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组织一般说来,基督教组织比其他宗教(如佛教)更为严密梵蒂冈是天主教的世界中心。教皇自称是天主教的最高首领,是“基督在世的代表”,有权任命各级主教,实行教皇终身制。东正教会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首脑,实行的是牧首制。按其传统,君士坦丁堡教会牧首享有东正教“普世牧首”的尊号,但对其他独立自主教会没有管辖权。基督新教从天主教分离出来后,其组织形式多样化,比天主教会松散、自由,强调各教会独立自主地进行传教、礼拜、管理和行政方面的事务,实行主教制、长老制、公理制等。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六百多个新教组织。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按其信仰人数和地域分布情况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公元1世纪,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在罗马帝国后期流传于帝国全境。继承犹太教的《圣经》,信仰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同时又提出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相信耶稣乃上帝的道成肉身,通过马利亚受圣灵降孕而生于人世,故为神子和救主。耶稣降生牺牲自己,救赎人类,标志着上帝与人类重立新约,带来上帝救世的福音,宣告《旧约》时代的结束。耶稣在宣道过程中招收12个使徒,后来以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为世人赎罪。耶稣死后3天复活,复活后第40天升天,于第50天差遣圣灵降临。1世纪30一40年代由其使徒以领受圣灵为“灵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开始传教,建立初期基督教教会,史称早期基督教。这一阶段的基督教分为前后两期。反映基督教从产生到定型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其前期即原始基督教时期,处于原始状态中的基督教刚从其犹太教母体分裂出来,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体态尚不完备,其宗教信仰上的“自我意识”亦不明显。最初其信奉者多为犹太人,曾被视为犹太教的异端派别,因而具有浓厚的犹太色彩。教会成员则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现为被压迫者的群众运动。40年代后期,随着保罗等人向非犹太人的传教,教会突破犹太民族之限而走向世界化,相继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埃及的亚历山大、罗马、君士坦丁堡等地建立教会,形成各自的文化背景,在受罗马帝国统治的古代各民族中广泛传播,由此开始早期基督教后一阶段的发展,即在思想信仰上逐渐建立起独立的理论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形成日趋完备的教会制度。基督教或基督徒之词始见于2世纪初早期教父依纳爵(安提阿的)所写《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和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的《编年史》等文献中,由此表明此乃以追随基督为特征的新宗教,从而与犹太教明确区别开来。早朝基督徒大都是贫民和奴隶,曾受到罗马帝国的10次大迫害。后因教会提倡的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基督再临人世伸张正义、实行审判等主张得到注重和理解而使罗马执政当局开始对其改变态度,并最终取消反教政策。随着社会知识阶层和较富裕者不断入教,教会的社会成分及其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对罗马帝国统治上层的影响亦不断扩大。此时基督教遂进入其古代公教会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基督教逐步建立其稳定的教会组织及领导体制,开始向主教集权制过渡。在古代公教会后期,基督教已逐渐受罗马帝国当局利用,并于392年被定为帝国国教,由此完成了基督教的国教化。教会因与罗马帝国政权相结合而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神学亦成为一切意识形态的核心和各门学科及其众多理论的基准。在继承、扬弃犹太宗教传统和结合、改造古希腊罗马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备的教义神学体系,其内容包括上帝论、三一论、基督论、救赎论、圣灵论、创世论、人性论(原罪论)、末世论、教会论、圣事论、恩宠论、圣母论等,并将信、望、爱列为其三种神学美德和耶稣的三大纲领。其中,“信”关涉人与神的关系,指世人接受上帝的感召、对上帝启示和耶稣教诲表示信奉和遵从;“望”即表现为对基督复临和最后审判所迎来的新天新地和信者永生之希望,其基础是对上帝普世救赎之意志的确信;“爱”则指上帝对人之爱和人在信仰中所表现的对上帝及世人之爱,以爱上帝和爱邻人为其最根本准则,称爱之律法为最大律法。在与国家政权结合形成正统教会及其正统教义过程中,内部出现神学争论、兴起各种异端教派运动。其神学上的异端、人学上的异端和基督论上的异端等受到正统教会的谴责。其教会体制的一大特点,是在原始基督教社团隐修生活的基础上于3世纪逐渐发展出隐修制度,建立起各种修院。基督教创立的初期,即在罗马帝国境内形成东部希腊语地区的东派和西部拉丁语地区的西派。325年尼西亚公会议后两派分歧加剧。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君士坦丁堡后,两派又公开争夺全教会的首脑地位。罗马帝国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后,古代公教会时代也随之结束。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形成天主教传统。根据罗马主教乃耶稣第一个门徒彼得的继位人、具有教会首席地位,发展出其教皇制。东派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形成正教传统,根据古代教会在罗马、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五大教区设立的牧首,构成其牧首制。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曾为各正教会的最高首领,享有“普世牧首”的尊号。1054年东西两派教会正式分裂,东派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派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在天主教与东正教各成体系、分别发展的过程中,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被推翻,教会随之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发展阶段。其间东正教会因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及其最后灭亡,逐渐分化为15个相互独立的正教会即自主教会,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多元局面,并相继建立各成一体的牧首制,其中君士坦丁堡牧首在各正教会中保留荣誉上的首席地位。西方天主教会在中世纪发展中经历教权与王权之争,于13世纪达到教会权力的鼎盛,形成以罗马为中心、跨越国界的西欧天主教世界。其修会体制亦不断变革,曾兴起各种军事修会和托钵修会。天主教会为遏制伊斯兰教的影响,在夺回圣地的口号下,从1096至1291年近二百年时间里,先后组织向东地中海沿岸各国的8次十字军东侵,并为镇压异端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镇压异端和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及自然科学家。在重建西欧基督教文化体系的进程中曾促成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和12世纪文化复兴,推动中世纪欧洲学校、图书馆的建立和大学的兴起,形成基督教文化教育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特色。在神学理论上通过唯名、唯实论之争,以及改造利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起体态完备的经院哲学,并确立以托马斯·阿奎那思想理论为主体的天主教正统神学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