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田麦久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总体规划,对于运动员两年以上的训练过程的设想和安排,都属于多年的训练计划,其时间跨度有时可长达十几年。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有已表明,不经过多年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为了保证多年的训练取得理想的效果,即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需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合理的和整体的规划。调查表明,我国不同项群奥运选手的培养期在7.6~11.2年之间(表10-1)。表10-1我国第23届、24届奥运会参赛选手训练成才年限项群人数参加业余训练年龄(岁)达各阶段界点训练年限(年)入省市队入国家队参赛奥运会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体能主导类速度性251711.511.34.03.66.97.110.29.6力量性271314.113.02.82.95.87.59.810.1耐力性252315.914.11.82.15.94.98.27.6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201615.715.11.91.85.34.68.67.8表现难美性15288.77.92.92.78.36.912.810.2隔网对抗性192412.211.93.03.17.6`7.111.311.2同场对抗性484013.112.83.42.88.77.112.310.2格斗对抗性29815.414.42.32.65.45.17.99.2(依陈兵、田麦久,1992)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部分,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运动员机体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点,以及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和心理等因素内部结构的层次性,决定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完整过程是由若干个彼此相联的不同阶段组成的。各个阶段有着自己特有的训练任务和内容,由着不同的运动负荷要求。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一部分由先天性遗传途径获得,一部分由后天性训练途径与生活途径获得(图10-1)。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随着人体发育阶段的递进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也随训练过程的延伸而变化,因此,科学的多年训练过程始终把追求实现二者的最佳组合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理想的组合是,当运动员的生长发育过程处于最适宜于参加某个运动项目的专项竞技的阶段时,他应该已在专项的技能、体能、战术能力及心理能力等各方面接受了足够的训练,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运动员处于两类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状态时,则具备了在专项比赛中,表现高度竞技水平最佳的主观条件。人体各个系统发育的速度时不同的。运动员的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也各有其不同适宜发展阶段(图10-3)竞技能力生活效应训练效应遗传效应后天性先天性图10-1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获得途径02468101214161820100200(%)(岁)淋巴系统神经系统总体发育生殖系统图10-2身体各系统发育情况(引自《运动生理学》教材,1984)100%51015202530(岁)全面发育成熟期心理能力技能体能图10-3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1997)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并考虑到不同项群训练的特点,研究提出了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年限及其训练的重点内容(表10-2)。如表10-2所示,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表10-2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阶段主要任务年限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负荷特点体能主导类项目技能主导类项目基础阶段发展一般运动能力3~51.协调能力,基本运动能力2.多项基本技术3.一般心理品质4.基本运动素质循序渐进留有余地专项提高阶段提高专项竞技能力4~61.专项运动素质2.专项技、战术3.专项心理品质4.训练理论知识1.专项技、战术2.专项运动素质3.专项心理品质4.训练理论知识逐年增加逼近极限最佳竞技阶段创造专项优异成绩4~8在高水平区间起伏竞技保持阶段努力保持专项竞技水平2~51.心理稳定性2.专项运动素质3.专项技、战术4.训练理论知识1.心理稳定性2.专项技、战术3.专项运动素质4.训练理论知识保持强度明显减量(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在最适宜的年龄阶段,使运动员处于最佳竞技水平,创造出优秀的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也是决定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年龄特征的主要依据。陈兵、田麦久(1992)研究了我国377名第23届、第24届奥运会参赛选手全程性多年训练各个届点的年龄特征(表10-5).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奥运级男运动员多年训练全过程平均为13.8±1.7年;女运动员平均为13.5±1.1年,其中男子难美性项群选手最长为16.5年,而男女耐力性项群选手最短,分别为11.3年及11.4年。我们把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到成为奥运会选手的训练期限称为奥运成材期。表10-5的材料表明,最短的为女子耐力性项目选手为7.6年、男子格斗对抗性项目选手为7.9年,女子准确性项目选手为8.0年,最长的为男子表现难美性项群选手为12.8年,男子同场对抗性项群选手为12.2年。如果以10年为界,将8个项群分为三组(表10-6),则可对不同项群运动员奥运成材训练的年龄特征有一个框架式的把握。20世纪60~90年代,由于竞技训练的国际性竞技日益激烈以及训练理论的不断发展,在一部分运动项目中,出现了优秀运动员年轻化的趋向。其中,尤以竞技体操、跳水和技巧等显示复杂高难的技术以及表现高度美感为主要特点的项目最为突出。我们把那些在少年时期即有可能表现出世界级竞技水平的项目称为“少年”运动项目,而将其他仍然由成人占据优势地位的项目称为“成人”运动项目。这两类项目各自的年龄特征如表10-7所示。