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曾国藩修齐治平-》教学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曾国藩之修齐治平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1811年11月26日出生在一个偏僻山村的地主家庭里。曾国藩有兄弟5人,他排行老大,另有1姐3妹,家中对他们兄弟严加管教,希望他们能光宗耀祖。曾国藩的祖父自幼教育他们“君子在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曾国藩从小发愤图强,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1846年充文渊阁直学士,次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他能获得这么快的擢升,关键在于他刻苦修身。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从不放弃自己的品德修养,至其年衰,政治思想成熟,也不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自责。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实写照。曾国藩立志求学,要求极严,抱负很高。他曾对4位弟弟说:“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读书讲究“志、识、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国藩极重择师交友,立志向圣贤看齐。他在诗中写道:“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曾国藩在其志向的激励之下,终生勤俭谨慎,学修不断。因此,当清国镇压太平军起义屡遭败北时,他创立的湘军却能扭转败局,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清政府称他是“学本有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赞扬他是“中兴第一名臣”。在极重“立德、立功、立言”的湖湘学派中,曾国藩既是一名推波助澜者,又是一位成功的佼佼者。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曾国藩家书自时起便风靡流行,历久不衰。后经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种版本。曾国藩击败太平军,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他一生的转折点是处理“天津教案”。他卑颜屈膝,为洋人卖力,最后在国人的讥骂声中感觉到“天津教案”是“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为一生之憾事”。近代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他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影响毛泽东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曾国藩曾被人推许为孔子、朱子以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建树功业、转移运世的伟人贤者,清朝咸同中兴第一名臣。然而,也有人骂他是民贼、元凶、汉奸、民族罪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修身:曾国藩的修身五字:诚、敬、静、谨、恒。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言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作检讨。道光二十二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好处,自己很羡慕;醒来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入,心里又是羡慕。他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最为可贵的是,从31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在此后的30年中,即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齐家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1、勤。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2、孝。百善孝为先。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3、俭。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4、仁。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他要求纪泽、纪鸿等日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5、恒。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于此三者,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他教导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反复要求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6、谦。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的治国三纲:储才养才、抓住机遇、屡败屡战。第一,储才养才。简而概之,曾氏用人就是八个字:广揽、慎用、勤教、严绳。1、广揽,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各方面的人才。想要广揽人才,英雄莫问出处”,曾氏帐下各种人才俱至,有李鸿章这样通过通过正规科举出身的人才,也有放排工杨载福、愤青鲍超、师爷左宗棠在野人才,还有塔齐布这样“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这首先得益于曾国藩独到的识才技能。其次要真正有求才若渴的态度。他的两江总督府被誉为大清的人才宝库,由此可见曾国藩在用人上的成就。2、慎用,合适的人要用在合适的岗位上。曾国藩虽然广揽人才,但在人才的使用上非常谨慎。他善于从细节上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德行,从而对人才形成全面判断。曾有一位穷困的读书人在曾国藩帐下谋得一份差事,终于吃上了饱饭。此后,他在吃饭前必定要先仔细地将饭中的谷粒挑出来丢在地上,然后才吃饭。曾国藩见后立刻通知账房要此人结帐走人。旁人不解,便请教他,曾答:此人先前受苦吃不饱,吃饱没几天就忘了根本,变得如此挑剔,将来一旦位高权重,那还得了?他根本不会考虑黎民百性的利益。曾国藩在主政两江时,很多乡亲好友都去投奔他,但他都是给足盘缠后要他们回去。他说:好马劣马不能同槽喂食,否则好马也会变劣马。我的两江总督府是一个人才府,如果平庸之才也进了人才府,那么真正的人才就会寒心而走人。3、勤教,就是经常培训、教育。曾国藩很善于通过书信、面谈及饭前闲谈来对部属进行培训、教育。书信好理解,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无所不谈;利用吃饭进行培训、教育,是曾氏的专利了。曾国藩喜欢在吃饭前与部属、幕僚谈诗论文或讲一些幽默而又富有哲理的笑话,其他人笑得前仰后合,他则在一旁微笑着用手慢慢捋胡子。李鸿章在晚年经常与人忆及恩师的饭前教育,可见他是受益匪浅的。4、严绳,就是建立全规章制度,来管理、督促部属。制度不健全,好人干坏事;制度完善了,坏人也做好事。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进行了丰富的实践,可叹今人还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清。第二,抓住机遇。当时,朝廷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和太平天国部队打仗。除了曾国藩,其他人死的死、走的走,没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曾国藩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将事情做到极致。清政府只是叫大家办好团练,也就是办民兵,将地方维持好,但不让地方建军队。但是,曾国藩还是把团练当做军队来训练。江忠源在湖北打仗的时候,军队死了很多人,希望湖南给他提供兵源,帮他在地方训练军队。曾国藩抓住了这个机会,短短几个月,就将团练从1千人扩大到1万人,还很有远见的建立了水营,加上这些辅助人员共1.8万人。打下武汉后,曾国藩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请朝廷将攻打南京的任务交给他。当年打南京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家项目,这个国家项目被湘军这支“乡镇企业”拿下来了,这意味着你就是当今中国第一支劲旅,意味着你就是第一。从分散在县里的散兵游勇,到担负着打南京的军事任务的正式军队,湘军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就是抓住机遇。第三,就是屡败屡战。曾国藩想浩浩荡荡打到南京,战无不胜。哪知道出师不利,第一仗打下来大败,在长沙他羞愧难容,要跳河自杀。后来在江西也是左右为难,战争极为困难,他又面临强有力的对手石达开,石达开带领20多万兵与他对抗。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湘军一次失败时,幕僚给曾国藩起草一个报告,说湘军最近打仗屡战屡败,但是他改了一下说是屡败屡战,我屡败了还要屡战。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