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之《经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国学基础之《经学》“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说文》说:“经,织纵丝也。”《释名》说:“经,径也,常典也。”《文心雕龙·宗经》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也。”《四库全书总目》说:“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2经学的命名南宋朱熹删繁就简,编成了“四书五经”。“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是《论语》、《孟子》,再加《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在四库全书的分类中,“四书五经”都归到了经部,这也就变成了“经典的核心”。3经学的内容经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系统,它所运载的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就中国文化、学术而言,“经”是源,史学、子学、文学都是出自源的河流,“史”是实的,“子”是虚的,“文”是活的,而“经”则是浑然的包容这一切的博大精神。4第一章五经五经创造了一个民族,也创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因而经学史,也就成了中国民族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史。这五经,《易》是天地间的大道,《书》是先王行事的记录,《诗》是先王之泽尚存背景下的情怀表达,《礼》是人的行为规则,《春秋》是人间是非的价值判断。这五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与价值系统,确立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5第一节《易》《书》《诗》《易》主言理,是人必须遵循的;《书》主言事,是为政者必须效法的;《诗》主言志,是人情感必然要表达的。这在不同的三个层面上,规定了人的行为方向。61、易经:天地之道易就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的意思。《周易·系辞》说:“生生之谓易。”荀爽云:“阴阳相易,转相生也。”7《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说:“《易》曰:‘宓戏(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効(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8《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的部分以八卦为基础。八卦即干(天)、坎(水)、艮(山)、震(雷)、巽(风)、离(火)、坤(地)、兑(泽)。解释经的部分叫传。传有十篇,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也称“十翼”。9《周易》的基本内容《周易》的基本思想:以修己治人为目的,以“阴阳”、“则天”、“通变”为理论,以应时处中为核心。10《周易》的基本思想《说文·曰部》说:“书,着也。从聿者声。”《说文序》又说:“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这是说,把事情如实地记录在竹帛上就叫“书”。之所以又称作《尚书》,尚者上也,言其为“上世帝王之遗书”112、尚书:王者之范《尚书》的基本内容就《尚书》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上古“中央政府”政治文件的汇编。全书分四部分,共58篇。《虞书》5篇,《夏书》4篇,《商书》17篇,《周书》32篇。这些文件,大约分为六类,即:典(档案)、谟(谋也,约如会议纪录)、训(教诲)、诰(告谕)、誓(誓辞)、命(命令)。12《尚书》的文化意义一、《尚书》确立了圣王系统与王道政治典范。二、《尚书》确立了以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三、《尚书》展示了圣王的忧患意识。13《诗经》是一部周代诗歌的总集,一共305篇。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鲁》、《商》三颂,有诗40篇。143、诗经:王泽之光据有关史料记载,周代有“采诗”之制,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内,有专人到各地采集歌谣,并把采集到的诗歌集中上报到周王朝中央管理音乐的官员那里,经过王朝乐师的整理,再献给天子,目的是为了“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另外的《雅》诗许多为朝廷官员的“献诗”,即《国语·周语上》所说的:“故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5“采诗”与“献诗”第一、它是先民真情的宣泄。第二、《诗经》具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意义。第三、它体现着“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民主政治制度,因而可供后世为政者效法。第四、《诗经》所反映的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是这一个历史过程中先民喜怒哀乐情感的展现。16《诗经》的多重意义与《易》《书》《诗》不同,“三礼”与《春秋》是关于行为规则与行为评断的。故《庄子·天下篇》说:“《礼》以道行,《春秋》以道名分。”“三礼”指《周官》、《仪礼》、《礼记》,这是关于周代礼制的三部书。《春秋》是编年史大纲性质,解释它的就有三部书,即《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被称作“春秋三传”。17第二节“三礼”与《春秋》《说文》说:“礼,履也。”《释名》说:“礼,体也,得其事体也。”《礼记·乐记》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合而言之,礼就是治身治国治家之主体,是要履而行之有道,是不可更易之理。181、“三礼”:王者之制周礼《周礼》又称《周官》,是一部关于周代政治制度的书。《周礼》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由六官区分。六官即天官(主官朝廷及宫中事务)、地官(主管土地和人口)、春官(主管祭祀和礼仪)、夏官(主管军政)、秋官(主管刑法)、冬官(主管百工及土木建筑)。19《周礼》在官职职责的记述中,体现出了对民生的极大关心。如萍氏、禁暴氏、媒氏、司市、草人等官职的设立。《周礼》中的生态保护意识。如《地官》中山虞、泽虞、迹人,《天官》(渔)人、鳖人等。20《仪礼》与《周礼》不同,它不是讲行政制度,而是讲生活礼仪。《释名》说:“仪,宜也,得其事宜也。”这是说“仪”是指具体行事中非常得当的行为表现。