表10-6不同项群奥运选手成材期(始训→参赛奥运)年限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10年耐力性表现准确性格斗对抗性≈10年速度性力量性10年表现难美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表10-7世界水平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年龄特征类别“成人”运动项目“少年”运动项目男女男女达世界水平年龄(岁)21±119±117±115±1必要的训练年限(年)8~128~12开始接受训练的年龄(岁)10~126~8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如表10-2所示,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内容,首先是协调能力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在专项提高阶段及最佳竞技阶段中,则首先要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首要因素;而在竞技保持阶段,则需要把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的保持和提高放在训练的首位。运动负荷的量度随阶段的不同也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从对周期训练次数的比较中可以看到,由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周训练的课次明显增加;而由最佳竞技发展阶段转入竞技保持阶段,周训练的课次则逐渐减少。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都构成一个区间。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就称做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如两届奥运会之间4年的训练计划,6年中学学习期间的训练计划等等。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我国乒乓球运动水平40年来始终位于世界的最前列。我国运动员从儿童时期起(男子为6.1±1.5岁,女子为6.0±1.3岁)即系统地参加训练,他们在各类体校的训练世界平均为5.3年(男)和5.7年(女),经过了包括基本技术、基本素质和基本心理能力在内的基础阶段的严格训练,分别在19.4岁(男)和17.8(女)左右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优秀选手(表10-12).表10-12世界水平乒乓球选手多年训练的年龄特征姓名出生年月训练起始年龄(岁)进专业队年龄(岁)基础训练年限(岁)世界前三名年龄(岁)世界水平训练年限(岁)男子孔令辉刘国梁马琳刘国正秦志戬冯喆闫森1975.101976.11980.21980.31978.71975.41975.8666649611101013111213544773720*17*19*1816*242214131312121516M±S6.1±1.511.4±1.35.3±1.719.4±2.813.6±1.5女子王楠李菊杨影王辉孙晋张怡宁张莹莹李楠成红霞1978.101976.11977.71978.91980.31982.11985.11982.61978.777776536614141111101210131077444777419*18*18*19*19*17*14*1719121111121312111113M±S6.0±1.311.7±1.75.7±1.617.8±1.611.8±0.8*世界冠军(依张礬林、蔡振华、陆元盛材料编制,2000)表10-1111名优秀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年龄特征姓名性别项目出生基础训练阶段的年龄特征年限年度区间年龄区间曹慧英陈招娣周晓兰周鹿敏于吉平孙盛伟刘亚军李翠玲林克强匡鲁彬宋晓波女女女女男男女女男男女排球排球排球排球射击射击体操体操三级跳远篮球篮球1954.10.211955.1.141957.10.91956.7.61956.11.221955.1.11961.12.151961.4.41959.3.151956.1.261958.9.101971~19751970.12~1973.61973.4~19761972~19751974.1~1975.121973.11~1975.61970~19741971~19761973.4~1976.61972~19751971~197516~20岁15~18岁15~18岁16~19岁17~19岁18~20岁8~12岁10~15岁14~17岁16~19岁12~15岁44443245333M±S3.5±1.2(依田麦久,1986)1、训练的主要任务及基本内容运动员基础训练的总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在近代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日益重视协调能力的作用,把协调能力看作是发展运动员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基础。而儿童时期正是发展协调能力最有效时期。如图10-5所示,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应将发展协调能力的训练放在首位。在发展协调能力训练内容的配置中,亦应注意不同年龄的适宜训练内容。德国学者认为,儿童从5~6岁起即可有效地发展节奏感继而应安排发展灵活性、反应及空间定向能力的练习,9岁起可着力提高平衡与准确能力(图10-6)。在发展各自运动素质的训练内容的配置上,随年龄由小至大,应按照柔韧→有氧耐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及力量耐力的顺序予以安排。2、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安排参加基础训练的少年儿童的训练负荷时,必须严格遵循序渐进的原则。德国田径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警句:“他们(指参加训练的儿童)能够做到。但不要让他们去做。”就是指不要让儿童承受看来他们似乎可以承受的过大的负荷。专项运动素质一般运动素质高难技术高难技术专门协调能力一般协调能力6781091112131415202116171819图10-5发展不同竞技能力的适宜年龄区间(据[德]葛欧瑟1981年材料改编)平衡与准确灵活性、反应、空间定向节奏感67811109121314图10-6发展各种协调能力的适宜年龄区间(据[德]葛欧瑟1981年材料改编)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1、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与训练任务运动员在成功地接受了3~5年的基础训练之后,“少年”项目运动员通常从10~12岁起,“成人”项目运动员从14~16岁起,便进入了专项提高阶段,致力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通常延续4~6年。2、两个阶段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运动员进入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通常可以比较明显地逐步承受较大的专项训练负荷。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