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生育制度》读书笔记第一章、种族绵续的保障生育制度的功能生育制度,包括求偶,结婚,抚育,和性的关系可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生育制度是用来满足人类性的需要;一是说人类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的。婚姻,限制人类的性生活,限制性的满足的原因决不能是为了满足性生活。种族需要绵续,是发生生育制度的基础,那么,人类为什么要绵续他们的种族?从性爱到生殖性爱中很多地方避孕的事实。生殖细胞从成熟到新个体的产生的过程,他们固然没有加以阻碍,可是新个体的产生是否就能说是种族得到了绵续呢?从生殖道抚育堕胎、杀婴和疏忽致死,使新个体得到生命之后还是不能生长。损己利人的生育我得先说明种族绵续并不是满足性欲的副产品。生育制度的内容也决不能是一些人类本能的行为了。佛洛依德却看到生物基性里就有生的冲动和死的冲动。在为己的行为中轻轻插入一项性欲,生物们一贪片刻的欢娱,造下了三生的孽债,将错就错地把种族绵续了。社会完整和新陈代谢和个人生活攸关的是社会结构的完整,在这生死参差的人间某社会的完整,就得维持最低限度的人口,于是社会一定得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使死者尽管死,自有新人物出世来填补他们的遗缺。新人物的供给,在人类里并不能完全靠自然的保障,所以得添上人为的保障了。供给新的社会分子是生育制度的任务。生育制度中就包括着生和育的两部分。生殖本是一种生物现象,但是为了要使每个出世的孩子都能有被育的机会,这基本的生物现象也受到了文化的干涉。第二章、双系抚育生理抚育的单系性从生物层上说,抚育作用是以单系开始的。可是把人们长期的两性结合归源到富于流动的感情上已经有些困难,何况把社会上重要的抚育作用以爱屋及乌的眷恋来维持,真不免把儿女私情看得太认真了。没有感情联系,相敬如宾,一天话也说不上三句的男女,同样是能维持他们共同抚育儿女的责任。我们若把儿女的抚育归到夫妇间的感情上,这个基础是并不稳固的。我常认为我们应当把人类的感情看成社会所培养出来的结果,不能看成社会制度的基础。与其说因为两性的爱好,所以愿意共同抚育儿女,倒不如说,因为要共同抚育儿女,两性间需要有能持久的感情关联。两性分工与合作我们要注意的是两性分工只是社会利用两性差别所安排出来的分工体系,并不完全是男女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而引起他们所能做的工作的不同。分工的方式大部分是传统习惯规定下来的。分工的用处并不只视为经济上的利益,而时常用以表示社会的尊卑,甚至还带一些宗教的意味。抚育作用所以能使男女长期结合成夫妇是出于人类抚育作用的两个特点:一是孩子需要全盘的生活教育,二是这教育过程相当地长。两性分工是双系抚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若是有一天男女分工的原则彻底废除了,我们也没有多大理由来说抚育作用一定是要双系的了。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我们普通所谓的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第三章、婚姻的确立生物性的父母和社会性的父母婚姻关系和两性关系并没有绝对的联系,因之,我们似乎不应把限制两性关系视作婚姻的基本意义。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之所以受限制还是因为要维持和保证对儿女的长期的抚育作用,有必要防止发生破坏婚姻关系稳定性的因素。即使在承认婚前性生活是正当的人民中,并没有允许在婚前合法地生孩子。这也说明了婚姻与生育的关系重于与两姓的关系。婚姻的目的是在确定社会性的父亲,对于生物性的父亲的确定,倒还属于次要,事实上父与子的生物关系的要求确定本身是一种社会的规定。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始为婚生母子。决定亲子的社会关系的是婚姻关系,不是生物关系。结婚不是件私事单靠性的冲动和儿女的私情并不足以建立起长久合作抚育子女的关系来的。配偶的选择从没有一个地方是完全自由的,所谓自由者,也不过是在某个范围中的自由罢了。私奔不能说是婚姻的正常方式了。婚姻的一番手续中常包括着缔约的双方、当事人和他们的亲属、相互的权利和义务。最受人注意的是经济性质的相互服务或相互送礼,而且这些义务时常推及当事者以外的人。为了双系抚育,人造下了这样多的花样。