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知识一、农业与农业生产分析(一)农业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农业的概念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二)农业生产分析1.农业生产的实质与特性2.农业生态系统二、农业资源与植物生活因素(一)农业资源与合理利用1.农业资源的类型2.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及合理利用(二)植物生活因素1.生活因素学说2.生活因素的规律3.控制植物生活因素的途径三、土壤与土壤培肥(一)土壤的概念及形成1.土壤的概念2.土壤的形成(二)土壤的组成1.土壤的固相组成2.土壤的液相部分3.土壤的气相部分(三)土壤的性质1.土壤的物理性质2.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3.土壤的化学性质4.土壤胶体(四)土壤的合理利用1.生物措施2.物理措施3.化学措施4.防护措施(五)土壤肥力与土壤培肥1.土壤肥力与地力2.土壤养分3.有机肥料4.化学肥料5.合理施肥四、农作物机械化栽培(一)农作物的分类与类型1.作物的概念2.农作物的分类(二)农作物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1.作物的产生2.作物的产生构成因素(三)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1.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2.玉米生长过程3.大豆生长发育过程4.油菜生长发育过程5棉花生长发育过程(四)小麦机械化栽培1.机械化栽培特点2.机械化栽培措施(五)玉米机械化栽培1.机械化栽培特点2.机械化栽培措施五、农作物种植制度(一)作物布局1.作物布局的概念及意义2.影响作物布局的主要因素(二)种植方式1.单作2.混作、间作3.套种4.复种(三)种植体系1.连作2.轮作六、农田土壤管理制度(一)土壤耕作与土壤耕作制度1.土壤耕作2.土壤耕作制度(二)土壤培肥制度1.土壤培肥制度的概念2.制订土壤培肥制度的原则七、农田防护制度(一)保护农田是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当务之急(二)防治水力侵蚀1.什么是水力侵蚀?2.影响水蚀的因素3.防治水蚀的措施(三)防治风力侵蚀1.什么是风力侵蚀?2.影响风蚀的因素3.防治风蚀的措施农业基础知识一、农业与农业生产分析(一)农业的概念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农业的概念关于农业的概念,最初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都是专指耕耘土地以栽培农作物而言。如两千多年前,我国《汉书·食货志》所说:“辟田殖谷曰农”。辟土即开辟农田,殖谷即种植五谷。也就是说,农业就是开辟农田,以种植五谷的意思。这是农业最狭意的讲法,也是几千年来传统农业的基础形态与基本概念。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求日趋复杂,因此农业的范围也便日渐广泛。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土地,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人类所需各种生活物品的生产事业。这里所指的生物已不仅只限于植物的栽培,动物饲养和微生物的利用也包括在内;这里也指的土地,已不单纯指的是地球外面的陆地部分,连江、河、湖、海等各种水域也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凡是利用陆地及水域以从事动、植物生产的,都可称为农业。因此,农作、园艺、森林、畜牧、渔业以及农林、畜产品的加工业都属于农业的范围,甚至有人还把虫业、微生物包括在内,这是农业最广义的讲法。广义农业中的“农作”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以及绿肥作物的栽培;“园艺”包括蔬菜、果树和花卉的栽培;以上两项统称为种植业;“森林”包括森林的营造、抚育、防护、采伐、运输和更新等;“畜牧”包括畜、禽的培育与饲养;“渔业”或称水产业,包括养殖业和捕捞业;“虫业”包括养蚕、养蜂等;“微生物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中的酿造等;“副业”包括小量的野生植物采集、野兽(禽)的捕猎、农产品加工、农村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据此,可以说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等行业在内的一个多部门产业,这至少在我国目前还是这种讲法。总而言之,农业的概念应该是: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土地经营种植和饲养业以获得人类衣、食、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事业。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民经济是由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生活服务、信息、文教卫生、科学研究等部门组成的庞大系统,农业在这个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之所以会成为基础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提供人类基本生存资料的一个特殊生产部门。它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经济部门所无法替代的.具体说,农业独特的基础地位主要反映在以下两方面。1)农业是人类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必须得有饭吃,有衣穿。而吃饭、穿衣问题的解决,目前主要还得依靠农业。直至目前,维持人体机能所必需的基本生活物资,例如粮、油、糖、茶、果、药、棉、麻、烟、肉、蛋、奶、皮毛等也只能来源于农业。虽然目前化纤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取代棉、毛等天然纤维。可以说,没有农业提供这些基本生活物资,人类就不可能存在,社会再生产也不可能进行。马克思指出,“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重要条件”。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粮食增产对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2)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独立与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是以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增加为前提的。只有农业生产率提高,剩余农产品大大超过农业劳动者个人需要的时候,其它部门才能从农业中独立出来;也只有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剩余农产品不断增加,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和其它社会事业(如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才能进一步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越高,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及剩余价值越多,其它产业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否则,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归根结底决定着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否定这个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斯指出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概括了农业在人类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对农业落后的国家适用,对农业发达的国家也仍然适用,它是一条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当然,各国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不同,农业对国民经济所起作用的程度也会有差别。例如,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实现工业革命以后,在本土上发展大工业,自己不进行或很少进行农业生产,而主要依靠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农业,进口大量农产品。