自觉性等特点。研究的儒家经典首先是《易经》还借用《春秋》的微言大义。以天理为中心观念,形成一整套的学术、思想、话语、时间。内圣之道道学天道:自然法则性理:道德本质。物理:事物本质、规律意理:社会人生的道德原则。开山祖师周敦颐《太极图说》《易通》孔颜乐处关中学派——张载主张学以致用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周敦颐朱熹程颢程颐洛阳学派——二程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派别新仁学程颢:天者,理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程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