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从结构方面认识班级:建筑学172小组成员:黄文豪,付豪,李蒋述,冯壮志哥特式建筑——永不枯竭的想象力及创造性巴赞将哥特与其他艺术风格相比较,哥特的更富创造。“罗马得益于希腊,拜占庭出自罗马与东方,罗马艺术则是东方、拜占庭、蛮族和古代的混血儿,文艺复兴艺术和现代艺术则借鉴了古代艺术的全部形式,以及大部分关于美的思想。哥特艺术则恰恰相反,它摆脱了束缚罗马式艺术的推动力之陈旧式的重负,从自然出发。”哥特式建筑则是同样的道理,其结构、装饰、灵感皆赋之于自然。诸多的学者也是始于此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古典建筑的因素和手法基本是没有的,一方面由于他们完全不能适应哥特式的结构体系和艺术追求,在实践过程中被淘汰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哥特式兴起的地区,在古罗马时代算是偏远省份,古典文化和建筑遗产都比较少,传统的力量弱。从演变到繁荣再到落寞,在文艺复兴时期又开始发展,成为世界建筑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目录概述•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框架结构•结构特征:拱;拱肋;拱顶•结构特征:交叉尖劵,飞扶壁•科隆大教堂概述•历史背景:罗曼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世纪到15世纪西欧主要以法国的城市主教堂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的产生与发展都处在社会的即将转型期内(城市的解放和王权的加强),社会意识形态复杂。•流行趋势:《哥特建筑》一书曾在开篇中提到,“它没有准确限定的历史时段或地理范围。它的形式、技术以及造型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们往往随着所处的时间与地域而变化。在哥特建筑从辉煌走到几近消失之时,在18-19世纪的欧洲,竟又掀起了哥特复兴思潮,又称浪漫主义思潮(也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建筑被命名为哥特式建筑,野蛮的)。圣德尼教堂夏特尔主教堂12世纪中叶巴黎圣母院成熟的代表韩斯主教堂最繁荣时期亚眠主教堂最繁荣时期框架结构哥特教堂的基本结构单元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又称尖肋拱顶(图1)。为了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从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设飞扶壁(图2)。为了增加稳定性,一般都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此可以看出,哥特建筑独特的框架结构。左侧为哥特教堂的框架结构示意图。右图巴黎圣母院的背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心尖塔和围绕中厅的众多飞扶壁和柱墩。结构特征———拱1.(拱顶石)-位于拱或者拱顶的中央的石头2.(拱石)-用于建造拱顶的石头(多数为砖或者楔形物)3.(起拱点,拱墩)-拱落脚的那一段拱墙(通常是线脚)4..ABUTMENT(桥墩)拱墙上用于平衡拱的重力(一个推力)的部位5.CENTER(中心)拱的中央点6.(跨度)-拱的宽度7.(冠).拱的顶部8.(拱角)拱墙承受推力最大的地方结构特征——拱的分类标准的哥特式拱也称威尼斯拱或龙骨拱圆拱弓型弓基本特征——尖拱哥特建筑多数为教堂。相对于罗马式教堂而言,哥特建筑用尖拱形取代了所有的罗马式半圆拱形。这一基本线条的变化带来了意境的变换:原先厚重阴暗的印象转变成轻快上升的线条。尖拱有比半圆拱更实用的地方在于,它在同样的跨度内可以把拱顶造得更高(中厅一般都在30米以上,最高的达48米“科隆主教堂”),而其所产生的侧推力会更小,从而有利于减轻结构;此外,采用尖拱还可以适应多种间的形状,而半圆形十字拱只能覆盖正方形的间(图1)夏特尔主教堂的南塔高107米,莱茵河畔法国特斯拉斯堡主教堂(12世纪末—15世纪末)高达142米,而德国乌尔姆主教堂(1337年——16世纪)的塔高达161米结构特征——拱肋拱肋的构造一般来说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拱肋所承受的穹顶压力在矩形的各个角上被内部的细圆柱承受。侧向推力被外面看得见的斜向拱垛承受,它们又把压力传到扶垛支墩上。这样,整个穹顶的力都集中在拱角上,墙壁减轻了负荷,从而可以在整个拱的宽度上用窗户来代替墙.结构特征——拱顶说到拱肋,就不能不说与之相关的拱顶(Vault):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拱顶以及简单的说明,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拱肋给穹顶建造带来的革命性的飞跃,另外就是拱肋和拱是不可分割的一套系统:结构特征——拱顶未被拱肋分割的半圆拱顶下方带垂直的小拱顶的拱顶由两个拱顶交叉而成(注:垂直交叉)结构特征——拱顶一种四分的拱顶(注意:这里的拱已经是POINTEDARCH了,拱被中间的BOSS截断)结构特征——拱顶一种六分的拱顶,我们看到的布尔日大教堂的就是这种结构特征——拱顶拱肋是从两个拱的相交处延伸出来的结构特征——拱顶FAN:agroupofribsspringingfromapointtoformavault一系列的拱肋,从一个点跃出形成拱顶骨架券与普通十字拱的区别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结构特征——交叉尖劵在哥特式的设计者们为了使建筑物更高、让教堂内部变得明亮,在交叉肋拱上又建交叉尖券,把肋拱的承重转移到尖券上,使其承担穹窿四角的重量。