但靠法律的制裁犹嫌不足,于是把其他经济关系等渗入婚姻关系中,并扩大像婚姻关系负责的团体。这样使夫妇间的联系加强,即使夫妻间一时感情失和,也会因牵涉太多,不致离异。进一步,婚姻关系获得了宗教的意义而神圣化了,婚姻有关的法律、社会、以及宗教的制裁,在功能上说是相同的,都是在维持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的抚育作用。婚姻在宗教色彩常是最引人注意的一方面,在西洋,把婚姻视作一种向上帝负责的契约,在我们自己,一方有月下老人的暗中牵线,一方有祖宗的监视,一方还有田地鬼神来作证。这样把确定个人关系的婚姻弄成一件热热闹闹的社会举动,为了这双系抚育,我们不能不佩服人类在文化上所费的一番苦心了。第四章、内婚和外婚夫妇之间担任抚育最基本的团体,不但要能供给孩子们生活上的需要,而且还要能传给他们自己独立在社会上谋生时所必须的一套基本技术、知识、态度和道德,以及开始独立生活时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凭籍。夫妇关系是人和人关系中最需要契洽的一种。高度契洽不易凭空得来,只有在相近的教育和人生经验中获得,这必须有长期在一起的生活。他们最好是由从同一抚育团体里长大的人结合而成,但这种亲近婚姻被大多数人禁止,为什么呢?乱伦的禁律说近亲间性感的厌恶是出于本能,不如说是出于社会的陶冶,是乱伦禁律所养成的心理,不是自然的,是人为的。若不太从生物利害上去着眼,而从社会生活上去考虑,我们可以看到外婚在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上的贡献。性和社会私人方面对于社会上桃色事件,即使不羡慕,也很愿意原谅人家的;可是一旦站在社会立场打官话时,却完全变了一副面孔。这原因就在性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从保罗看来,婚姻的功能是消极性的,是在避免奸淫。这正充分暗示了性和社会的对立。若让性爱自由地闯入已有的重要社会关系中,它不但可以破坏相结合的男女两人间原有的关系,而且可以紊乱整个相关的社会结构。外婚的意思,是像原来没有社会关系,或是本来不属于亲密合作的生活团体的人中去建立两姓和夫妇关系,这样新的需要可以不必破坏已有结构而得到满足了。可是这种联系也是富于创造性的,他可以把本来漠不相关的,甚至是对立的,或仇恨的人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发生亲密的合作。第五章、夫妇的配合相敬如宾若是把夫妻关系稍稍片面化一下,契洽程度也就可以不必太高,这是应付婚姻里基本矛盾的一个常用的方案。夫妻关系片面化的方式各地各时可以不同,一是把事务上的合作减少,使夫妻间偏重感情协调,趣味和兴会的相投;一是把情感方面的要求抛开一下,偏重于经济上的、事业上的合作。这种偏重的方向,初无高下之别,重要的是看生活的环境如何。婚姻的主要意义是在确立向孩子的抚育的责任。抚育本身是一件相当繁重的事务,基本上是柴米油盐的经济工作。夫妻间先得把这些基本事务打发开了,才有讲求兴趣相投的资格。换句话说,若是一个社会生产技术很简单,生活程度很低,男女在经济上所费的劳力和时间若需要很多的话,这种社会里时常是走上偏重夫妇间事务上的合作,而压低夫妻间感情上的满足。丈夫出门,太太守家等,表明在我们的社会上夫妻间的感情是不加奖励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才不是指技术上的能力,而是指性灵上的钟情;德也不是行为上的善,而是人间的幸福。中国传统社会很严格地把夫妻关系弄得上床夫妻下床客,但是对男子的感情生活却很少加以严格的拘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情感生活并没有合理的安排也许确是事实,冯小青似的自我恋,可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变态。旧社会里母子联系的坚强也多少是这种感情变态的结果。在孝的观念下,社会鼓励着母子的联系。婆媳的争执中有多少是爱的争执,我们实在不能加以估计。中国传统的安排,在我看来,并没有合理地解决从夫妻里分割出来的两性感情的发展。我们又能看到另一种安排,在夫妻之外另找感情寄托的情人被社会认为是一种正当的行为。在夫妻间没有相互满足对方情感的义务的地方,各人去找各人的情人,并不对夫妻关系有什么冲突,反而是他们可以因之得到配偶的情人在家庭事业上的协助。不讲感情合作并不是感情的破裂,或是有恶感之谓,不讲爱,也没有恨;两人在爱恨之外,还是可以相处得很和睦,共同担负这家庭的事业。变相的内婚童养媳妇早婚最通行的变相内婚制是中表婚姻。