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春晚想到公开课》读后感在《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杂志上,我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也很有见地的文章——《由春晚想到公开课》。“春晚”和“公开课”两者均承载了很多东西,被寄予了厚望;为了让观众、听者印象深刻,都作了很大程度上的“美化”,结果都“走了样”;都走入了两难的境地,让人又爱又恨。读完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作为青年教师,每个学期至少要上一堂教研课,平时也会听到很多的公开课、观摩课。而这样的课,承载着太多的东西,教师们希望在课堂上展示出最新的理念,最好的水平,最精美的课件,最高效的课堂,所以教师们怕在公开课上失败,怕在公开课丢脸。众所周知,公开课与常规课相比,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还加入了“第三者”——观摩者,与常规课的封闭性相比具有公开性。因此公开课教学总是具有双重的主客体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观摩与被观摩的关系。面对公开课,扪心自问,我们总会本末倒置,把观摩与被观摩的关系放在了教与学关系之上。为了让观摩者印象深刻,将一堂公开课进行“包装”,作了很大程度的“美化”。或是哗众取宠,或是标新立异,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放大自己的亮点,让观摩者印象深刻,而能否让学生有所得就没有过多地考虑。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思考过,上公开课是不是一定要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讨论交流;是不是一定有学生多遍朗读,且每次形式有别;是不是一定要问题一出,学生举手如林,师生配合天衣无缝;是不是一定要进行课堂拓展,让课堂联系生活;是不是一定要掐表踩时,最好是以铃声配合下课声……这样的课堂,虽也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教师不是真教,是“教”给观摩者看;学生也不是真学,是学给观摩者看的。特别是语文教学,理解文本是需要潜心阅读的,需要给时间让孩子静静地品味。而在我们的课堂上,上公开课的教师最怕没有学生举手冷场,只一味希望问题一出学生举手如林,我个人感觉这样的阅读让学生内心是浮躁的,他们在这堂课中最多也只是充当了配角,帮助我们完成了表演。正像这篇文章的作者所说的那样:“久而久之,公开课穿上了功利的外衣,便慢慢“走了样”,成了作秀的公开课、泡沫化的公开课,成了教学的异化。当公开课教学带有一点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表演冲击甚至代替了教学,公开课就丧失了教学的本质,进而也就失去了观摩的价值。”我再摘录一段原文,个人觉得作者从教与学的角度出发,句句在理:“如果说春晚要的是气氛、欢乐,是收视率。公开课呢,我想一线老师要的是真实,是效益,是个性,是教学中许许多多的不能回避的问题。一堂供人研讨、向人展示的公开课,首先应有“平实”的教学品格。“平实”就要求在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流程上是属于常态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上蕴含着经得住推敲的坚实品格,在教学设计上追求创新但又浑然天成。“平实”就要求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情意要素、知识能力为第一价值追求,不刻意追求和谐一致的共识或结论而自然地留下某个问题以作课后之思,不刻意追求课堂上的完美无缺而有一些遗憾和问题以待研究和改进……”公开课传递的是教者的一种理念,一种思考,一种研究,公开的不仅仅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一份精彩的教学设计,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公开的还有教师的人格和智慧。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摆在第一的位置上,每时每刻都不忘为师者的责任,真实的教学,平实的课堂,才会使公开课这种极好的教研活动带来真正良好的示范效应,并扎实的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