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具有规定科研项目或者其他特殊用途的非偿还性专用经费,是为扶持高校实行科学研究、探讨新进展的资金,也称作项目经费。其最大特点是专项核算、专款专用。从资金来源划分,有中央财政持地方高校发展的科研专项资金,上级财政拨付的科研项目经费,校内安排的专项资金和横向科研课题专项资金等。从内容上分,包括重大项目专项、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重点科研课题专项、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等实行研究所需资金等。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随着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专项经费在总预算经费中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大。所以,对其实行有效的管理,做好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研究和绩效考核,持续提升其使用效益,就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注重的重点,同时也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一、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特点及绩效考核的意义一般来说,高校科研专项经费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审批核实,再经由财政部门拨款给高校的专项费用。首先是要投入到指定项目上,必须是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并要在财务上单独核算,项目完成后要结题上报;其次,科研项目的实施不但是为了满足规定项目研究方向的需要,还要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科研及总体平衡发展的利益;同时还要按照项目申报的要求,圆满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最后科研专项经费还要接受国家相关监察部门一定的监督。十一五以来,高校的科研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囊括了一半以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为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高校科研队伍持续壮大、优秀成果大量产出、获得约三分之二的国家级奖项等。科研所取得的成就是尽人皆知的,若能对科研专项经费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科研人员注重项目研究效益,即时调整研究方向,提升科研项目研究的进度与准确度,创造更优秀的科研成果。同时,完善的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还有助于平衡科研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促动高校事业的快速、稳键发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的全方位发展。二、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现状因为高校科研专项资金管理特别是绩效考核评价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可避免的存有着重投入、轻管理,重表面、轻效益,重微观、轻宏观的问题,高校往往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不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范围执行,使用目标不明确,缺少对项目预算执行的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体系,造成了专项科研经费所体现的效益不能很好鉴别。1、绩效考核观点淡薄。每年高校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成功申报,上级财政部门要下拨大量的资金,用于完成科研课题。但是很多高校对于这些科研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不到位,科研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观点不明确,项目预算与结算审核严重脱节,甚至出现了部分经费被当成了科研人员福利费的现象,有些科研项目已经完成任务,但因为经费有结余,不即时结题而导致经费的浪费等等。不但造成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用效益低下,还给腐败行为有漏洞和空子可钻。当前高校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观点比较模糊,评价的标准主要停留在专项资金的配置状况,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现,科研的学术成果完成情况等水平上,忽视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管理对学校整体发展壮大所起到的重大作用。2、绩效考核标准单一。科研人员使用科研专项经费会形成很多种成果,一般有科研发明,科研奖项,学术报告,论文,专著,专利等。高校专项预算管理存有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情况,面对如此复杂的预算管理和经费使用情况,种类丰富的成果,往往采用完成其中一项指标任务,作为统一的绩效衡量标准。用这种简单的单一指标对不同的项目执行效益实行评价,忽略了各学科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研究上的不同,以及同一单位不同部门在教学模式、行政管理上的不同职能特点,形成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全面。所以,要准确评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对不同科研成果区分对待,采用公正科学的手段实行绩效评价,才能持续提升专项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3、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从现状看,很多高等学校缺少一套科学健全的基本专项经费绩效考评体制,绩效考核目标随机而定,或仅仅被动应付上级部门下达考评目标和要求的检查为目的,不能对学校预算管理执行情况实行完整的反映,更谈不到发挥专项经费考评在高校教学及科研中应有的作用。绩效考评结果并未与单位拨款和职称考核等具体情况挂钩,这就逐步淡化了绩效考评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科研人员参与绩效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还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也不利于高校培养尖端科研人才,更不利于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三、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指标的构建设想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增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体现实绩的科研绩效管理机制”的要求,对科研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必须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科研、人事、财务、审计等部门相互配合组建科研绩效考评小组,对科研项目执行的质量、进度,科研成果的大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均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方式实行相对客观量化的估计,同时还要参照科研专家、权威学者的系统考评意见,综合确定量化的科研专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者设想,绩效考核的量化指标从投入、产出、效益三方面,建立三级指标体系实行考评。1、科研投入主要考核人财物的前期投入情况。一般是通过对科研获得的财务预算数据和科研所需的前期软硬件配备状况,实行逐项分析得到的评价指标。项目预算资金的投入主要通过在上级对申报的项目层层审批下达后,资金到位率和资金下拨的即时水准来反映。资金到位率是指按预算拨付的项目资金与计划使用资金的比率,衡量该项目是否按照上级批准的课题研究方案要求,足额到位项目研究资金。资金下拨的即时性是指项目批复下达后,科研专项资金以及配套资金能即时到位的指标,用于考评预算资金是否按计划拨付的即时水准。软硬件配备指标主要衡量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状况,由科研设施的投入水准,实行研究所需参考的图书及专业资料的丰富齐全,是否有充足的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研究等项指标来反映其投入情况。主要考评购置的仪器设备,实验用品、图书、专用资料等为完成课题而投入的设施,与项目建设目标的相关性,价格的合理性、专业实验档次的高低以及满足提升教学、科研质量的实用性,配备科研人员结构的合理性。2、科研产出主要考核预算支出的情况和项目完成的质量。一般是通过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科研产出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指标来反映科研的绩效。考评预算执行与上级批复下达的经费预算是否相符,财务资料是否完整合法及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即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制度要求的符合水准以及财务数据和报销资料的真实水准。考评科研产出的产品,主要包括发表的论文的质量,根据科研课题成效出版的著作及教材的权威性,取得的课题专利权及科研成果获奖的等级等。3、科研效益主要考核通过项目的科学研究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这项指标是考核的重点,所占分值最大。(1)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教学科研经费逐渐增加和课题的深入研究,促动了学科建设壮大和研究水平的提升;通过实验室研究技能的开放以及设施资源共享,减少了重复研究的浪费和设施的闲置;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试点实施,扩大了科研实验的影响,提升了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壮大了科研队伍,对于同类型实验起到的示范和促动作用等。(2)项目的社会效益包括:通过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相对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是走出去对与研究相关或相似的目标实行技术指导和传授经验等;通过多种科研服务的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动作用;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带动相对应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强盛,为社会发展与进步创造更大的效益。四、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的使用高校每学期结束前,对已完成的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对照上表中的绩效考核评估指标,实行测评打分。分值在80分以上的为绩效高、课题完成好的项目,能够作为学校考核评比和申请新项目的优先条件;分值不足60分的为绩效差、课题完成差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要深层次分析原因,找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差别,并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通过测评打分,使科研人员明确在项目资金的执行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尤其是在产出效益方面更要进一步努力,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绩效水平。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绩效目标实现水准的考核工具,是衡量检测评价科研专项资金有效性的量化手段。选择设置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指标,对科研专项经费实行绩效考核,能够促动科研人员自觉从立项、实施、资金使用,到完工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调整资金使用方向,逐渐完善专项支出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达到持续提升科研专项资金产出使用效益的目的。高校科研专项经费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