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燕歌行曹丕一、曹丕的生平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建安二十二年为魏太子,二十五年代汉自立,220-226年在位,终年四十。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曹丕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但是也实行过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措施,如限制宦官、外戚,主张轻刑罚,薄赋税,也较重视农业生产,对于民生疾苦,常表不安。曹操共生有二十五子,近半数夭折。刘氏所生长子曹昂死后,卞氏所生曹丕、曹彰、曹植及环氏所生曹冲等便最为重要。曹植(192-232)字子建,卞氏第三子,曹丕弟,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建安之杰。(钟嵘《诗品》)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引谢灵运)※曹植的生平创作(可怜生在帝王家)陈思王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称帝为界。曹植“生乎乱,长乎军”,幼年在汉末军阀战乱中度过,长大以后多次跟随曹操出征。曹操成为北方实际统治者,曹植也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的生活。曹植自幼就表现出文学才华。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三国志·陈思王传》)。在时代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他乐观自信,积极奋发,有功名事业心,刻意追求: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后期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曹叡父子相继为帝。由于曹植、曹丕曾在立魏太子的问题上竞争过,曹植遭到曹丕很深的猜忌,曹丕为帝以后,便对曹植进行一系列迫害,使之时时感到有生命危险。丕先是杀死了一向拥护曹植的丁仪、丁廙兄弟,接着又把曹植赶往封地,置于监国使者的严密监视下,还借故削减爵位。相传曹丕曾命曹植七步为诗,做不成就行大法:“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这个故事不一定是事实,但是却真实地反映了曹氏兄弟的关系。曹叡登基,情况也没有转变。在曹植后期的12年中,曾6次变更爵位,3次迁徒封地,虽为王侯,实则囚徒,不仅剥夺了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连与亲朋兄弟往来的自由也没有。在这样的状况中,曹植满怀忧愤,终于“汲汲无欢”地死去,只活了四十一岁。二、曹丕的文学创作曹丕有颇深广的文学修养,据他自己说: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典论·自叙》)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总的来说要低于曹操、曹植。由于宫廷生活的限制,以及政治思想上趋向保守,曹丕诗歌题材较狭窄,反映的内容不及曹操、曹植丰富,但在文学史上自有他不可低估的地位。曹丕现存诗约四十首。他的诗歌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内容上的特点:1、描写男女情爱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表现了乱离时代人们的哀怨;2、宴游诗,模山范水写游赏之乐;3、抒情言志之作,突出了“救民涂炭”和志在“靖乱”的决心。二是形式上的特点:曹丕对各种诗歌都大胆的尝试。《燕歌行》,是真正的完整的七言诗,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魏文之丽篆,七言之作,非此谁先?(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但是《燕歌行》还是句句押韵,说明七言尚未成熟。三是曹丕诗歌的还表现出一些新变:个性、文士气。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超出于同时代其他人。诗风格清丽婉转,比不上曹操沉雄悲壮,但不失明朗苍凉的格调。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曹丕是言情的高手,且喜用妇女口吻,形成柔肠宛转的“女性美”风格。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曹丕还有两点值得指出:一是以太子、帝王的身份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曹丕与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二是他的《典论·论文》,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地位,开六朝文学批评的先河。在《典论·论文》中谈了四个问题:⑴文学的价值与作用⑵文章的体裁与特征⑶作家的气质与作品的风格⑷文学批评的态度文章论述条理分明,直接阐述观点,有许多精辟议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三、课文赏析《燕歌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中的《平调曲》。燕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等,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接界地,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戍守筑城等各种摇役特多,使亲人离别,所以《燕歌行》大都用来写离别之情。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燕歌行》不见古辞,此曲可能始创于曹丕。曹丕的《燕歌行》共二首。被公认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其代表作。《燕歌行》为言情佳作。描写女子在凉秋月夜,遥望一河相隔的牵牛织女,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王夫之评价:“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古诗评选》)这首诗是内心独白,写情写景都很细腻,语言又清丽,感情又委婉、真挚,很能表现曹丕诗的风格。全诗十五句,按感情脉络和心理变化,可分五层,即感秋——盼归——思君——遣愁——恨天。一(1、2、3)感秋。既点明时令,又描写环境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忧郁、悲凉的感情基调。二(4、5、6)盼归。盼望丈夫归来,却不直抒胸臆,反写游子怀乡思归。这表明思念是双方共同的心愿,变换抒情角度,行文有波澜。三(7、8、9)思君。极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把满腹思念无处诉说的凄楚幽怨之情表现得凄婉动人。四(10、11、12)遣愁。这不是欢娱时的消遣,而是极度悲愁而又无以消解时的排遣。言为心声,曲亦为心声,弹唱的也只能是哀怨低回的商调短歌,而不是长歌。五(13、14、15)恨天。由室内到室外星空,借牛女自比,不提自身,却对应自身。综合运用类比和反诘方式,意味深长。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1、情。至深至诚的情感。2、景。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景化入情,情渗景中。3、声。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燕歌行》其二历来对其一“秋风萧瑟”分外垂青,而于此首却问津甚少。其实是双璧一对,两篇对观,更饶意味。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保加利亚的瓦西列夫《情爱论》说“爱情的快乐如同人类所有的快乐一样,需要一定的刺激——愉快感的对立面”,这类闺怨诗正体现了人的悲欢情感的两极性一端。不尽的忧伤,对于平凡或是伟大,坎坷或是顺利的人,都会或轻或重在心灵深处际遇过,它或许是薄薄的“不思量”,但其结果都是深深的“自难忘”,因而在抒情诗为主的国度成为一个永恒主题。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3、背诵这首诗。四、思考练习题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