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调研实践见闻和心得体会范文韦云福在办公室领导的关心下,我有幸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的百村调研实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六天时间(从6月8日——13日),但通过在内蒙古太仆寺旗访谈、参观等活动,期间所见所闻所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赴太仆寺旗的是百村调研第15团,全团20人、分为4组,其中:两组人员奔赴牧区,另外两组人员则扎入农区。我分在第一组,到了条件比较艰苦的农区——太仆寺旗红旗镇红旗村。调研的组织协调工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团委负责。太仆寺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辖下的一个旗,背靠锡林郭勒大草原,面对经济发达京津张地区,是个经济上以农牧业为主,人口分布为汉蒙融合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旗县之一。在太仆寺旗期间的感受,可以说是沿着期待——愉快——沉重——希望——理性思考的心路,在驰去的车上,可以尽情欣赏着草原的美景,碧草蓝天,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但抵达目的地后亲历了种种感动和震撼,我的心情也不断在困惑和希望中沉浮。一、困惑——农村的未来在哪里?这些年农村一直在发展,我们也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脱贫致富的例子,但与此同时,亲历了农村的许多衰败的现象,特别是农村“三化”——农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和村民老龄化,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农村全面发展的复杂程度,心情沉重之余,也不断激发我们更多的思考:中国农村的未来在那里?(一)人口萎缩加剧进入村里,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农村的一幅萧条景象,令人震惊的是农村严重萎缩——几乎是全方面的。村子不大,有1500多人,低矮的平房就撒落在南北走向1公里长的公路两旁。走上大街,举目之下也看不到几个人,青壮年人更是难觅踪影。据了解,45岁以下、具有较强劳动力的青壮年都跑到周边的城市打工了,只剩下走不动的老人、没有能力带走的小孩,人口流失90%左右,并且返乡创业者寥寥无几,人口结构和战争年代相似,老龄化、空巢化非常严重,这种现象在当地极为普遍。我们一位调研团员住在一个三口之家,但这个“三口之家”却是隔代家庭——小女孩的父母外出务工,留下爷爷奶奶照顾生活。有天早上到地里一看,两个老人在广袤的草原上弯腰耕作,那一幕给人以夕阳西下的悲凉感。★实录1——“一切都在萎缩,人们不愿多生孩子,青壮年出去打工,再过20年,现在会种地的都老了,村里就没有劳动力了。”太仆寺旗红旗镇红旗村王支书说。★实录2——“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缺乏一个年轻的带头人,劳动力也不够。”太仆寺旗红旗镇红旗村养鸡专业户张大哥说。(二)产业空洞化严重与人口萎缩伴生的问题是农村产业空洞化,基础设施匮乏。劳动力不足直接导致农业边缘化,一些农民企业家也不断反映,在农村雇不到壮劳力,连老年劳力也不易雇到。经济产业萎缩又影响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红旗村基础设施条件在太仆寺旗已算较好,公路比较平坦。但由于人口外流严重,镇上没有集市,街道两边少数的商店也是门可罗雀。镇里唯一算得上工业的是一家加工马铃薯产品的作坊,那是粮站关闭后已经转让给一个返乡青年创业使用。公共服务部门也在萎缩,公共服务产品严重不足。当地邮局因为业务减少已经亏损撤走,仅有的两家电信营业厅也都已经关门,只有信用社还开着门。交通发展的滞后在经济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显得不可思议,虽然路况还算不错,但公路上来往的车辆少得可怜,这和一些南方农村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当初国家支持发展交通所配套建设的新车站,投入20多万元后,由于官商勾结,车站路权已转包私人,村民出行旗里只能依靠垄断的早晚两趟班车,在交通发展迅速的今天反而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实录3——“很喜欢看报纸,但现在邮电所撤走了,只能等20多天才能看到报纸,如果有快递还得到旗里取。”红旗村村支书说。(三)持续发展能力欠缺历史上,太仆寺旗曾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但由于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始终处于价值链低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还比较落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近几年,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力度加大,旗里农村经济发展比过去提高了很多,但仍处于国内较低水平。而且,环境恶化、人口流失等新问题的出现,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逐步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太仆寺旗仍以农牧业为主,但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禀赋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又缺乏拉动规模经济的工业,缺少对人口和投资的吸引力,因此自身经济造血功能严重不足,近半财政收入来自于中央和自治区划拨,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