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000字民主这个词,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专指一种现代化的社会制度:民主的国家,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以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用广大民众意见削减政府中央集权。其实,民主如果仅仅被理解为是属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那就大大削减了这个词里包涵的哲学思考和济世情怀。因为制度和手段都存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局限性,制度,从来不是凝固成型一成不变的,手段,也只是众多治理方法中的一种。然而曾经站在中国历史文化高峰上进行顶层设计的那些学者们,他们所谈的民主是一种超越了一时一地限制、超越了技术层面视角的历史大观念,民主被他们传达出的哲学意味与济世关怀,具有着永恒意义和普世价值,因不受时代制度变迁所限而经典。(一)以民为主民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以民为主的含义。《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地训诫统治者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的想法就是上天的想法,人民的眼睛就是上天的眼睛,人民的耳朵就是上天的耳朵,这其实是在表明:民意就是天意。如果说民就是天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天子从文化本意上讲,那应该是人民之子的意思,他要替天行道、要奉天行事,就是要奉从人民的意志、满足人民的需求。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比人民更辛苦。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是他的想法、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往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而不是做主者,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从人民的意愿。所以《周易》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群龙无首,吉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道之中,不再看见它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再联系前面《尚书》中所讲的,那就是天子之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民众眼耳鼻舌身意的一部分,而不是自己突显个人权威的独立存在。而《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意思是,最好的世代,是人民只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他虽超乎于民却顺乎于民,不与人民产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他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人民却感觉这本就是他们自己顺其自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以民为主?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个掌舵者,却早已无限虚化了自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尚书》《周易》《老子》出现稍早,《孟子》晚出,孟子目睹了当时社会变得尘嚣甚上,却更加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连国家社稷的朝代更迭都不如人民重要,朝代更迭中的君王就更不重要了,天下所有的贵重,全都在民众身上。由此可见,无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那贵重不变的,始终是人民大众。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唯有人民百姓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他们与政客不同,政客的服务对象是当权者,圣贤的关怀对象是为民者。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二)为民做主民主在国学里的第二层含义,是为民做主这个概念是对于治国者、对于国家政府而言的。除了一些极端的无政府主义,所有形态的国家都必然要形成统治部门,来代表人民实现对国家的治理,无论这个统治阶层,是由世袭担当,还是由选举产生。所以,人们就要求国家统治者为民做主。在中国文化里民主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尚书》里的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上天在寻求民之主,于是就出现了明君成汤。这里说的民主是指人民的主人,也就是国家统治者。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配为人民之主呢?《尚书》里又说皇天无亲,惟徳是辅上天没有偏私亲近之人,只辅助贤德之君成事。既然要求君有德,那么君之德就在于能为民做主,所以《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上天生育了人民,并非为了君主,相反,上天设立了君主,却是为了人民。古人说的上天,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指代,以这种冥冥天意,来指代政权兴衰的客观规律、指代民众意愿的结果导向。所以统治者的上位、在位,是这些无形力量在起作用,统治者的飘摇、下台,也是这些综合力量在发生作用。而这冥冥中的广大力量,就来自民意。所以《荀子》里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也是后来唐代名臣魏征常向唐太宗李世民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人民的信任交托,托起了统治者的权力;又是人民的信任颠覆,覆灭了统治者的权位。这种为民做主的思想深入人心,直到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第五任皇帝雍正,还特地在他处理政务的养心殿西暖阁里手书一副对联,写道: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不能用整个天下来供奉国君,要以国君之毕生来治理天下。这句话,也是《史记》中记载尧帝之言的推衍,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不能损害天下人而只利于一个人。可见,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从尧舜时代的开启,到清王朝的收端,为民做主的思想作为国家政府的君德要求而贯穿了始终。虽然在体制层面上,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但是在思想层面,它是中国文化里早已探讨过的社会话题和坚持始终的政治概念。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民主的思想以民为主、为民做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不陌生,它从哲学规律上俯瞰历史兴亡,从民本思想上制约君民关系。(三)由民做主民主的第三层含义,也是在今天和未来更显出重要性的含义,就是由人民当家做主,人民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一方面,从社会制度上讲,这是民主制度的体现,人民并不是被国家统治的对象,而是统治国家的主人,政府只是接受人民的委任而管理国家,要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国家权力来源于全体人民。我们国家实行的是源于俄国、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既民主又集中,既防止政府的专权独断,又克服政策的疲软无力。而另一方面,从公民意识和个人素养上来讲,由民做主、民为主人,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主人翁意识。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原型出自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的话,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匹夫,是泛指平民百姓,每个公民的言行举止,都关系着天下兴亡的走向。当我们想要享受由民做主的权利时,就要尽到民为主人的义务,而义务,是沉重的。宋代范仲淹尽到了他的义务,于是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不是出于任重道远的主人公意识,他何苦要乐少而忧多、常以天下为己任?明代的于谦尽到了他的义务,他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如果不是出于力能扛鼎的主人公精神,他何苦要冒粉骨碎身之险、挺身而出冲在国难关头?清代的林则徐尽到了他的义务,他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不是出于力挽狂澜的主人翁意识,他何苦要不顾祸福、生死以报家国?所以,要成为国家的主人,就要有作为主人的担当。所谓铁肩担道义每个民众肩上都担负着自己对于国家社会的一份意义,虽然在影响力上有大小之分,但是积少成多,担出了一个铁打的国家。对于我们每一个公民来讲,道义不需宏大,只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担负一份正义、传递正能量,承担一份责任、不忘社会公心,就是我们在当下的一份铁肩担道义就是我们为国家兴盛而尽己之责的一份主人翁意识。而今天我们还要注意:由民做主的民,是广大民众,民为主人的民,是人民百姓。当我们高喊民主的时候,是要把大众利益作为服务对象的,而不是把利己主义就认作是廉价的民主。只以自我利益为根本,而不顾家国社会的广大利益,那只是一种泛滥自由主义,是一种不尽义务、只享权利的自私自利的代名词。所以,当中国文化里说起民主的时候,所指的,并非是为社会制定出一种没有温度的操作方法,而是投注给人间一种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以民为主体现社会的责任,为民做主要求政府的责任,由民做主需要民众的责任,民主国家的构建,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