内容涉及七个方面:一、关于成年礼;二、关于婚礼;三、关于交往之礼;四、关于宴饮之礼;五、关于射礼;六、关于丧礼;七、关于祭祀之礼。21仪礼《仪礼》中所记载的礼的基本内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部分地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如“六礼”、见面礼、五服制度等。《仪礼》对重建现代礼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士昏礼》说:“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2223《礼记》的取名有对古礼“分疏而识”的意思。《说文》说:“记,疏也”。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之分,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是《小戴礼记》。礼记《礼记》对于我们认识礼的意义很有帮助。如:《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昏义》说:“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24礼在周代既作为制度与生活规则存在,也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对社会上发生的种种行为进行评断。《春秋》其实就是以礼来评断历史的学说。春秋大义:一、复礼。桓公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襄公九年:“毛伯卫来求金,非礼也。”二、正名。“崩”“薨”。三、尊王。《春秋》每言“春王正月”,《公羊传·隐公元年》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252、《春秋》:礼定褒贬对于《春秋》作出详细解释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公羊传》主于微言,《谷梁传》主于大义,《左传》主于历史。《春秋》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26参考书目孔颖达《周易正义》(王弼、韩康注),十三经标点本,北大出版社99年版朱熹《周易本义》,四书五经本,中国书店1985年版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朱伯昆《易学基础教程》,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蔡沈《书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杨筠如《尚书核诂》,台北学海出版社1978年版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版孔颖达《毛诗正义》(毛亨传,郑玄笺,孔氏疏)十三经标点本,北大出版社99年版朱熹《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李景林等《仪礼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陈澔《礼记集说》,四书五经本,中国书店1985年版杨伯俊《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注)十三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士勋《春秋谷梁注疏》(范宁注)十三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7第二章四书“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先秦典籍,这是南宋朱熹为重新建立意识形态话语系统而确立的新的经典体系。《元史·儒学传》记许谦说:“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28《大学》、《中庸》是从《礼记》中剔选出来的两篇论文。《大学》讲外王,《中庸》讲内圣,其核心不外乎“修己治人”四字。康熙说:“《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贤第一要节。”——《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29第一节《大学》与《中庸》1、大学:自我实现之路“三纲六证八目”之谓。所谓“三纲”,即明德、亲民、至善。所谓“六证”,即止、定、静、安、虑、得。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0学习《大学》值得注意的两点:第一、《大学》的目标是培养以天下苍生为怀包括帝王在内的圣贤,是要涤除每个受教育者身上那种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小家子气与庸俗气,成就天下大材。第二、在这种教育系统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修身”,故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1《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中庸”,据朱熹子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就是说:中庸是不偏不倚、不可更易的中正平常之道。322、中庸:通向内圣之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33《中庸》的总纲领34第二节《论语》与《孟子》从宋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要通《五经》,就须先读《论语》、《孟子》,因为这两部书蕴含着孔、孟对《五经》的理解和体会,比《五经》容易读,而且孔、孟二圣鲜活的形象都隐存在其中,可见圣贤气象。朱熹引程子的话说:“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其序不可乱。”——《朱子读书法》《论语》可以说是孔子及与孔子有关的言行录。之所以叫“论语”,“论”有编次之意。35《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1、《论语》:人格典范孔子一生进行着三项活动:一是政治的,二是文化的,三是教育的。我们从四方面认识孔子:一、从孔子在时代文化中的角色看,他代表的是先进的文明制度。二、从当时社会对孔子的认识看,他的形象是崇高、伟大的。三、从孔子的社会文化观看,他是主张社会发展、变革的。四、从孔子思想的本质来看,呈现出的是仁慈与善良。362、《孟子》:保民政治37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录。不同的是,孟子参与了《孟子》七篇的写作与编辑。据《史记》说,孟子名轲,邹人,受业子思之门人。曾游事齐宣王、梁惠王,因不能用,退而与其弟子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他是“王道论”者,要求统治者对百姓施行仁政,关心民生;在哲学上他是“性善论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