特别事宜成为配偶的条件,生活习性上是相近的,而在社会结构上却处于外围。我们也可以称它为隔代内婚。择偶的自主以前的父母为儿女择配,他们并不会存心要为儿女结一个恶婚姻,门当户对的标准也就是在保证相配的人文化程度相近,使他们容易调适。而且,第三者的考虑也比较周到客观。我虽然不敢武断,以往传统社会里快乐的家庭比现代都市里的快乐家庭为多,但是我也不能想象以往的夫妻都是冤家。两代之间有着文化上的差别时,尤其在第二代所处的文化环境是正在变动,缺少共同标准的时候,别人代理决定的配偶很难得到合适的。何况,这新生的一代对于婚姻的要求又受西洋的影响偏重到了配偶性格的配合,而不注重行为和事务上的配合。有恋爱经验的人常说爱情是盲目的,一见生情的巧合,机会多于选择。旧式婚姻因为承认夫妻的关系是痛苦的所以要设法克服,所以肯下功夫,现代婚姻开头是一见倾心,接着是如胶似漆,一到结了婚,碰着真正现实的实验,发现婚姻的痛苦,心理上既无准备,感情又好像受到了欺骗,结果反而不在力求合洽上用工夫了,这是新不如旧的地方。夫妻之间能否相处,决定于两个方面,他们以往的历史里是否具有相互能了解的底子,和他们即已共同生活是否有相互熔合的意愿。第六章、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三角的稳定在这个婚姻的契约中同时缔结了两种相联的社会关系,夫妻和亲子。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妻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妻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现代社会中,儿女一结婚就和父母分居去经营独立生活,这并不是普遍的情形。有很多地方,新婚的儿女要经过一个附属的时期。恋爱可能促进男女之间的调试作用,我想提到的是孩子给夫妇间调试作用的帮助。孩子出生为夫妇两人创造了一件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共同的前途;孩子不但是夫妇生物上的结合,同时也给夫妇性格结合上的媒介,从孩子在夫妇关系上的创造性,使我们对“三角形的完成是孩子的出生”这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稳定夫妇关系的是亲子关系。家庭的概念和实体从古到今,婚姻的方式是不断变化的。婚姻的方式可以变,它所以变是要看两个方面,一是婚姻的功能,一是当时的处境。在目前社会事业发达,集体责任的加强,私有财产制的销蚀,很可能改变抚育的有效方式。那时候婚姻是否需要也成了问题,至少他的性质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婚姻是个别的契约滕妾制可是视作是一种经常的婚外性关系,不能称它做多妻制。每个妻子抚养她自己的儿女,各成一个单位,多妻制也并不是一种团体婚姻。多妻不是多母,多夫不是多父,这说明婚姻是个人间的契约,不是集体性的契约。婚姻制度的基本结构是父母子的三角,而这三角是现在可以观察到的人类社会普遍的基本结构。第七章、居处的聚散基本三角的区位婚姻关系虽则决定了夫妻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共同生活,可是密切合作和共同生活这两句话是空洞的。在各社会,各职业间,夫妻共处的情景却可以有很大的差别。亲子关系的区位关系变化更多,奶妈……孩子和父亲的区位关系又不同,父子间接触的机会很可以决定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孩子渐渐长大,从生理性的断乳到社会性的断乳,母子的关系逐渐疏远。青春时代的孩子,有很多地方是已经开始和自己的父母疏远起来。这种和父母隔离的意义,称之为社会性断乳。地域团体的基本单位地域团体的大小是和经济基础有关的,在农业社区中,非但不需要时常移动,而且若是有需要的话可以有较多的人口聚居在一地,形成一个村落。在我看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中,由父母子结合成的三角,即基本的家庭形式,是最为普遍。在市镇里,他们需要政治的和政治之外的权利来维持这种依之为生的权利。财产越多,所有的农田面积越大,人口越多,做官和获得权利的机会越大。因之,所有农田的分割在他们是一种生活的威胁。伦理观念本是一种维持社会结构的力量,它必须和生活事实相符合。父居和母居从法律或是感情上说,每个男子是有一个所属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从父方得来的。社会