这些尖券不仅可以使拱的表面更为平滑,而且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有了这种结构,艺术家就可在肋拱之间的间隔中填以很轻的石片,从而只要纤细的墩柱或圆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结构特征——飞扶壁在有肋拱的支撑分压情况下,交叉尖券不但施加向下的压力,还要向侧面施加强大的推力,按以往的解决方法是建造坚固的墙壁,这必然仍使室内处于黑暗之中,因此,建筑师想出了更绝的办法:增加从穹窿基石到侧廊扶垛的外围拱,即所谓的飞扶壁。这样,这些侧推力就顺利地转移到建筑物的外部和其基础上,从而采用空前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成为可能。礼拜堂也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它们之间的墙壁被除去,造成一种统一的空间效果,昏暗的罗曼式室内被宽敞、开放、充满各色光线的结构所取代,成了石头的骨架加彩色玻璃墙的建筑。于是,歌特式大教堂得以摆脱罗曼式建筑的沉重砖石桎梏,轻盈地飞升起来.米兰大教堂的飞扶壁结构特征——飞扶壁这张图可以明显地看出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它的存在有效地分担了来自中厅拱角的压力,同肋拱一起将墙从承重的使命中解放出来结构特征——飞扶壁结构特征小总拱肋,尖拱,拱顶,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形制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首先诞生于法兰西,它对建材的加工精度要求极高,能将财富和对天国的向往更好地结合起来。它一问世,就在西欧各地流行起来,延续达400年之久。然而,各国的哥特建筑还是显示出各自不同的审美倾向。在英格兰,垂直线条得到强化。在德意志地区,高塔成为重要标志(有些主教堂在西端只有一个塔)。还有最初排斥哥特的意大利,也拥有米兰大教堂式的哥特尝试。内部处理——追求“力”与“飞”的状态哥特式建筑最为不同凡响之处,便在于其存在的一种向上的神秘力量。其次,是其着重表达的“人类进入上帝‘天国’的‘门户’飘飞的场面。哥特教堂的中厅一般不宽,但很高很长,由束柱引导的向上垂直线条占据统治地位,塑造了很强的升腾态势。由于摆脱了承重墙,窗子因此占满支柱之间的的整个面积,窗子由构成一幅幅图画的彩色玻璃(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此处滤过)镶嵌而成,也称。阳光照耀时,教堂内部漾起夺目的色彩,宛如天堂圣境。室内装饰的重点是华盖、壁龛等处,也以尖券为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哥特式与罗曼式建筑的比较我们无法否认哥特式教堂是脱胎于罗曼式的教堂,其平面原型是继承前人的。但是,哥特式技术对罗曼式建筑的改造是全方位的,绝非表面简单地以尖拱代替半圆拱那么简单。罗曼式建筑从外部的形制结构、综合表现力到内部的采光、整体空间的建构,都存在着设计造成的无法避免的缺憾。而哥特式建筑,凭借其新兴的风格,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迟轲在其出版《西方美术史话》一书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解释。“罗曼式建筑以水平线及圆拱劵为主,宽阔平稳,但不免有沉闷笨重之感,且墙壁面积大,其上的装饰雕刻与绘画,更倾向于程式化的几何图案;而哥特式建筑以尖顶拱劵和垂直线为主,更显精致,门窗也几乎没有墙壁,雕刻与绘画更强调生活的真实感。”《西方美术史话》(迟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第64-65页)这些相比较于罗马的改进与优点正是来源于哥特的想象世界。美因兹主教堂(罗曼式)哥特建筑的艺术——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科隆大教堂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科隆大教堂——结构分析科隆大教堂平面图拉丁十字建筑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科隆大教堂——结构分析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科隆大教堂——结构分析飞扶壁飞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飞扶壁示意图科隆大教堂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