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法律方面的学习,多宣传守法的重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二、人文底蕴在国际化的世界,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真正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任意跟随一种文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与世界观。因此,课堂上教师们强调在传授学生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通过思品课堂上学生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要反对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要反对崇洋媚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创新民族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三、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要想叫学生乐学善学,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的人,自己养成好学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学兴趣,产生了好学的激情,催发了学生好学的嫩芽,使学生逐渐从模仿老师到自觉需要好学的精神状态。要想叫学生勤于反思。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当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四、健康生活健康的生命是我们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才、发展关系重大。我们要教育学生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应放弃生的希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调控情绪,自尊自爱,将心比心的良好心理品质。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二学习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后深有感触,下面浅谈几点心得体会:1、素质与素养的区别: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阐述,要点是:素质的主体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而素养的主体则是人或学生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由此,是否可以这样考虑:提出素养主要是要回答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则侧重于学校提供什么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这里蕴含的深层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来描绘。受教育后的人的表现,成为关键所在。应该关注的是:受教育后学生能表现什么而不再是我能给他们什么这里面的细微但深刻的差别,需要引起关注。2、核心素养的演变:作者介绍了比较典型的德性论(代表传统的理论)、能力论(以四个学会为核心的工业时代的认识)、素养论(90年代后,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代表后工业时代的认识),结论是:核心素养受到当代世界的普遍重视对它的界定总体上一致但也略有差异,体现了民族特色这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个人与社会协同作用下的渐进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素养核心素养的架构应兼顾个体与符号(工具)使用、自我发展,基于社会之间的关系。3、核心素养的概念:作者给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的定义是: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从目标(培养什么人)、性质(共同的最基本素养)、内容(知识技能态度等等的综合表现)、功能(超越升学与就业)、培养(先天遗传基础上的后天环境影响)、评估(定性与定量、显性与隐性的结合)、架构(涵盖文化学习、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发展(终生发展与阶段目标的结合)、作用发挥(整合各个方面)等九个方面对核心素养的定义作了解释。作者又从宏观(国家教育目标和方针政策)、微观(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考试等)。从作者引述的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看,一般把这个核心素养分为能互动的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三个方面。4、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作者将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五个方面概括。为了比较,作者用从伦理道德求学治学方法生活礼仪与日常行为习惯人文历史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自然科学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视程度作了分析。整体来讲,按照第一章演变的讨论,不管怎么美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核心素养演化的视角,属于美德论至多是美德论的最高表现,仅此而已。5、从现实需求中归纳核心素养:这一部分最有参考意义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这三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现实需求对核心素养的影响。尽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参考意义。6、从现行课程标准中反思核心素养:这一章篇幅达55页,在本书中仅次于国际视野下的核心素养。不过,在我看来,这一章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它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什么新的补充。而是一份对课程标准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对我们现在的课程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进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很少见到这样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文本。对核心素养推进的实践探索:算是收关之章,谈了几个问题:从质量评估入手推进核心素养(这并无特别);从核心素养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前一章已经详谈,这里提到的直接指导型互补融通型值得一提);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部分提到了教师的核心素养有点新意)。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范文三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20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