又如世界上有些发达国家(如日本),其农业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依靠出口工业制品换取进口大量的农产品,没有这一条,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再如有些农业资源贫乏而某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主要通过出口矿产品(如石油),换回本国所需的农产品。不管何种情况,农业仍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正是由于世界上农业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才使得这种国际交换成为可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工业底子薄、科学文化落后的大国来说,农业更显得特别重要。中共中央1991年11月29日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那么,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大变革的形势下,又如何看待农业的地位呢?”1993年元月《人民日报》社论《千万不可忽视农业》中说,“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无论在什么经济体制下,保证11亿人口的丰衣足食,保证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这是第一位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艰巨复杂的改革过程.需要健康良好的经济环境和长期稳定的社会秩序,而坚定的农业基础正是经济良性循环、社会稳定的必要保证和重要前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的是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的联系方式等,而不是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无论哪个发达国家,都重视农业,总的小心谨慎地对待农业;无论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注意保护农业,努力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在我国,如果不重视农业,不加强农业,不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难以实现,来之不易的经济大好形势也难以巩固和发展”。所以说,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这个地位是十分重要的。3.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农业的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人类的出现已有二、三百万年了。然而在这二、三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的出现却非常晚,大约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农业才出现,距今也不过一万年左右的历史。在这一万年以前,人们只能依靠采集野果,挖掘根茎、野菜和捕渔、狩猎来维持生活。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采集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一些打制的带尖、带刃的石刀、石斧等,另外还有木棒、骨器等做的生产工具,但主要还是石器,所以考古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旧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后,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磨光了的石器,考古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新石器时代.在这个时期的早期,人们在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反复观察、摸索,逐渐掌握了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发现在土壤、水分、季节适宜的条件下,有些可食植物的种子能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此后,人们就在住所附近栽培一些植物。经过他们多次试种,终于把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驯化成为农作物。这就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农业——种植业的开始。由此可见,种植业是原始人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生产实践和摸索而发展起来的。此后,又经过长时期的摸索,积累经验,才逐渐把植物栽培扩大到大田去,使农业成为重要的谋生手段。随着农业的出现,家畜的饲养也作为副业,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了。说明农业生产从一开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农业的出现是在不同地区各自独立地发生的。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在条件成熟以后,都不可避免地由采猎向农业转变。世界农业最早发生在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还有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农业的起源也比较早,在黄河流域温暖干凉土壤肥沃的黄土高原上出现了旱地农业,种植耐旱的谷子和大豆;和中国差不多,同时也有印度河流域农业。再晚一些,约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新大陆的墨西哥、秘鲁也开始驯化玉米、马铃薯和少数的家畜。农业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采集渔猎经济时代,人们只能获取自然界现成的天然产品,尔后人们就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增殖它们,从而在由大自然的奴隶变成大自然的主人的过程中,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有了农业,人类才能最终摆脱迁移不定的生活,实现了较长时期的定居,乡村和城市的形成,财富和文化的积累才有可能。有了农业,人类才能逐步结束“饥则求食,饱则弃食”的状态,出现较为稳定的剩余产品,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有了基础。所有这些又导致了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生,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过程。总而言之,没有农业的出现,就没有现代的文明。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大的飞跃。2)农业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以解决人们吃穿问题的农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农业生产出现的迟早不同,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但是,纵观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大都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农业阶段原始农业阶段指的是从人类摆脱了采猎生活并能依靠自己劳动来增加食物的时候起,直到畜力使用和铁制农具出现以前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农业.当时,由于技术进步缓慢,这一阶段延续了六、七千年之久。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农业,基本上是处于原始农业阶段。原始农业源于人类的采集活动。那个时期人类刚刚学会种庄稼,没有多少生产知识,使用的工具十分原始。起初主要是尖头本棒、石斧、石刀和骨器等,用手工挖土坑耕种。随着人们生产经验的积累,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耒耜。耒是在尖头木棒之上加一横木,以利脚踩助手力之不足。单尖木耒后来又向扁平方向发展成为板状的刃,就变为木耜,耜是砍削加工而成的。由于木耜不耐磨,后来又出现了骨耜和石耜,以后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木犁等工具。原始农业采用的耕作方法,开始是“刀耕火种”,以后又发展到“耜耕”和“犁耕”。“刀耕火种”,就是放火先将地里的野林草烧光,或是先用石斧砍倒树木,待树木晒干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