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班级:2009级会计专升本一班学号:20090772129姓名:聂升卫内容提要:省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文章通过全国省域与G20国家的比较重点分析了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要加快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指出在新的十年发展中要完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战略性任务,必须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2010年是世界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跌荡起伏的一年。中国经济扭转,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充分体现了它具有很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省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的复苏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要加快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决定了在新的十年中要完成中央确定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战略性任务,必须着眼和着力于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一、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推动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主要动因之一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海啸后,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遇到严重困难。面对呼啸而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2008年中国GDP增速仍然高达9%,位居世界第三,远高于其他经济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量超过4·4万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大大缩小与排名第二的日本的差距,人均GDP达到3315美元,保持并提升了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地位。2009年,中国经济在最为困难的一年率先复苏,走出了一条令世界惊叹的漂亮V字反转曲线。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从宏观层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针,适当调整了财政和货币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重大举措,有效地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区域经济层面,得益于中国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和协调发展合力的形成。2008年尽管中国经济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31个省市区中只有浙江、河南、广西三个省区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分值略有下降,其他28个省市区的评价分值均有不同增加,表明全国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总体上是增强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省域经济增长迅速,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增强,还表现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省份的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一些国家的经济总量。今年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首次尝试选取一些主要经济指标,把排名前十名的省份与G20国家进行国际比较。1.GDP比较。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4个省份已经超过了G20中的部分国家,其中国内排名第一位的广东排在第16位,超过了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国内排名第二位的山东和第三位的江苏则超过了阿根廷和南非,国内排名第四位的浙江超过了南非。2.人均GDP比较。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已经超过了多个国家,其中上海排在第12位,仅次于俄罗斯;天津排在第15位,北京排在第16位,排位均高于阿根廷、巴西、南非、印尼、印度等国家;浙江和江苏分别排在第19位和第20位,高于南非、印尼、印度;广东、辽宁、内蒙古和福建的排位均在印度和印尼之前。同时还可以看出,我国广东等经济大省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中等发达国家,但人均GDP仍较低,排位低于大部分G20国家,需要继续加快发展。上海市等直辖市的经济总量比较小,低于G20的所有国家,但人口相对较少,人均GDP较高,已经超过大多数中等发达国家,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3.出口比较。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四个省份的出口总额,超过G20中的多个国家,排位分别为第10位、第15位、第18位和第19位,其中广东出口总额排位高于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9个国家,仅次于韩国;江苏排位高于巴西,仅次于澳大利亚;而上海和浙江出口总额仅次于土耳其,但高于印尼、南非和阿根廷;另外,山东的出口总额也超过了阿根廷。其他5个省份的出口总额都低于G20国家。4.进口比较。进口总额排位靠前的是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排位分别为第12位、第15位、第18位和第19位,与出口总额的格局比较类似,不同的是北京出口总额排位较低,而进口总额则排在第15位,仅次于巴西,但高于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印尼、南非、阿根廷等国家。5.进出口比较。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省份可以超过多个G20国家,特别是广东排在第10位,超过墨西哥、印度、澳大利亚、巴西、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尼、南非和阿根廷等9个国家,可以说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6.净出口比较。我国10个省份中除了北京和内蒙古是贸易逆差以外,其他8个省份都有较大的贸易顺差,排位都非常靠前,特别是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山东5个省份,净出口额排在第4位到第8位之间,只是低于德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等3个国家,超过G20的其他大多数国家。贸易逆差最大的是美国、英国、法国和中国北京。7.固定资产投资。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等4个经济大省的投资规模超过了G20中的多个国家,分别排在第14位、第15位、第16位和第19位,除山东外,都比2007年上升了1位。土耳其和印尼排位在广东之后,而阿根廷和沙特阿拉伯排位在浙江之后。另外,福建、内蒙和上海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都超过了南非。8.最终消费比较。最终消费支出只有广东能够进入前20,排在第16位,高于阿根廷和南非,其他九个省份的最终消费支出不但排位靠后,规模也比G20国家小很多,差距非常明显。通过以下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我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趋势,更清楚地看出中国省域经济对世界经济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二、后金融危机时代要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仍需大力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2009年以中国经济成功“保八”、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和美国、欧洲等国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为标志,世界进入了后经济危机时代。在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国内经济运行长期积累的矛盾亟待解决。经济综合竞争力作为一个地区、一个产业或行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处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将“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列入要实现的总体奋斗目标,将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列入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将“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列入总体要求的内容,并将“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之一,将“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作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制的重要举措;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部分,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将“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200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把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判断标准”、“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30年来,我们……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等一系列竞争战略,着力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这些新提法充分表明,我们党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视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和产业、行业的国际竞争,概括地说,就是越来越重视竞争力的提升。不断巩固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在应对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对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如何化危机为机遇,如何培育国家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不仅是中国政府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现代发达国家的追求。在后危机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不断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集聚全国各省市区的力量,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着力创新发展模式。从长远来看,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建立起真正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GDP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是观察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GDP万亿俱乐部”也被称为“财富俱乐部”。对于一个省域经济来说,GDP总量突破万亿大关,意味着地区财富积累将由此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区间,经济发展将由此跨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和阶段,预示通过经济增长通过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个质变的临界点,表明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质的飞跃。随着广东省于2001年率先叩开“万亿GDP俱乐部”的大门,一些省市随之相继登堂入门。到2009年底,全国已有14个省市(不含港澳台)成为“万亿GDP俱乐部”成员,即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河南、上海、辽宁、四川、福建、湖南、北京、湖北、安徽。其中,位列前三的广东、江苏、山东GDP已经超过3万亿元,且广东接近4万亿元,江苏首次超过山东,浙江超过2万亿元,安徽首次跨入“万亿GDP俱乐部”,河南有望2010年超过2万亿元。经济快速增长、财富总量持续增加,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的重要标志,进一步表明正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使中国经济一直都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关键力量。只有不断增强和提升自身的经济综合竞争力,才能在后危机时代促进经济加快发展,在新世纪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着眼和着力于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2009年中国经济在抵御金融危机来袭过程中推出了4万亿一揽子振兴规划,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总目标,一年来我国虽然实现了经济总体走势企稳回升和率先复苏,但也必须看到,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增大;经济回升内在动力仍然不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仍不稳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明确提出了新一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主要任务,指明了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必须明确一个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不是为了转变而转变,而是为了经济的持续健康也就是又好又快发展而转变。那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什么?从根本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竞争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位置,提升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讲,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省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省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从总体上看仍显不够强健。2008年全国各省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仍然比上年有了新的提升,但从1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看,评价分值普遍不高,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首位的上海市也只有0·4010分,距满分相差甚远;在二级指标中,北京市有两项得分最高,财政金融竞争力0·7079、知识经济竞争力0·7029,离满分仍有较大差距。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各省域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需要进一步加大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