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心得体会范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师承心得体会范文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第二篇范文】:师承心得体会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等倡导下,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名医工程以来,先后聘请了20余位国家级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上世纪80年代我是名中医张学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我又有幸拜国家首批名中医李振华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不惑之年更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名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李老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记得去郑州首次拜访,他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他虽已八十多岁高龄,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今年四月应邀为河南中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长达三小时,三四百名青年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李老教导徒弟们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他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二、李老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李老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少年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并继承了家传的诊治经验,回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李老在上世纪70年代亲自编著的《常见病辨证治疗》中,每个病的治疗方法均师古不泥古,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我在拜师后一直在内科门诊工作,坚持白天应诊,其他时间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脾胃论》等历代医著,遇到疑难病例经常电话请示先生会诊。李老在我的学习笔记中批注:“读《金匮》可善治内科一般疑难杂病,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除可精确树立辨证论治观点外,并可长于治疗一般热性病和热性传染病,切不可等闲视之。”李老经过毕生研究温病、《伤寒论》提出“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损阳伤正是伤寒的病理基础”这一学术思想,用于指导流脑、乙脑等多种属于温病性质的热性传染病以及伤寒病证的治疗,取得卓效。他的治学经历为我们成就名医指明了路径,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三、脾胃学说为指导,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李老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指导十届脾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老是中医内科的大家,擅长脾胃肝胆病的诊治,从他关于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辨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他的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2.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3.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4.重视湿热互结。5.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6.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7.脾胃病胃阴虚证治。8.承担“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五年300例患者住院治疗总结,经国家卫生部验收并通过鉴定,其有效率为%,治愈率为32%,属国内外先进水平。四、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关键点”,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脾胃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李老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比如脾虚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克土脾胃病久不愈之证;若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易出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今年八月我专程去郑州跟师临证,在与李老的讨论中认识到学习老中医经验的关键在于落实到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李老精于辨证论治的要诀在于善于寻找四诊信息与症候的“敏感点”。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关键点”或者说“敏感点”,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改变机体的状态。他将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论述的复杂事物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于研究辨证论治的规律很有意义。对于疑难杂证和急危重证更要善于寻找症状信息的“敏感点”,以截断或逆转病机。例如李老曾回忆年青时患急性阑尾炎出现高热、剧烈腹痛、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的周围循环衰竭的危象,他想到陈修园医书中所说“绞肠痧,刺委中穴出血则不死”,急让家人用碎碗片刺其委中穴,黑血直流,几分钟后四肢温暖,绞痛缓解,生命得到挽救。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关键点”不胜枚举,又如跟诊时有一舌麻半月女性病例,徒弟们无证可辨,经李老详细问诊,伴有胸闷症状,从“舌为心之苗“入手,与生脉散加味,三剂药后症状消失痊愈,体现了寻找四诊“关键点”的重要性。五、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李老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综合以上体会,我认为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学好中医的捷径;名师心传口授、临证指导是学好中医的最好方法;学好中医必须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要在“悟”字上下功夫。名老中医专家以对中医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毫无保留地提携后学,他们的精神时刻激励着中青年医生为岐黄医术的兴旺昌盛而努力奋斗!【第三篇范文】:师承教育工作总结我院自201X年04月被确定为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今年的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组织管理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业务院长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二、带教情况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1名带教老师,3名学术继承人。按照庄浪县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3名,截止目前,每位学生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12份,学习心得12篇,跟师笔记51篇,月计6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三、存在不足半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四、今后的打算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第四篇范文】:师承学习体会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倡导下,东苑中医院实施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我是一名中医大夫,两年前我有幸拜郭老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医学领域开始的我,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郭老师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她给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她虽然年龄50岁,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在201X年11月20日应邀为为东苑中医医院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提倡“阴阳动态平衡观”。医院的全体医医护人员对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